如果皇帝真的變了態度,那對朝堂百官來說,才是麻煩的事情。
以前皇帝好說話的時候,大臣們在皇帝跟太上皇之間,尚且還有回旋的余地。
現在要是皇帝也強硬起來,朝臣們真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了。
尤其是太上皇時期留下來的兩朝元老們,估計很難做出選擇。
這種情況,朝臣必須要阻止的,所以在大朝會上一般不發言的首輔何鄉甲,這次不得不站了出來。
“陛下,此人上奏,的確有傷陛下圣明,然御史言事,向來不追究其過,陛下若想懲罰,罰其俸或者貶其職皆可,唯獨不能責打,不然以后的朝堂上,哪里還敢有臣子直諫吶。”
首輔何鄉甲,妥妥的三朝元老,兩朝宰輔,其在太上皇后期,就已經是首輔了,從皇帝登基到現在,也還是首輔。
其威望之高,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
所以當首輔站出來說情,皇帝的怒火也就壓低了不少。
不過卻還是不打算放過那個御史,所以皇帝就說道:
“既然首輔求情,朕就對他從輕發落,從即刻起,免去此人一切官位職事,發回原籍,永不錄用。”
皇帝口上說著從輕發落,但是做出的處罰,卻比剛才的還要嚴重。
之前推出午門挨板子,即使最后被打死了,那也能落一個犯顏直諫的名頭,說不定還能青史留名。
其后代兒孫也可以借著這個名頭獲得好處。
可是現在一革職,尤其是后一句永不敘用。
御史雖然命保住了,但是他這一門卻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相比之下,御史簡直要虧死了。
顯然,首輔也沒有預料到,他出面求情的情況下,竟然還落得個這樣的結果。
所以他立馬就說道:“陛下,如此懲罰是否過于重了些?”
皇帝一臉不解的問道:“這般也算重了?”
這話聽起來像是在征求首輔的意見,但語氣卻是反問。
這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但首輔還是回答了:
“回陛下,確實有些重了。”
“既然如此,首輔覺得,朕該怎么處罰?”
“賞罰之權,皆操于上,老臣不敢擅權。”
“哈哈哈”皇帝聽到這話,卻是笑了。
這笑聲沒有說一個字,但卻表達了很多意思。
首輔明白,朝臣也明白。
這是皇權與相權之爭,也是皇帝與太上皇之爭。
這樣的爭斗,這五年來一直沒有停歇過,只不過以前沒有這么激烈而已。
皇帝笑完,看著下面的朝臣們說道:
“朕也覺得有些重了,所謂國有錚臣,不亡其國。朕有這樣敢于直諫的臣子,高興還來不及呢,怎么會處罰呢,所以朕決定,不予追究,并給這位愛卿加官一等,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升官的事,沒有人會跑出來阻止。所以這個事情就了結了。
但是,無論升了官的御史,還是一出面就讓皇帝改變態度的首輔,卻都臉色沉重,絲毫沒有勝利的喜悅。
剛才的這一波交鋒,如果只是對御史做了輕微的處罰,那么局面將是皆大歡喜。
御史會得到他要的名聲,首輔自然也是下護百官,上輔皇帝的好臣子,就連皇帝,說不定都會落的一個虛心納諫的名聲。
這樣的模式,也是以往皇帝和大臣們最常見的模式。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被皇帝最后做出的決定破壞了。
這個決定一出,皇帝或許會落下一個軟弱無能,被臣子挾持的名聲,這也許會成為皇帝的恥辱。
但是相對的,首輔付出的代價更大。
他不但要落下一個挾持君王,控制朝堂的名聲,甚至在百年之后的史書上,他也要落一個權臣的名聲。
當然這些名聲如果首輔不在意,其所造成的傷害,在首輔沒有退位之前,是沒有效果的。
首輔此時更在意的是,皇帝為什么要拼著他自己的名譽受損,也要做出這般激烈的反應。
結合昨晚錦衣堂破天荒的突然出手,以及今天早上那位錦衣堂司官強硬的態度,首輔覺得,皇帝對百官的態度,已經變了。
皇帝剛才的退縮,乃至于故意表現出來的軟弱,說不定是為了別的事情做鋪墊。
想到這些,首輔何鄉甲就憂心忡忡的回到了班列。
而那個御史,此時更加的不堪,他作為皇帝屈辱的制造者,定然會被皇帝記在心里。
他今天看似被皇帝親口升了官,但實際上,他的仕途已經到此為止了。
所以,他再也不敢提就敢上奏的事情,灰溜溜的回到了班列當中,思考著回老家的打算。
皇帝等他們都回去,又說道:“還有沒有人要彈劾賈璉或者賈家的,一并說來。”
看到剛才的一幕,即使還有準備彈劾的,這時候也識趣的沒有出來。
皇帝見此,便說道:“既然再沒有別的,那就只有這兩份彈劾了。李斑,御史們的彈劾你也聽到了,有什么想說的?”
早就準備好的李斑,聞言從班列當中出來,對皇帝行禮之后說道:
“陛下,御史所奏,確有其事,但并非他們所說的無故抓人,臣等行事,皆依律而行,請陛下明鑒。”
“既然有原因,那就將你們抓人的原因說出來,讓愛卿聽一聽。”
“是陛下。”李斑接著說道:“臣等之所以抓捕工部郎中唐師古,乃是其人伙同宮內太監,偷買皇家典藏書畫,此等行事,臣不得不抓。”
“什么?他敢私通內宮?”皇帝好似才聽到這個事情一般,氣的又站起來質問。
李斑答道:“陛下,確實是這樣,他買通宮內太監,偷偷將一副書畫偷了出去。”
還沒等李斑說完,皇帝就怒吼著:“好個膽大包天工部郎中,好一個朕的臣子啊。”
朝中的百官估計沒有想到,這個唐師古是因為偷宮里的畫被錦衣堂抓走的。
他們要是知道是這個原因,恐怕就不會出頭為其求情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官員,包括剛才因為這事彈劾賈璉的那兩個御史,也都閉嘴不言,等著皇帝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