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圓先賢法治之夢
今年是我的高祖沈家本誕辰180周年。他出生之時,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際,積貧積弱的中國不堪一擊,那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只有屈辱。此后,除了外敵入侵之患,還遭遇了太平天國之亂,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沈家本自幼習儒家經典,抱著存疑求真治學的謹慎態度,善于獨立思索,不失中國士大夫之風范。在他隨母去貴州與父相會的路途中,耳聞目睹官府腐敗,兵匪橫行,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在日記中,他用“官兵勝于匪”表達了對官府的不滿,對國運衰落的擔憂。他懷有憂國憂民之情,希望找到一條救國圖強之路。
因父親被彈劾去官回鄉,沈家本援例到刑部任郎中,開始學習法律。然而,沈家本未因年少入仕而志得意滿;也未因沒有取得科舉功名,不受重用而消沉,苦研大清律例,從而精通律法。43歲中進士后受賞識。53歲出任天津知府,純熟運用寬猛相濟古訓,深得百姓贊許。調任保定知府后,在處理一外國教堂被過境軍士毀壞事件中,按法據理力爭,處理妥善。八國聯軍入侵之保定,法國教士為報爭地索款未成之恨,誣沈私通義和團,遭洋人關押審訊。通過自辯,法國教士誣陷之罪,因查無實據而未獲罪。
沈家本與伍廷芳(1842—1922)被任命為修律大臣后,受西方法律思想之影響,兩人力主廢除酷刑。在朝廷中受到強大的保守派的非議與阻礙,伍廷芳因不堪忍受,拂袖而去。盡管修律壓力巨大、阻力重重,沈家本仍默默堅守,連續向朝廷上呈了一系列有關法律改革的奏折,其中最為重要的為《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并撰文《禁革買賣人口變通舊例議》,力主廢除奴婢制。沈家本調任大理院正卿,成為中國近代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長,此任期間,初步建立了獨立于政府的審判組織、律師制度和現代審判制度。在禮法之爭中,以張之洞為首的禮教派,與以他為代表的法理派之間的激烈的思想交鋒,法理派雖敗猶勝。至少是在思想與理論層面上,明顯占上風。退出官場以后,年老體弱的他,并沒有頤養天年,而是以極大的熱忱,繼續他的著述與編纂。他的著述與編纂,豐富而深刻。
沈家本一生艱難坎坷、跌宕起伏,他遇到險惡之危時,從未退卻,而是默默堅守。他對自己的評價:“駑鈍”。也只有像他這樣駑鈍的人,才能在那么險惡的局面中堅持修律,而不致拂袖而去。因為駑鈍,他的研究,他的學問,所下的都是笨功夫,收獲全在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他認為,法學之衰也,可決其政之必衰。也就是說,法學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導致政治興衰,也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我法之不善者,當去之。當去而不去,是之為悖。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他在立法中主張,參考古今,博稽中外。
他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希望中國制定出參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善法及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人人依法辦事,早一天建成真正的法治國家。
沈家本逝世已一百多年,多災多難的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仍處于政治動蕩與戰火之中,法治制度無從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種種原因,法治建設未正式提到議事日程,特別是在“文革”期間,砸爛公檢法,僅有的一些法律也被棄用,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無數人蒙受冤屈,乃至被迫害致死。打倒“四人幫”后,黨和人民痛定思痛,深感法律的重要,公正的價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黨的領導下,開始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法律人的共同艱辛探索與艱苦細致的國情研究,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初步建立。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有上千年封建專制的歷史,封建思想仍在許多人的腦袋里,甚至在一些領導干部的腦袋里也根深蒂固,它是阻礙法治中國建設的最大障礙。因此說,建立法治中國,圓先賢法治之夢仍任重而道遠。
我們每個法律人都應學習沈家本的駑鈍精神,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決不退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將我國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的社會主義國家。到那時,手握權力的掌權者必須依法行使手中的權力,同時受到制度的有效監督,一旦濫用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都會得到充分的保護,成為真正的法治國家,此時也就圓了先賢的法治之夢。
蔡小雪
2020年11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