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007:三張圖紙,隴西遙遙領先!
- 朕曰:星空之下皆是我大秦領土
- 目白高峰
- 2192字
- 2024-03-13 18:03:47
一炷香后,嬴州帶著三個墨家子弟來到了昨天剛剛購買的手工車間。
“兩位師傅知道傳統織布機的原理吧?”
“當然。”朱大秒答道,“織布需要經線和緯線兩條線,經線兩根,緯線一根。
首先用撐子將兩根經線上下撐開,然后利用梭子將緯線從兩根經線之間穿過,最后再用木板將經線和緯線夯實,重復此步驟。”
“師傅說的不錯。”嬴州從柜子中拿出幾十份圖紙,放在桌面后繼續說道:“但這種織布機不僅效率低,而且很難織出圖案。”
“圖案?”朱大畢竟是懂行的,知道想要織出有圖案的布匹究竟有多難,這不僅僅是需要大量的人工,而且需要非常熟練才行。
這位六皇子殿下是不是太好高騖遠了?
但他知道所有的奧秘就在這幾十張圖紙上了。
“這就是六殿下說的‘紙’嗎?”朱大拿起其中一張,發現此物不僅輕如蟬翼,而且頗有韌性。
心中不由感嘆一句厲害。
這第一張圖紙上畫的是個類似于榫卯結構的東西,但遠比普通的榫卯結構復雜的多。
較小的那個內部有彎鉤,較大的那個是鏤空的,像是一張帶有鐵片的嘴。
“三位師傅,我管這個叫取線器。這個鏤空的嘴子其實要比想象中的更加狹小。”
隨后,嬴州將取線器通過擋板取線,如何通過榫卯結構的鉤子代替傳統的飛梭,把其中的原理講的十分清楚。
其實他是想造出更接近工業時期真正的取線器的,但就像蒸汽機的活塞一樣,精度很難把控。
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即便這樣,這三個墨家子弟依舊震驚于這樣跨時代的奇思妙想。
跟在巨子多年的朱大更是知道這項發明會帶來什么。
這不僅僅是增加了近一倍的工作效率,而且這意味著“自動化”。
紡織工不再需要看什么時候該換梭子上的線了,只需要提前做好擋板,就能快速生產出一批相同圖案的布匹。
但這其中還有個問題。
“殿下。”朱大拱手一禮,工匠的心態很純粹,你腦子轉的快,創意多,那就值得尊敬。
至少朱大現在對這位六殿下已經服氣了。
“殿下此項發明能夠大幅度提升效率不假,但也只是能夠織出圖案較為簡單的布匹。
想要織出復雜圖案的布匹,不僅需要緯線上頻繁換線,而且經線上也需要選擇性的覆蓋。
這依舊需要大量人工,需要有一到兩個工人在織布機的上方代替撐子,每夯實一下,就要選擇一次。
而這個代替‘撐子’的工人依舊會拉慢生產進度,效率的高低完全取決于這位工人的熟練度。”
他一口氣說了很多,但嬴州聽懂了他的意思。
事實上,從秦朝開始到清朝中期,這個經線的問題都沒有被有效地解決。
在漢朝時,華夏就有了多縱式提花機。
但就和朱大說的一樣,這種古老的提花機不僅需要頻繁更換飛梭上的線,還得找個工人站在提花機的二樓,配合口號,進行織布。
提花機真正完成機械自動化還是一個叫賈科德的法國人發明的。
不過既然嬴州已經穿越到秦朝,這項技術當然得變成華夏首創了。
于是他攤開第二張紙。
朱大注意到,這張圖紙上是一根帶鉤子的長棍,長棍的中間有一個極小的圓孔。
“首先我們需要使用一個類似于針頭的裝置來替代傳統的‘撐子’。
我們先把經線從這些針頭裝置中穿過去,就像穿針引線一樣。
然后呢,在上半部分制作一個鉤子。
最后再制作兩個一上一下運動的拉桿,鉤子勾住上面的拉桿,經線被拉上去,而沒被勾住的,則留在原地等待緯線的覆蓋。”
見嬴州說得繪聲繪色,朱大激動地咽著口水,他聽的十分仔細,甚至一個字都不愿意落下。
“那該怎么控制那些鉤子,誰被拉,誰留下呢?”
朱二同樣面色通紅,他感覺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就在眼前,他只差臨門一腳了!
這絕對是傳世經典的發明!
“三位師傅別急。”嬴州笑呵呵地攤開第三張紙。
三人急忙趴在一起,腦袋擠腦袋地看著這張圖。
比起之前的兩張圖,這張圖實在是簡潔地有些過分。
圖中只有一根90度彎曲的棍子,還有一個有很多小孔的鐵板。
正疑惑時,就聽到嬴州笑著解釋道:“在剛才的每一個鉤子上垂直接上這些小棍子。
然后根據需要制作好擋板,再然后,將擋板橫向推進!”
“當。”嬴州單手展開,模擬擋板,笑容燦爛道:“不需要被提起的經線會被擋板向后退開。鉤子后移……”
“拉桿就拉不上了!然后就能完成分線!”朱大幾乎是跳起來說的,這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讓他興奮異常,他在桌前下意識地來回踱步,又時不時回來看看這三張紙上的設計。
良久,他狠狠地吸了口氣。
在鄒奭驚訝的目光中,三人商量好的似的跪在地上。
“先生!殿下!請受學生一拜!草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但草民一定盡心竭力為殿下效忠!一生追隨殿下!”
朱大知道這個發明的含金量。
如果之前的取線器只是提升了一倍的工作效率,那這一整套的“新型織布機”就是徹底終結了傳統的手工織布。
甚至代表著高端與奢華的印花布也將變得十分簡單。
只要做出大量的擋板,就能做出復雜的圖案。
而且是成批量的!
如果只說發明的構想,這位六皇子殿下已經和巨子相當了。
不,這是跨時代的發明。
可能已經,超越墨家巨子了。
想到這里朱大不禁有些感慨。
真是天佑秦國,不管是將軍還是文臣秦國從來不缺。
如今的繼承人也這么優秀……
“記得我們的約定,任何技術不得外傳,尤其是外族。”嬴州警告道。
雖然他知道古人對于信仰和承諾看得很重,但不是系統出品他依舊難以放心。
這兩個墨家子弟也就罷了,至于這個陰陽家的……
鄒奭第一次感覺自己離死亡這么近,于是他趕緊跪地正色道:“請殿下放心,草民鄒奭這輩子再也不會離開隴西,盡心竭力為殿下撰寫史冊,絕無二心。”
“也好。”反正只要進入信息時代,他就能夠解鎖思想鋼印機了。到那時忠不忠心還不是鋼印機說了算?
—《新秦:嬴州傳》
新秦歷元年,夏至,陛下于隴西教朱氏紡織,天降祥瑞于咸陽。
鄒奭如是寫下了新秦歷的第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