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理想化
- 逆改明末
- 圣靈之地
- 2051字
- 2024-05-13 13:28:16
絲綢和錦緞等東西在日本就是暴利的存在,所以這支商隊才不惜萬里來到大明這邊收購。
當(dāng)然,不是沒有大明的商隊走私這些東西去日本。只不過大明商隊在把絲綢、錦緞走私到了日本后的價格,要比他們到大明境內(nèi)收購的要貴出很多。
而且走私絲綢、錦緞等東西是日本的大明商隊在日本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的合作商,他們也很難要得到貨物。
暴利,總會讓人無所無懼。
于是,這伙日本商隊才會冒險而來。
大部分情況下,要收購絲綢、錦緞等東西的最好地方應(yīng)該是在浙江的寧波府、嘉興府等;或者是南京的揚州府、松江府等。
只是那邊的絲綢和錦緞除了供應(yīng)皇家和達官貴人外,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走私到海外去,在市面上流出的不多。所以他們才轉(zhuǎn)而來到大明的京城。
因為京城的價格跟那些地方的差不多,市面上的量相對要多一些,而航線行駛的距離還要近上很多。
可是京城市面上的貨雖然是多了,但是他們也不敢一下子進太多貨,怕被盯上。
這里畢竟是異國他鄉(xiāng),被搶了也不知道該找誰。
“張君。不知道你每年可以提供多少匹的絲綢和錦緞呢?”商隊主事藤原.木三太郎對著張克清問道。
“你這話你不應(yīng)該這樣問我,而是你需要多少?”張克清反問道。
“聽張君的意思,是無論我們需要多少匹的貨物,你都能提供?”藤原.木三太郎是一臉興奮地說道。
“這是當(dāng)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身后背靠的可是皇家。無論你需要多少的貨,我都能提供給你。”張克清是拍著胸脯跟藤原.木三太郎保證道。
他可是擁有著“系統(tǒng)商場”,藤原.木三太郎要是有能力把整個日本的黃金、白銀都掏空過來,他依舊有能力提供足夠的絲綢、錦緞來交付。
“我信,從一開始見到張君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閣下來頭不小,沒有想到竟然是背靠著皇家,這下子我就放心了。”藤原.木三太郎大笑著回道。
“除了張君這次帶來的貨物外,在下還需要絲綢300匹,錦緞20匹。不知道張君還能不能給在下提供呢?”
“小意思,不過現(xiàn)在天色已晚,明日我再給你送過來,如何?”張克清說道。
“如此甚好,那就勞煩張君了。”隨著張克清曝出他背后是大明的皇家,藤原.木三太郎對著張克清的態(tài)度就很是恭敬。
事實上,藤原.木三太郎在看到張克清帶來的人中有太監(jiān)的存在時,藤原.木三太郎就知道張克清的身份絕對不簡單。
畢竟太監(jiān)不是什么樣都能用和敢用的。
如今張克清親自承認他背靠著的是大明的皇家,藤原.木三太郎自然是更不愿意得罪他。
張克清跟藤原.木三太郎告別后,又去了一趟宮里跟崇禎說明了情況。
畢竟張克清是才剛回到京城,此時正備受關(guān)注。他要是突然間就拿出了這么多的絲綢跟錦緞出來跟藤原.木三太郎交易,容易被人察覺出問題。
如今崇禎在名義上是自己的岳父,張克清索性就把這條線給他。
畢竟崇禎要是能多賺點充實內(nèi)庫,也不至于到后面出現(xiàn)需要滿朝文武捐錢當(dāng)軍餉的地步。
大明從崇禎七年后到十四年的時間里,開始出現(xiàn)癲狂一樣的天災(zāi)。
西北之地大旱,繼續(xù)連年不雨;東南富庶之地暴雨洪災(zāi);中原之地旱災(zāi)、蝗災(zāi)、瘟疫。北直隸順安府天花、鼠疫。
整個國家天氣異常,熱的時候能熱死人,冷的時候,廣東都能下大暴雪。
單是各種天災(zāi)就算了,戰(zhàn)亂禍?zhǔn)逻€一直不停歇。
西北李自成上位后,領(lǐng)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zhàn)法,不斷禍亂陜西、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區(qū)域。
后金(滿清)那邊則是不斷的入侵掠奪薊遼、宣大等地,帶走了大量的人口財物,主事的高官卻都是貪生怕死之徒,不敢出戰(zhàn)御敵。
不僅如此,國庫空虛得厲害,朝廷上有人看不下去,提議增加些商稅來補充國庫。但無一例外都被朝廷上的東林黨、浙黨、楚黨等朝臣冠以“與民爭利”的罪名。
當(dāng)提議之人問他們國庫空虛怎么解決,災(zāi)荒賑災(zāi)銀子哪里出,戰(zhàn)事糧餉哪里來時,他們就只會左右言他或是讓加“遼響”或是讓崇禎用皇家內(nèi)庫來出。
總之,大明的滅亡,除了各種天災(zāi)兵禍以及崇禎的性格之外,跟朝廷缺錢缺得厲害是脫不開關(guān)系。
崇禎是真沒有想到張克清還真是能給自己驚喜。這300匹的絲綢跟20匹的錦緞賣出去后,他的內(nèi)庫將可以進賬3萬兩的白銀。
要知道大明一年的稅收也才不到一千萬銀子,這一次的貿(mào)易就達到了3萬兩的白銀,足見海貿(mào)利潤之巨。
崇禎心情大好,他又賞了張克清兩千兩的銀子。
在看著張克清離開后,崇禎是連批改奏折的心情都沒有了。滿腦子想著的都是張克清之前說的賺錢路子。
如今大明的情況,崇禎也大概明白了。
帝國這么多的糟糕事,嚴格來說就是朝廷沒錢沒糧導(dǎo)致的。
可是每當(dāng)他提出要加征商稅時,總被朝中的大臣們反對,說他與民爭利。加農(nóng)稅,那些大臣們是不反對了。可是農(nóng)民們卻是受不了,紛紛加入了造反的隊伍之中。
如今有不用加稅的辦法還能讓朝廷國庫充足。那地方百姓也就不會有被逼到要造反的事情發(fā)生。受了災(zāi)荒饑民得到了賑災(zāi)后,也不會跟作亂。朝廷的軍隊不被拖響的話,戰(zhàn)斗力自然會更加強。
隨即崇禎就命人去召喚戶部尚書侯恂過來,商討張克清所說之事的可行性。
在侯恂到達了以后,崇禎跟他大概說了一下張克清說的事情,隨后問道:“候愛卿,不知道這事你怎么看?”
“陛下,關(guān)于你說的這事,有點過于理想化了。這事在前期小數(shù)目的實施,應(yīng)該是可以的,但是想要長期大量的實施,估計不行。”侯恂思索了片刻后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