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治·赫伯特美德詩學研究
- 吳虹
- 2243字
- 2024-03-14 14:39:47
緒言
宗教與文學的產生都源于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死亡的恐懼。宗教與文學自從其產生的時代起,就存在著“一體共生、托體同根”的關系。宗教為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題材,并為文學增添了別樣的審美風格,而文學又以審美的形態(tài)為宗教的弘揚與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學關注人類的情感、認知、表達以及審美,這既是文學產生的動因,也是文學發(fā)展的目標。而宗教是人類的宗教,人類借助宗教信仰,拓展自身的想象空間、抒發(fā)情感。基督教尤為如此。正如費爾巴哈所言:“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之隱秘的寶藏的莊嚴揭幕,是人最內在的思想自白,是對自己的愛情秘密的公開供認。”1詩歌,作為最早的文學形式,自然在誕生之日起就與宗教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正如吳笛在論及詩歌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亡靈書》,這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書面文學,就體現(xiàn)了詩歌與宗教的結合。2
基督教對平等與博愛的追求以及圣經文學對人的價值觀的塑造所產生的影響,都表明文學與宗教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探索人的生命與價值。弗萊等文論家曾經指出宗教文學就是宗教與想象文學的重疊,因為這二者都以想象為基礎,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形象化語言與神話。3
麥格拉斯在《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的序言中,探究了文學作品,諸如小說和詩歌與基督教之間的聯(lián)系。他認為:“這些作品并不是專門為基督教信仰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但是它們已經被基督教的思想、觀念、意象、故事等所影響和定格;尤其是基督教的詩歌,它明確反映了一系列基督教的思想和意念。所以,我們必須看到這些作品中能夠反映和融合基督教思想和意念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很重要的。”4由此可見,麥格拉斯把宗教詩歌看作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在他看來,解讀宗教詩歌,更重要的是去發(fā)現(xiàn)詩人運用的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其中蘊含的宗教思想與意念。
以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為代表的17世紀英國基督教詩歌,與基督教初期文學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相比,反映了神學基督教文學向人學基督教文學的轉變。基督教初期文學以講述圣徒的故事為基準,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尤其是基督教詩歌,重點表現(xiàn)的是一種單一的公眾情感,表現(xiàn)個體對基督的痛苦呼求,但是鮮有神與人之間的互動,這種人神關系是單一的。但是,以赫伯特為代表的17世紀基督教詩歌則有很大不同。
赫伯特的宗教作品描述作為人的基督徒的生活,抒發(fā)作為人的基督徒的宗教情感,在對生活現(xiàn)實與情感現(xiàn)實反思的過程中,展開宗教想象,抒發(fā)了自己的宗教理想與社會理想。
赫伯特的代表作詩集《圣殿》(The Temple)雖然具有濃厚的基督教色彩,但是,它也具有極強的文學性與藝術性,能夠給各國讀者帶來藝術享受,豐富其情感體驗。赫伯特的抒情詩描繪抒情主體與上帝靈性交流過程中的種種情感體驗。
赫伯特詩歌的美德主題體現(xiàn)了現(xiàn)世人生對美德與理想的追求。
作為英國最重要的宗教詩人之一,赫伯特深入探究17世紀英國基督教徒的靈魂狀況,在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思考基督教對于引導基督徒生活的真正意義。在他看來,基督教并不是一個起著恫嚇作用的遙不可及而又威力無比的宗教幻象,而是與基督徒的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他在詩集《圣殿》與散文集《鄉(xiāng)村牧師》(The Country Parson)中對基督教以及基督教徒生活的分析與闡釋,表明基督教信仰在17世紀宗教斗爭異常激烈的英國,仍然是當時基督教徒生活與思想的塑造者,信仰狀況能夠塑造基督徒的生活。
作為杰出詩人與散文家,赫伯特具備將精神生活方面的復雜性與自己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能力,因此,他的詩歌中不乏被奉為經典的神學詩,不乏被教會選用的贊美詩;而他的散文也被奉為基督教經典。在散文集《鄉(xiāng)村牧師》中,赫伯特對鄉(xiāng)村牧師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提出各種要求,為他們成長為他心目中的理想牧師提供了精神指引,可以說,《鄉(xiāng)村牧師》具有指導鄉(xiāng)村牧師成長的實踐神學特征。
赫伯特詩歌具有濃厚的基督教色彩,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純熟,思想深厚,給后世詩歌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深遠影響。而他的《鄉(xiāng)村牧師》則更是他基督教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對他以后的英國教會以及牧師職業(yè)規(guī)范的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宗教思想被后世學者定義為“赫伯特主義”。從詩集《圣殿》到散文集《鄉(xiāng)村牧師》,赫伯特對基督教的理解、對理想的基督徒的認識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本書將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論述。
西方學術界對赫伯特及其詩歌的研究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研究成果豐碩,幾乎涉及了詩歌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但是,專門研究赫伯特詩歌宗教屬性與美德思想之間關系的成果非常少,而對赫伯特散文集《鄉(xiāng)村牧師》的關注也只是近幾年才有興起的趨勢。我國學術界普遍把赫伯看作是玄學派詩人,多從分析他的奇思妙喻與圖形詩入手。其實,在赫伯特的宗教思想中,體現(xiàn)出對基督教美德的不斷追尋與探索,并將其體現(xiàn)在詩歌與散文的創(chuàng)作之中。赫伯特把對美德的理解和想象與基督徒的行為實踐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一種“別具一格”的詩歌創(chuàng)作技藝和道德引領作用。因此,本著作把對《圣殿》和《鄉(xiāng)村牧師》的文本細讀與對歷史語境的考察相結合,在分析赫伯特詩歌宗教屬性的基礎上,嘗試探究赫伯特詩歌與散文中所蘊含的獨特的美德思想,探尋赫伯特的宗教價值取向以及闡釋美德思想的詩學表達方式。
1 [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3頁。
2 吳笛:《英國玄學派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51頁。
3 馬焯榮:《中西宗教與文學》,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第59頁。
4 [英]麥格拉斯:《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上冊)》,蘇欲曉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