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1800萬!
- 華娛:從被神仙姐姐叫哥哥開始
- 還在人海里浮沉
- 2407字
- 2024-03-18 18:04:34
當天下午,張心野連同劇組主創(chuàng)人員受邀參加了一個小型訪談。
只是,消息見報后,各行各業(yè)都極具嘲諷。
“現在導演行業(yè)的門檻太低了,什么人都能當導演。“
“當導演很簡單,劇本問題交給編劇,影像方面交給攝影,燈光、道具等等都有各自的負責人,導演只需要有簡單的統籌調度能力就可以。”
“連演員都還沒當明白就當導演,拍出來的作品能好看嗎?這不是在拉低電影質量的水平嗎?想要當導演之前不是要先把演員當明白?我說張心野,還是先回去好好把你的演員做好了來再談當導演的事情吧。”
當然也有不少人替張心野說話。
“人人都會寫字,也不代表王羲之就多了。”
“人家張心野本就是導演系的,你讓人家先做好演員什么意思?就是無腦噴是吧?”
“別在意啊張導,總有一些人眼紅你,畢竟他們也就只有這一刻能找到一點存在感了,你要理解他們。”
對此,張心野的回答是:“做導演沒什么門檻,門檻在做導演的人的心里。門檻是對電影藝術的認知,對好電影的共識,以及對電影這門藝術的尊重。所以電影的門檻在我們心里。否則所有的人都來做導演的話,我們就變成那部電影叫什么,逐夢演藝圈了。”
只是一個小小的訪談,并沒有掀起太多波浪,只是小范圍那么翻騰了幾下。
回到學校,又被拉去參加了一場觀影活動。
提到陳凱歌,都必稱《霸王別姬》。
陳導一生唯一的巔峰之作。
如果是其他片子,張心野說不定會找個機會悄悄溜走。
但哥哥的電影,值得用心去品。
在現實的層面,《霸王別姬》的問世對陳凱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只是《霸王別姬》后,陳凱哥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蛻變,這種蛻變與時代風潮有關,有強烈知識分子、藝術家品格的陳凱哥開始不斷走下坡路。
以前作為觀眾,張心野的關注點都在程蝶衣身上。
現今作為導演,張心野則是站在導演的角度去觀影,心態(tài)自然是不同往日了。
在最后一聲霸王一聲“蝶衣”中,全片結束。
回到宿舍,已經傍晚了。
躺在床上,戴著耳機,看了一眼時間,還有四個多小時就五一了。
MP3里,正在播放著小剛的《黃昏》。
“依然記得從你口中說出再見堅決如鐵……”
刻在DNA里的歌聲,直接就脫口跟唱,滿滿都是回憶。
陳志斌也在吆喝:“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里……”
作為2002年龍爭虎斗的兩首歌曲,即便到了2003年,依舊能打。
當張心野再次睜開眼的時候,勞動節(jié)已然來臨。
千禧年初,電影宣傳基本靠地推,四處張貼海報,遠不及未來互聯網宣傳的那么方便快捷。
一大早,張心野就帶著劇組的主創(chuàng)人員進了電影院,沒有包場,因為和觀眾一起,才能第一時間得到最真實的反饋。
張心野倒還淡定,但其他人就不一樣了,正襟危坐,內心忐忑。
特別是第一次出演的黃渤和王梨雯,更是緊張地不停喝水。
放映廳的人比張心野預想的要多上不少,他原先覺得上座率能有50%就不錯了,可環(huán)視一周后,上座率竟達到了70%以上。
一方面是宣發(fā)做的好。
另一方面就是同類競爭的影片數量少。
從開拍的那一刻起,張心野就沒覺得片子會虧損,但能賺多少,那就無從得知了。
兩個小時的影片,不能說全場無尿點,但也不至于老往廁所跑,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
當片子播放結束后,現場人群散去,張心野也多少聽到了一些議論,有好評有差評,算是一半半吧。
各自散去后,張心野沒回學校,去出租房躺了一天。
直到凌晨時分,張心野接到了一個電話,聽到對方報出的一串數字后,臉上這才露出了釋懷的笑容。
陳志斌的電話也是在第一時間打了過來,畢竟是出品人之一,自然更關心真金白銀的票房,至于藝術性的東西,那是張心野該考慮的事情。
“老張,快快快,告訴我,首日票房多少?”
“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
張心野故意賣了一個關子,誰讓陳志斌一上來就大吼大叫,吵的他耳朵疼。
“哎呀!都什么時候了,老張你就別賣關子了,快說!”
“166萬。”
“……”
“多少?”
“166萬。”
“……”
短暫的沉默后,一聲尖叫差點穿透了張心野的耳膜。
“走走走,老張,我們現在去最貴的大酒店點一桌,我請客!”
“這大半夜的,去什么去啊,我要睡覺了。”
“睡覺?”
陳志斌吼道:“睡個毛線,起來嗨!”
這才僅僅一天時間,投資就賺回了一半,怎么能不激動呢?
“老陳,你冷靜一下,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
“老張,賺錢了,我們可不能小氣,得給大家每人包一個紅包,意思意思。”
“放心,我心里有數。”
張心野此刻困意上涌,說了一句“撂了”,然后頭一歪便睡著了。
五一七天樂,可把張心野給樂瘋了!
上影那邊每天都有消息傳來,匯報前一天的票房。
黃金周結束后的第二天,七日票房統計了出來。
依舊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
1800萬!
與此同時。
中影辦公室。
韓三屏看著報紙,被報紙上二版頭條一個大標題給吸引住了。
主標題:《北電大二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作品,大賣!!!》
副標題:《黃金周票房:1800萬!!!》
2003年電影產業(yè)化改革以前,中國電影依靠國產電影,整體形勢低迷,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03年以后,國企失去了資源占有權,民營資本、社會資本都可以介入電影行業(yè),電影市場逐漸蓬勃發(fā)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再強大的國企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向市場化改革挺進。
現階段,中影還是一個龐然大物。
但到了09年,華誼兄弟A股上市成為國內影視行業(yè)第一股,各大民營影視公司登陸資本市場,這對體態(tài)龐大、改革困難的中影來說就步履維艱了。
中影集團自然也沒閑著,打算明年啟動赴港上市計劃,只是他們現在還并不知道,屆時會因為政策限制得不到相關部門批準,計劃將被擱淺。
“來人,通知一下老楊,開一個決策會議。”
不多時,中影高層齊聚一堂。
楊董負手而立,沉默不語。
韓三屏則是慷慨激昂的說道:
“我們中影手握國外片的唯一進口權和唯二發(fā)行權,所以電影發(fā)行收入一直占收入最大頭,但現在時代變了,市場風向變了,你們那一套的思想,還要一直留存嗎?”
“可自從WTO電影政策調整,進口片的發(fā)行毛利率下滑,我們改變之前的重發(fā)行輕制作,逐漸強調合拍或者投資國外片,可結果呢?”
“這份報紙,你們傳看一下,好好分析。”
“另外,如果可以,下一次這個叫張心野的小家伙再拍電影,不要等他拉,主動去投資,我覺得這個這個小家伙日后成就必定不凡。”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