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唐宋派無疑是明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界已經(jīng)作出較全面、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唐宋派的成立與稱名問題。通常所說的“唐宋派”究竟能不能稱為文學流派?“唐宋派”是不是一個適當?shù)姆Q名?其核心成員當如何界定?二,唐宋派的代表性文學思想問題。“載道說”“法度說”和“本色論”,究竟何者最能代表唐宋派的文學思想?三者之間是何關(guān)系?分別在唐宋派文學思想中占有何等地位?三,唐宋派的性質(zhì)或主導傾向問題。唐宋派的基本性質(zhì)是“文學”的還是“道學”的?其主導傾向是“文以明道”還是“以道弘文”?抑或道是道,文是文,各行其是?四,唐宋派的歷史定位問題。唐宋派與明中期的文學復古和晚明文學思潮之間究竟有何異同?在明代中后期的歷史舞臺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事實上,作為歷史事實的唐宋派的文學活動、理論主張與文學觀念并沒有這般復雜,很多分歧實則源于研究者的學術(shù)觀念、學術(shù)立場或具體的研究動機的差異。若對其作歷時性的考察,分別還原到具體的學術(shù)語境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看似對立的學術(shù)觀點其實并不沖突,而是在不同的層面或側(cè)面,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我們對唐宋派的認知。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回顧學術(shù)史,弄清楚分歧之所由來,以免陷入無端的紛爭;在此基礎上明確當下的學術(shù)動向和研究目的,與此前的學術(shù)成果展開坦率而不失敬意的對話,或許能為唐宋派研究打開一種新局面。

一、建構(gòu)與質(zhì)疑:唐宋派學術(shù)史回顧

“唐宋派”的概念,經(jīng)歷了長期的建構(gòu)過程,從明代嘉靖朝起,直到今天。早期主要是意義的建構(gòu),近代以來才有了“唐宋派”的稱名。其間有三個時期格外值得關(guān)注。第一個時期,明嘉靖、隆慶年間,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親歷者眼中的“唐宋派”。第二個時期,明萬歷至清乾隆期間,“唐宋派”的輪廓逐漸清晰并趨于穩(wěn)固。第三個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現(xiàn)代學術(shù)的視野下,“唐宋派”逐漸成為一個通用的文學史概念,相關(guān)研究和認知不斷深化,質(zhì)疑的聲音也隨之而起。

(一)最初的建構(gòu):嘉、隆時期的批評與贊譽

唐宋派最初的建構(gòu)者自然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流派成員自身,他們關(guān)于詩文創(chuàng)作的探討與交流,及其相互之間的評價和響應,是這一文學流派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當然,這些內(nèi)容通常會被視為唐宋派的本體研究,而學術(shù)史的回顧或許還是從他者的評述談起為宜。最早將王、唐并稱的,大約就是王世貞、李攀龍了。王世貞在作于刑部任上的《與陸浚明先生書》中談到:“海內(nèi)王參政、唐太史二君子號稱巨擘,覺揮霍有余,裁割不足。”[1]李攀龍則在作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的《送王元美序》中稱:“以余觀于文章,國朝作者,無慮十數(shù)家稱于世。即北地李獻吉輩,其人也,視古修辭,寧失諸理。今之文章,如晉江、毗陵二三君子,豈不亦家傳戶誦?而持論太過,動傷氣格,憚于修辭,理勝相掩。彼豈以左丘明所載為皆侏離之語,而司馬遷敘事不近人情乎?”[2]很顯然,他們已經(jīng)把王、唐二人視為一個有共性的整體,認為他們“持論太過,動傷氣格,憚于修辭,理勝相掩”,“揮霍有余,裁割不足”,即謂其熱衷于說理而忽視修辭,并導致平冗散漫的文風。李攀龍還將王、唐置于李夢陽的對立面,并對他們背離《左傳》《史記》傳統(tǒng)的做法提出質(zhì)疑。薛應旂在大約作于隆慶六年(1572)的《遵巖文粹序》中談到:“乃思荊川子往稱遵巖之文類子固者,豈直以子固之文為極致哉?蓋以昔人謂子固文章本原六經(jīng),要之非誣。而遵巖高才殊質(zhì),豈不能凌跨西京、掩跡東都?其文乃獨與子固相類者,蓋不溺于習尚,不逐于時好,而卓有定見,其于道也幾矣。”[3]他同樣關(guān)注王、唐明道的傾向,卻是高度認可的。王世貞、李攀龍批評王、唐“理勝相掩”,乃是出于“文辭”的要求。薛應旂肯定他們“卓有定見于道”,則是基于道學的立場。雖然他們褒貶態(tài)度不同,卻共同認識到王、唐文章的道學色彩,為后世質(zhì)疑唐宋派的文學屬性埋下了伏筆。

其門人洪朝選所撰行狀,應當是唐順之最早的傳記資料,明確陳述了其于古文方面所受王慎中的影響:“文初學《史》《漢》,字句模擬。休官后會王公慎中于南都,相與論文。王公盡變其說,公頗以為訝。王公曰:‘此難以口舌爭也,第歸取七大家文讀之,當自有得耳。’公初謂不然,然素信王公,歸取七大家文閉戶讀之,數(shù)月盡得其法,始知向之所謂學《史》《漢》,特其皮毛,而七大家文真得《史》《漢》之精髓者也。后復見王公,兩人語合,遂皆以文章擅天下。”[4]文字不免繁瑣,卻也敘述詳盡。李開先也在王、唐二人的傳記中記述了這一經(jīng)過。他在《荊川唐都御史傳》中談到:“(荊川)素愛崆峒詩文,篇篇成誦,且一一仿效之。及遇王遵巖,告以自有正法妙意,何必雄豪亢硬也?”[5]又在《遵巖王參政傳》中談到:“曩惟好古,漢以下著作無取焉。至是始發(fā)宋儒之書讀之,覺其味長……但有應酬之作,悉出入曾、王之間……未久,唐亦變而隨之矣。”[6]李開先明確地指出,王、唐二人早年都有追隨李夢陽師法秦漢文的經(jīng)歷,后來王慎中率先體會到宋文的好處,遂發(fā)生文風之轉(zhuǎn)向,進而影響了唐順之。行狀與傳記的寫作時間均在王世貞、李攀龍的評述文字之后,但洪、李與王、唐過從甚密,是其早年文學思想的見證者,所以他們的認知和判斷,其形成時間實則更早一些。不同于王世貞、李攀龍僅僅關(guān)注王、唐的創(chuàng)作特征,他們更加清晰地描述了其創(chuàng)作傾向的轉(zhuǎn)變過程,并明確地指出其轉(zhuǎn)變之后的師法對象——唐宋七大家[7],尤其是曾鞏、王安石和歐陽修。結(jié)合洪朝選、李開先的記述和李攀龍、王世貞的批評,可知王慎中和唐順之生前即被視為一個具有流派性質(zhì)的團體,他們反對李夢陽等人剽襲、模擬秦漢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轉(zhuǎn)而以唐宋文尤其是歐、曾文為主要的師法對象,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則呈現(xiàn)出比較濃重的道學色彩。亦可知唐宋派在建構(gòu)伊始就開始受到質(zhì)疑,主要是關(guān)于其文學性的質(zhì)疑。

(二)明萬歷至清乾隆:群體特征及歷史地位的勾畫

在關(guān)于唐宋派的早期敘述中,核心成員只有王慎中和唐順之。萬歷以降,茅坤和歸有光先后進入這一序列當中。無獨有偶,最早將茅坤納入這一序列的也是王世貞。他在給茅坤的信中談到:“承大誨諄諄,拜誦《白華樓續(xù)稿》,神氣殊王。毗陵之后,主盟獨公矣。”[8]王世貞究竟多大程度上認可唐順之和茅坤的文壇地位,我們姑且不論,但他把茅坤視為唐順之的衣缽繼承人,應該是真實的判斷。袁宏道則將唐順之和歸有光并陳:“有為王、李所擯斥,而識見議論,卓有可觀,一時文人望之不見其崖際者,武進唐荊川是也。文詞雖不甚奧古,然自辟戶牖,亦能言所欲言者,昆山歸震川是也。”[9]盡管沒有明確地表達唐、歸具有相同的創(chuàng)作主張或傾向,卻將其共同置于后七子的對立面,這一敘述本身即意味著袁宏道意識到二人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征。他推重唐順之,著眼于其“識見議論,卓有可觀”;肯定歸有光,則稱其能“自辟戶牖,亦能言所欲言”。固知袁宏道眼中的“唐宋派”并不在于學秦漢、學唐宋而已,而是看重其獨具識見的一面。艾南英則將唐順之、歸有光和王慎中并稱。他在與陳子龍的論爭中極力為三人爭地位:“足下又痛詆當代之推宋人者,如荊川、震川、遵巖三君子。嗟乎!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丑詆不少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后生尚知讀書者,三君子之力也。”并批評王世貞、李攀龍“決裂以為體,饾饤以為辭,盡去自宋以來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而別為一種臃腫窘澀浮蕩之文”[10]。可知,在艾南英看來,唐、歸、王主要是學習宋文,并傳承了其“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朱鶴齡“荊川遵巖與熙甫,沿溯均出歐曾規(guī)”[11],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吳偉業(yè)則將唐、歸、茅并稱,獨不及王慎中:“至古文辭,則規(guī)先秦者失之摸擬;學六朝者失之輕靡;震川、毗陵扶衰起敝,崇尚八家;而鹿門分條晰委,開示后學。”[12]則是著眼于“古文辭”,將歸、唐、茅與“規(guī)先秦”“學六朝”者較得失,肯定其創(chuàng)作或理論成就。黃淳耀則從文統(tǒng)的角度論述了唐、歸諸人的歷史地位:“蓋太仆之學韓、歐,猶韓、歐之學西漢,皆所謂師其意不師其辭者也,皆所謂自得者也。由漢以后有唐宋諸公,由唐宋以后有國初方、宋諸公。國初諸公既沒,當刪去何、李、王、李之文,而直接以荊川、震川諸公。欲觀海者必溯江湖,欲登岸者必由津筏,此不易之論也。”[13]實則給予唐宋派雙重的定位,近之將其置于前、后七子的對立面,遠之則將其置于由西漢而唐宋,由唐宋而明初,再由明初而嘉靖以來的文章統(tǒng)序中,其內(nèi)在理由則是“師其意不師其辭”,而皆有所“自得”。綜合來看,從萬歷到明末,在前此認知的基礎上,或稱王、唐、茅,或稱王、唐、歸,要之以王、唐、茅、歸為核心的流派框架逐漸成型,其中唐順之和歸有光的地位尤為突出;其反對七子的立場被不斷強調(diào),并且被置于一個自西漢而來、更加久遠的文統(tǒng)當中;除了師法宋文和文以明道的特征之外,能言其“自得”,以及“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也越來越引起論者的重視。

入清之后,論者愈發(fā)注重從有明一代,乃至歷來的文章發(fā)展中,審視王、唐諸人的歷史地位。黃宗羲認為明代文章有三個盛期,“有明之文莫盛于國初,再盛于嘉靖,三盛于崇禎”,而嘉靖之盛則在于“二三君子振起于時風眾勢之中”[14],“昆山、毗陵、晉江者起,講究不遺余力”[15]。其判定標準,一則曰“一往深情”,一則曰“以學力為淺深”。汪琬以唐宋古文為文章正宗,以此辨析明文得失:“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嘗屢變矣。而中間最卓卓知名者,亦無不學于古人而得之:羅圭峰學退之者也;歸震川學永叔者也;王遵巖學子固者也;方正學、唐荊川學二蘇者也。其他楊文貞、李文正、王文恪又學永叔、子瞻而未至者也。前賢之學于古人者,非學其詞也,學其開闔呼應、操縱頓挫之法而加變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后生小子不知其說,乃欲以剽竊模擬當之,而古文于是乎亡矣。”[16]其所推崇的明代作家,皆為師法唐宋者,或師韓,或師歐,或師曾鞏,或師二蘇,王、唐、歸均列其中;至于他們的共同特點,他將其概括為學唐宋文“開闔呼應”“操縱頓挫”之法,然后加以變化、自成一家。黃宗羲和汪琬都將王、唐、歸視為明文正宗,落腳點卻很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唐宋派的多面性。當然,在唐宋派古文正統(tǒng)地位被不斷建構(gòu)的同時,也不乏批評的聲音。比如,李光地(1642—1718)就毫不客氣地講:“看歸震川、王道思古文,拖沓說去,又不明白,兩三行可了者,千余言尚不了,令人氣悶。”[17]的確擊中了唐宋派的要害。

《四庫全書總目》對各種總集、別集的評述,可以視為對明萬歷至清乾隆時間關(guān)于唐宋派陣容認知的一次較為集中的總結(jié)。它往往著眼于創(chuàng)作風格或成就,將王、唐、歸并稱。如《文編》敘錄中所論:“日久論定,言古文者終以順之及歸有光、王慎中三家為歸。”[18]又如評于慎行文,“終未能與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等并據(jù)壇坫”[19]。再如其引述曹一士論文之旨,稱“潛溪、遵巖、荊川、震川,其文詞之近時者甚多,不以此損其古意”[20],等等皆是。其論茅坤,既肯定他與唐、歸同調(diào),又認為其古文成就遜于諸人,曰:“根柢少薄,摹擬有跡。秦漢文之有窠臼,自李夢陽始。唐宋文之亦有窠臼,則自坤始……古文之品終不能與唐順之、歸有光諸人抗顏而行也。”[21]無論褒貶,這種以唐、王、歸為核心,以茅坤為羽翼的判斷,至此遂成定論,一直影響到近代的文學史敘述。

還有一點格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人逐漸把唐、歸諸人的古文與八股文聯(lián)系起來。如田雯(1635—1704)論明代八股文發(fā)展歷程云:“八股沿習三百余年,其源流正變固自了然。試為多士約略言之。明初風氣始開,文近訓詁,乃有直寫《集注》語成篇者。至王文恪而能自出機法,準之古人,其變化離合,骎骎乎昌黎矣。荊川紆徐頓挫,幾入廬陵之室。昆湖深沉溫雅,酷似南豐。方山出入經(jīng)史,其陡健直逼臨川。后人尊此四家,號為文章正宗,洵不誣也。震川本文恪之派,而出入于唐宋大家,其說理則程、朱也,其行文則曾、王也,體大思精,詞流氣達,真制義中之豪杰矣。”[22]很顯然,在田雯看來,援引唐宋古文文法入時文,是明代八股文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而唐順之和歸有光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方苞《欽定四書文》評歸有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章》云:“以古文為時文,自唐荊川始,而歸震川又恢之以閎肆。如此等文,實能以韓歐之氣達程朱之理,而吻合于當年之語意。縱橫排蕩,任其自然,后有作者,不可及也已。”[23]“以韓、歐之氣達程朱之理”,是方苞對歸有光“以古文為時文”創(chuàng)作特征的具體說明和充分肯定。當然,批評的聲音同樣有源于此者。黃宗羲十分推崇歸有光,然而對其“明文第一”的評價卻有所保留,主要理由即是“時文境界,間或闌入”[24]。《四庫全書總目》稱《唐宋八大家文鈔》“大抵亦為舉業(yè)而設”,同樣帶有輕視的意味。時至今日,八股文究竟為唐宋派的古文觀念及創(chuàng)作帶來怎樣的影響,依然是一個頗為含混而有待深入探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萬歷以降,至清代中葉,盡管沒有人提出“唐宋派”的概念,卻大都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視為一個具有相同或相近古文觀念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流派。他們最受關(guān)注的特征依然是與前、后七子的對立,及其唐宋八家的取法路徑。更加具體的創(chuàng)作特征,如“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的行文法度,和“師其意不師其辭”的“自得”之言,也分別被不同的批評者論及。有明一代乃至唐宋以來的文章正統(tǒng),則是推崇者給予他們的歷史定位。其古文與八股文的關(guān)系,也受到清人廣泛的關(guān)注。應該說近代以來所討論的唐宋派的大部分特征,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被初步地揭示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共識。近代以來的研究理應有新的角度和立場,但對于明清時期形成的一些基本判斷,還是應該保持足夠的尊重。

(三)民國至今:現(xiàn)代文學流派的建構(gòu)與質(zhì)疑

民國時期的一些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著作通常都會論及唐宋派,最初大都是沿襲明清以來的成說。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稱王慎中、唐順之“倡為古文,以繼唐、宋以來韓、歐、曾、蘇諸家之緒”[25];陳柱《中國散文史》稱之為“八家派”,“始之者為王慎中,繼之者為唐順之、茅坤,而歸有光集其大成焉”[26];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指出荊川、震川、遵巖“三人主張?zhí)扑危淖忠粴w于典實”[27];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則把王慎中、唐順之的文學活動稱作“宋文運動”,并認為“茅坤、歸有光為之羽翼”[28]。這些都是比較穩(wěn)實的評述,大致遵循了明清人的意見。

此期比較重要的進展主要體現(xiàn)為兩點,一是“唐宋派”稱名與體系的確立,一是“本色論”的被發(fā)現(xiàn)。1922年,夏崇璞在《學衡》上發(fā)表《明代復古派與唐宋文派之潮流》,曰:“竊謂吾國自唐以來,文學界有三大運動,退之之變駢儷、永叔之更西昆及有明前后七子與唐宋派之沖突是也。”[29]最早提出“唐宋派”的概念。盡管他所講的“唐宋派”不只是王、唐、茅、歸,還包括王守仁、艾南英以及公安三袁等人,但他強調(diào)他們與前、后七子的對立,及其推重唐宋文尤其是以歐、曾為歸的創(chuàng)作傾向,卻符合通常所謂“唐宋派”的基本特征。不過,真正意義上給唐宋派以定名并作出系統(tǒng)闡釋的,當屬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該著明確使用“唐宋派”的概念,視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為主要代表人物,并且通過與“秦漢派”對比,詳盡地闡述了他們的文學主張:“蓋秦、漢派之所重在氣象;氣象不可見,于是于詞句求之,于字面求之。求深而得淺,結(jié)果反落于剽竊摹擬。唐、宋派之所重在神明;神明亦不可見,于是于開闔順逆求之,于經(jīng)緯錯綜求之,由有定以進窺無定,于是可出新意于繩墨之余。這便是‘秦、漢’與‘唐、宋’二派的分別。”[30]在郭紹虞先生看來,“開闔順逆”“經(jīng)緯錯綜”之法正是唐宋派與秦漢派最大的區(qū)別,也是其創(chuàng)作成就之所以能夠超出前、后七子的主要原因。除對唐宋派有此整體的把握,他還對唐順之的“本色論”、王慎中的“義法論”以及歸有光在唐宋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唐宋派至此始以系統(tǒng)而明晰的面目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視野中,這是其研究史上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節(jié)點。

唐順之的“本色論”在明清時期較少受到關(guān)注,但在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卻被視為唐宋派最重要的文學理論構(gòu)成。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已論及“本色”,卻還只是將其視為“師法唐宋”的衍生觀念。[31]宋佩韋《明文學史》也是重點論述“師法唐宋”,論唐順之又稱其“論文章本色,頗多特見”,大段征引《答茅鹿門主事書》相關(guān)文字,卻又未展開討論。[32]方孝岳的《中國文學批評》始將“本色論”作為唐宋派的主要文學思想,并且意識到“本色”與“法度”的關(guān)系問題。著者在導言中闡明了其著述義例:“以史的線索為經(jīng),以橫推各家的義蘊為緯。”[33]其整體結(jié)構(gòu)自然是以史為經(jīng),而具體到各家則是集中闡述其典型理論,故其于唐宋派格外關(guān)注較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本色論”,而對其完整的面目卻不甚留意。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也展開討論了“本色論”的理論內(nèi)涵,并且把問題引向深入。首先,他明確地指出“本色論”是唐順之晚年文論“別走一路”,與早年“唐宋歐曾”與“開闔順逆”的主張迥然有別,更接近李卓吾、公安派的論調(diào)。其次,他認知到“本色論”與陽明心學的關(guān)系,認為“只須于王學有所會得,自會走上這一路去”。這兩點判斷,雖然論述簡略,卻對此后的唐宋派研究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建國后的很長一個時期內(nèi),各種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著作,通常都把唐宋派作為明代中期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以唐順之、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為主要成員,重點關(guān)注其“師法唐宋”和“本色論”的文學思想。這一時期,唐宋派通常是以代表著先進文學觀的流派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史敘述中。唐順之的“本色論”以及心學思想的影響,歸有光抒情意味濃重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與晚明文學思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師法唐宋”的創(chuàng)作主張,往往也在與前、后七子“文必秦漢”口號的對比中,被貼上“反摹擬”“反復古”的標簽。應該說,這是唐宋派學術(shù)史上一個重要的建構(gòu)期,對其理論和創(chuàng)作意義的積極闡發(fā)均超出了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認知。然而,其背后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影子,及其對部分歷史真實的遮蔽和曲解,也是顯而易見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這種局面才被打破,建構(gòu)與質(zhì)疑的聲音并存,開始了多元和對話的時代。

這一時代首先在質(zhì)疑聲中展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其流派屬性的質(zhì)疑,二是對流派稱名的質(zhì)疑,三是對流派構(gòu)成的質(zhì)疑。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率先對唐宋派文論的文學性提出質(zhì)疑,認為他們的文論“仍是南宋以來那些不反對學文的理學家的舊見解”[34]。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進一步強調(diào)了“道學”性質(zhì)在唐宋派文學思想中的比重,認為他們實際上是“宗宋派”,是“道學派”,因為“他們真正推崇的,首先是宋代理學而不是文學”;并明確指出:“唐、王的文學理論的核心,乃從維護道學的立場出發(fā),重彈宋儒以來‘文道合一’論的老調(diào)。”[35]這樣,唐宋派的身份界定就成了問題,他們似乎不應該再被稱為文學家或者文章家,而應該是“道學家”了。這種對唐宋派身份和性質(zhì)的質(zhì)疑,既是對明清人“憚于修辭,理勝相掩”的批評聲音的呼應,也是對其理論內(nèi)涵和文學價值的重新審視和發(fā)現(xiàn)。盡管這種判斷并不是十分全面、準確,卻對唐宋派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一方面,有利于正視其“非文學”的一面,更加客觀地認識其文學思想的全貌;另一方面,可引發(fā)更加深入的思考,探討唐宋派文學思想中的文道關(guān)系問題。對唐宋派的流派性質(zhì)有不同理解,勢必會導致對其流派名稱合理性的質(zhì)疑,如上文所述“宗宋派”“道學派”的提法即是。還有文章通過辨析唐宋派命名之缺失,證明唐宋派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36]事實上,中國古代原本就很少有所謂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命名之缺失幾乎是每一個流派都難以避免的問題,所以我們還是要更加慎重地對待這一問題。[37]還有一些研究,著眼于主要成員之間的差異,對唐宋派是否成立及其流派成員提出質(zhì)疑,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是歸有光究竟是不是唐宋派成員。[38]這種質(zhì)疑對于推動唐宋派研究向著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至于我們究竟應該依據(jù)什么樣的標準來判斷一個流派的成立,恐怕首先還是要思考清楚流派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否則很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

當然,建構(gòu)性的研究依然是主流方向。近二十年來,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專門的學術(shù)成果,其中包括多種從各個角度分別研究王、唐、茅、歸的學位論文。這些研究大都是在默認唐宋派成立的基礎上,對各個流派成員及相關(guān)學術(shù)問題展開了更加深入、細致的探討。也有部分學者通過系統(tǒng)地闡述其文學思想體系,論證唐宋派成立的合理性。相關(guān)學術(shù)進展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相關(guān)學術(shù)命題的細化和深入,二是文學觀念的整體觀照,三是思想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討。第一個方面,如各家的著述和生平,“本色”“心源”“法”“情至”“文統(tǒng)”“風神”“逸調(diào)”等重要范疇的理論內(nèi)涵,師法對象及其所受古文傳統(tǒng)的影響,選本與評點,詩文創(chuàng)作特征等系列問題都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39],對于唐宋派的建構(gòu)無疑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基礎性的意義。

第二個方面,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整體觀照,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熊禮匯《唐宋派新論》論及唐宋派與臺閣派的關(guān)系、理學與其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創(chuàng)作藝術(shù)性、八股文的影響、對唐宋古文的繼承和心學影響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唐宋派的文學主張與創(chuàng)作。[40]左東嶺師指出,唐順之固然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但并不意味他全部的文學思想都屬于唐宋派的文學思想,“本色論”并不能代表唐宋派的文學主張,而是唐順之接受心學后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思想。他認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可以概括如下:“他們都主張由學習唐宋之文而上溯至史漢之文,都主張道與文并重,都講究法與意的兼顧,而最欣賞的學習對象是歐陽修與曾鞏等等。”[41]這里有一個潛在的概念界定,“唐宋派的文學思想”是指那些唐宋派因之能夠稱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而不是流派成員全部的文學思想。這一概念界定對于唐宋派的建構(gòu)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倘若沒有這樣一個合理的界定,而把每一成員不同階段的文學思想一概納入“唐宋派文學思想”的范疇中,再據(jù)此認為“唐宋派”的稱名不足以全面概括其文學思想,就會不可避免地限入一個循環(huán)悖論中。黃卓越先生也充分地認識到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復雜性,但他更傾向于兼顧其差異性和連續(xù)性,將其視為一種“相對存在的多層次構(gòu)成”,其中“載義論”和“心本論”是兩個具有統(tǒng)攝意義的基礎性命題,而“自得與模仿”“心性與情感”和“心意與法度”則是相對次一級的重要命題。[42]理論的建構(gòu)具有較大的闡釋空間,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向,但黃卓越先生的闡釋無疑是迄今為止最具理論建構(gòu)性的成果之一。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是第一部綜合研究唐宋派的著作,全面探討了唐宋派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文學理論、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地位與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shù)史意義。羅宗強先生則把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置于明代中期兩個復古思潮之間多元并存的文學思潮中加以審視,整體上將其視為“以言道、經(jīng)世為出發(fā)點的文學思想”,具體探討了其“重自我、重抒情、重本色”“明道與經(jīng)世致用”“重建文統(tǒng)”和“散文法度”等幾個方面的思想內(nèi)容,是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全面總結(jié)和定位。[43]楊遇青《明嘉靖時期詩文思想研究》第三章“儒家心學思潮影響下的詩文思想”立足于儒家思想與文學的關(guān)系,揭示出唐宋派“折中于宋學、本原于心學到逐漸疏離于儒學的發(fā)展脈絡”,無疑是對唐宋派文學思想整體的發(fā)展過程所作的一種準確而明晰的描述。[44]

第三個方面,研究者對唐宋派思想文化背景的思考,突破了“反對七子”的單一論調(diào),涉及各種可能的層面,包括心學思想、政局與士人心態(tài)、科舉制度與八股文和文學自身發(fā)展需求等。陽明心學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影響問題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唐宋派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陽明心學對唐宋派文學思想有深遠影響,目前已經(jīng)成為學界的共識。[45]然而,陽明心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種層面影響了唐宋派?對不同成員、不同階段有何不同的影響?這些問題依然有待進一步厘清。上文談到,郭紹虞先生認為“本色論”是唐順之晚年文論“別走一路”,左東嶺師指出“本色論”并非唐宋派的代表理論,都是對此問題更加冷靜的辨析與認知。再如,陳廣宏先生認為,盡管王慎中較早受到王畿等陽明弟子的影響,但其學術(shù)思想的主導傾向“仍是程朱理學而非陽明良知之學的理念”[46]。這樣的思考與判斷,對于客觀、準確地認知陽明心學與唐宋派文學思想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正、嘉時期的政局,士人心態(tài)和學術(shù)思想的整體變化,是另一廣受關(guān)注的唐宋派文學思想的文化背景。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tài)》在闡述嘉靖朝心學思想之流變的過程中,深入地辨析了該時期政治、士風和學術(shù)思想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全面、細致地論述了當時士人在新的歷史境遇和人生遭際中對生命價值、生活方式和學術(shù)思想的種種不同的思考與選擇,對于理解明代中期包括唐宋派文學思想的發(fā)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末章論證了正、嘉之際由文學向理學的社會精神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指出“前七子的轉(zhuǎn)向理學已為唐宋派的崛起鋪填了充分的思想與方法的基礎”[47],對深入理解唐宋派興起的原因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羅宗強《明代后期士人心態(tài)研究》第一章以“皇權(quán)之不受制約與諫臣之傳統(tǒng)心態(tài)”為題,通過對若干個案深入、細致地分析,充分地展現(xiàn)了那個時期士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面貌。[48]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quán)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等史學專著對“大禮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對嘉靖朝的政治倫理和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均對理解嘉靖朝的士人心態(tài)和文學思想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guān)于唐宋派文學思想與科舉制度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不再簡單地將其視為批判八股文或“以時文為古文”的代表,而是在古文與時文的交互影響中探討其間的深層關(guān)聯(lián)。如李光摩《八股文與古文譜系的嬗變》通過對“以古文為時文”觀念的辨析,探討了唐宋派區(qū)別臺閣文的新文統(tǒng)的建構(gòu)及其自身在其后的文統(tǒng)中地位的升降沉浮,很有啟發(fā)意義。[49]再如余來明《唐宋派與明中期科舉文風》認為唐宋派文學主張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指導八股文創(chuàng)作”“矯正明代中期的科舉文風。[50]其結(jié)論未必穩(wěn)妥,卻能為我們理解唐宋派的形成提供另一種視角,深入思考兩者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

將唐宋派置于當時或更久遠的文學發(fā)展中探討其生成原因與特征,是近一時期又一個研究熱點。這一類研究,我們可以根據(jù)時期的遠近將其分為三類,一是對嘉靖初文學尤其是“嘉靖八才子”的研究,二是對唐宋派與明中期文學關(guān)系的研究,三是對唐宋派對《史記》《漢書》和唐宋古文的接受研究。王慎中和唐順之都是嘉靖八才子成員,隨后又成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嘉靖八才子的研究,對唐宋派形成原因與過程的考察來說,自然有不容忽視的意義,故而引起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51]不過,關(guān)于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學者們的意見卻頗不相同。有人認為唐宋派脫胎于嘉靖八才子,也有人認為唐宋派的形成與嘉靖八才子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有人認為嘉靖八才子反對前七子并啟發(fā)了唐宋派的文學思想,也有人認為他們總體上依然是延續(xù)了前七子文學復古的思路。顯然,這一問題還有待做進一步的辨析。還有一些論著集中探討嘉靖前期的文學思想,對于我們理解唐宋派的生成背景亦具重要的價值。[52]在明代中期整體的文學發(fā)展歷程中審視唐宋派的形成原因與文學思想是另一種重要的研究思路。事實上,最初郭紹虞先生就是通過與前七子文學主張的對比來闡述唐宋派文學理論之特征的。近來一些相關(guān)的學術(shù)專論多會在明代文學復古思潮的視野下觀照唐宋派的形成及其文學思想,如廖可斌《明代復古運動研究》、鄭利華《前后七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黃卓越《明中后期文學思想研究》深入地辨析了唐宋派和前七子在錯位“對話”中的關(guān)聯(lián)與歧異,對于理解唐宋派文學思想的生成原因及歷史地位有十分重要的價值。[53]基于唐宋派的文學主張,詳盡探討其對《史記》《漢書》和唐宋八大家的理解與接受,是近來唐宋派研究的又一熱點。這些研究對于我們更加精準地把握唐宋派文學思想之內(nèi)涵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4]

通過對唐宋派學術(shù)史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將唐宋派視為一個文學流派是明清以來的主流認知,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唐宋派的理解又各有不同。在明清人眼中,唐宋派主要是一個古文流派,以師法唐宋八家尤其是歐、曾為基本的文學主張,強調(diào)文章的明道功能,注重“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的行文法度,與前、后七子的文學主張相對立。其“言所欲言”與“一往深情”的特征也受到相應的關(guān)注,只不過并非主流。民國以來,唐宋派逐漸被建構(gòu)成一個現(xiàn)代文學觀念下的文學流派,陽明心學影響下的唐順之的“本色論”漸次成為理解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鍵,其對主體精神的強調(diào)被視為晚明文學思潮的開端。與之相反,有的學者把“文以明道”作為唐宋派文學思想的主旨,甚至認為唐宋派其實就是“宗宋派”或“道學派”。其實,這兩種看似孑然對立的觀點,都是依據(jù)現(xiàn)代文學的觀念審視唐宋派的性質(zhì),只不過分別看到它不同的方面罷了。我們究竟是應該以更接近唐宋派本身的明清人的眼光主要將其視為一個古文流派,還是應該依據(jù)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推揚或否定其文學性進而判斷其于“文學史”上意義?面對其文學思想的復雜與多變,我們應該做分別的理解和對待,還是努力將不同的層面貫通起來從而建構(gòu)一個盡可能圓融的理論體系?這些問題的解決當然首先要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但很大程度卻又取決于我們的學術(shù)立場和研究目的。公安派和桐城派,兩個審美旨趣與創(chuàng)作風貌迥然不同的文學流派,居然同樣能從唐宋派那里汲取經(jīng)驗,自然是因為他們有不同角度的理解與接受。當然,他們的解讀和判斷主要不是出于學術(shù)研究的目的,而是為自身的創(chuàng)作主張尋求歷史的依據(jù),我們自然也不必批評其理解之偏差。事實上,盡管現(xiàn)代的學術(shù)研究更強調(diào)客觀性和規(guī)范性,但同樣不可避免也理應允許有不同的立場和動機。只是現(xiàn)代的研究者應該有理論的自覺,對自身的學術(shù)理念、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更加清醒的認知,這有助于對歷史敘述和價值判斷作出更加清楚的界分,并在必要的學術(shù)對話中避免一些錯位的或無意義的紛爭。唐宋派的研究也不例外,應該在對具體問題的辨析過程中始終保持理論和方法的自省。

二、流派研究與文學思想史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論證思路乃是建立在文學思想史的學術(shù)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基礎之上。經(jīng)過近四十年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羅宗強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不斷完善,一系列高質(zhì)量的學術(shù)成果證明這是一種極其有效的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方法體系。當然,任何成功的研究方法總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摸索出來的,運用于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時也還會遇到種種新的問題。事實上,迄今為止,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然在不斷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本課題接受和運用的是文學思想史研究基本的學術(shù)理念和那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方法,而具體的論證思路及撰述方式還要結(jié)合流派研究以及唐宋派自身的特點來確定。

關(guān)于文學思想史的研究對象,羅宗強先生曾有這樣的表述:“它要研究個人的文學思想,也要研究各個文學流派的文學思想,更要研究左右一個時代的文學思想潮流。有時候,還要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學環(huán)境中文學思想的不同傳承和不同走向。”[55]因此,首先在理論上,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用來進行個體研究的。左東嶺師《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孫學堂《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等優(yōu)秀的博士論文也在事實上證明了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對個體研究的適用性。但總的來說,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還是傾向于對思想主流的把握,力求避免因枝節(jié)的瑣碎而導致敘述的散亂。而上述成功的個體研究均是選取了某一時期最有代表性或?qū)Ξ敃r及后世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置于一個更為寬廣的歷史空間中加以探討,這是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運用于個體研究的重要前提。本課題以文學流派為研究對象,又會面臨著新的問題,既要顧及流派成員之間的差異和流派發(fā)展的階段性問題,又要特別關(guān)注那些令該流派得以成立的因素,還要借以窺知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或一種文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情勢。首先,既然是流派研究,首先要把流派自身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要弄清楚該流派何以會成為此一特定流派。它一定不是若干作家組合在一起那么簡單,而是因為他們有某種共同的主張或特質(zhì)。我們要特別關(guān)注這種共性,而不能等同對待其他的個體化特征,否則便把握不住這一流派的特性,流派研究也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流派成員的文學觀念或特征不可能都與流派共性一致,也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的,但這些個別的、變化的特征對于那個時代來說卻未必沒有意義,甚至有可能具有比流派共性更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全面了解當時的文學思潮,我們又要盡可能完整地把握流派成員全部的文學思想。換一種角度,我們要把唐宋派視為兩種不同層面的歷史存在,一種是史實的存在,一種是觀念的存在。自歷史發(fā)生的角度而言,史實存在是觀念存在的前提;但自學術(shù)發(fā)生的角度來看,觀念存在卻是史實存在的邏輯起點。有了關(guān)于唐宋派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才有唐宋派觀念的形成;但我們研究唐宋派,卻首先是因為已經(jīng)存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唐宋派的觀念,才讓我們回過頭來考察其史實的存在,并據(jù)此觀念劃定相應的史實的界限和范圍。這兩個層面又有顯著的區(qū)別,史實的存在一經(jīng)確定,就具有原生性和相對的恒定性,我們可以由它觀察更真實也更豐富的歷史面相;而觀念的存在則具有明顯的指向性,我們可借以聚焦某些特定意義的生成。前文已經(jīng)大體厘清“唐宋派”概念的建構(gòu)過程和多個層面,本課題則要在全面地考察唐宋派文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理論內(nèi)涵與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分別闡述不同層面或側(cè)面意義的生成與影響,及其如何導致了形態(tài)各異的觀念存在。

求真求實,即力求還原文學思想史的本來面貌,是文學思想史研究最根本的學術(shù)理念。我們努力發(fā)現(xiàn)唐宋派文學思想真實的存在狀況,首先是要突破理論分析的局限,同時從創(chuàng)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其真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比如,本課題將展開討論唐宋派“文以明道”的文學觀,不只作單純的理論分析,而是結(jié)合其實際創(chuàng)作具體分析他們要明什么道、如何明道以及相應地具有什么樣的風格取向等。這是我們所熟知的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就思想內(nèi)涵的完整性與準確性而言。在此基礎上,本課題進一步強調(diào)力求呈現(xiàn)其“現(xiàn)實的存在形態(tài)”。當然,具體的存在情形已經(jīng)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現(xiàn)于我們面前,但我們卻可以借助“過程”與“關(guān)聯(lián)”盡其所能地描述其立體的形態(tài)。論述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首先要分別弄清楚“文以明道”“師法唐宋”與“本色論”等核心理論的形成、轉(zhuǎn)變及其發(fā)生影響的先后時間。其次,還要將“過程”研究延伸到王、唐諸人對文學出路的探索與思考活動中,不惟考察其作為思考結(jié)果的文學思想,還要盡量推究其思考的過程,以及思考中的困惑與矛盾,這將有利于發(fā)現(xiàn)其提出某種理論學說的真實動機。如果說“過程”主要體現(xiàn)了唐宋派縱向的發(fā)展軌跡,那么橫向的存在情形則由各種不同層面、不同特征的文學思想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來體現(xiàn),即“文以明道”“師法唐宋”與“本色論”等核心理論或主張分別以怎樣的“角色”存在于其整體文學思想中,以及它們之間具有怎樣的關(guān)系:平行、遞進、逆轉(zhuǎn),抑或其他更為復雜的關(guān)系。當然,我們還可以將“關(guān)系”進一步延伸,討論其與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及文學理論背景之間關(guān)系,這是文學思想史研究另一層面的要求。總之,倘若能把種種過程與關(guān)系弄清楚,大約就能比較清楚地描述唐宋派文學思想實際的存在狀況了。

通過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透視歷史文化背景對文學思想的影響,是文學思想史研究的另一特點。影響士人心態(tài)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政治、經(jīng)濟、社會思潮、生活風尚及個人的生命遭際等,都有可能對士人心態(tài)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而心態(tài)變化作用于文學思想,大約有兩種基本的形式:一種是生命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往往會影響士人對文學的根本看法,比如文學的性質(zhì)、文學的價值以及文學應該表現(xiàn)的主題等;另一種是精神面貌的轉(zhuǎn)變,通常會影響到審美旨趣的變化。前者是一種較為自覺和理性的意識與行為,通常能形諸理論;而后者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作用,更有可能通過文學風貌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來。我認為,生命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是影響文學思想最根本的因素,因為它往往能引起士人對文學更為深層的思考。尤其是在宋明時期,士人對自身的生命價值有著更為自覺的思考和追求,并且往往會波及到他們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唐順之等人生命價值觀的轉(zhuǎn)變與其文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之間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本文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把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置于其整體的生命價值追求之中加以把握。唐宋派對文學風格及創(chuàng)作模式的探索過程,與其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理解過程是并行而交錯進行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唐宋派的許多文學主張一方面明顯帶有時代的特征,但同時又承載著文學自身傳統(tǒng)的深遠影響。在久遠的歷史流程中,文學經(jīng)驗在點點滴滴之中愈積愈厚,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自身傳統(tǒng)。隨著時代的變遷,此種力量與歷史背景之影響力的對比優(yōu)勢也在不斷地加強,到了明代有很多文學觀念已經(jīng)作為一種思維定勢存在于文人的頭腦中。與此相關(guān),王、唐諸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認同。其中,他們對自身文人身份的態(tài)度最是微妙,往往會掩飾甚至拒斥這一身份,但又經(jīng)常不自覺地引以為豪。文人身份在他們心中的真實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及其文學思想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因此,身份認同將是本課題又一個觀察視角。

三、撰述方式與基本觀點

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之復雜特征共同決定了本課題的撰述方式。全面、準確地闡述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并以之觀照明代嘉靖朝文學思想的總體走向,是本課題整體的研究目的。我所期望呈現(xiàn)的是一種立體的、真實的存在形態(tài),而不是一系列現(xiàn)象、概念和命題的排列組合。既要說明唐宋派文學思想形成、發(fā)展與轉(zhuǎn)向的演變過程,及其在此過程中的思考與調(diào)整;還要了解其確切的存在情形,即各種理論主張分別以怎樣的姿態(tài)存在于整體的文學思想之中,以及它們之間或關(guān)聯(lián)、或?qū)α⒌膹碗s關(guān)系。“演變過程”是歷時性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歷程,“存在形態(tài)”則是共時性的或某一特定階段靜態(tài)的存在形式與狀態(tài)。后者似乎是一個空間概念,但我們不太可能對思想觀念類的東西做出形狀描述。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是說明唐宋派文學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與思想內(nèi)涵,各種理論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它們是以怎樣的“角色”存在于唐宋派文人的價值觀念與生命活動之中的。

然而,由于唐宋派文學思想內(nèi)部交織著種種思想側(cè)面與觀念差異,欲對其演變過程和存在形態(tài)作一整體描述,卻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唐宋派的四個代表人物,其文學思想各具特征,發(fā)展轉(zhuǎn)變的情形也各有不同,甚至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錯位或矛盾。比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前后,唐順之已經(jīng)轉(zhuǎn)入“本色論”的文學思想,而茅坤卻于此時開始接受其“師法唐宋”的創(chuàng)作主張。況且,唐宋派的三種核心的創(chuàng)作主張——“文以明道”“師法唐宋”和“本色論”之間,無論是演變過程、理論內(nèi)涵還是實際存在狀況,都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guān)聯(lián)與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以及各個成員、各種理論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要照顧到各自獨特的理論內(nèi)涵及存在形態(tài)。具體來說,在唐宋派的整體文學思想中,“文以明道”與“師法唐宋”有著大致相同的生成背景與形成時間,發(fā)展過程也大體一致,思想內(nèi)涵則互為依托,而“本色論”的形成則明顯晚于前兩者,屬于另一個階段。但“本色論”的形成,與前兩者的發(fā)展、變化,卻都是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發(fā)生的;而且“本色論”與“文以明道”之間,在理論形態(tài)上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各成員之中,王慎中對唐宋派“文以明道”和“師法唐宋”的文學主張的形成有開創(chuàng)之功,唐順之與王慎中有大致相同的生命與思想背景,因而很快接受了他的主張。而在此后,王慎中的學術(shù)與文學思想都沒有發(fā)生太顯著的變化。而唐順之的學術(shù)思想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于是其“文以明道”與“師法唐宋”的文學主張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文以明道”的觀念幾經(jīng)轉(zhuǎn)變,最后形成了全新的文學理論——“本色論”,“師法唐宋”觀念的演變則表現(xiàn)為對待法度越發(fā)靈活的態(tài)度。王慎中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部分地接受了唐順之的轉(zhuǎn)變,茅坤則從一個特定角度、以他自己的方式變相接受了唐順之的影響。歸有光與其他三人并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交往,更像是在文學思想上與之不謀而合,他對道的重視、師法對象的選擇、對待法度的態(tài)度及其在心學思想的影響下文學思想的變化,都與唐、王諸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所有這些紛繁復雜的關(guān)系,都是本文在論述過程中所要顧及的。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采取歷時共時相結(jié)合的模式安排篇章結(jié)構(gòu),在理清唐宋派發(fā)展演變之史實的基礎上分別辨析“文以明道”“本色論”和“師法唐宋”三個核心理論命題,進而討論其文學思想之實質(zhì)及其完整面貌。具體思路如下:第一章考察唐宋派文學思想的歷史背景及其生成、發(fā)展、演變的重要事實,第二章闡述“文以明道”這一傳統(tǒng)命題在唐宋派手中生發(fā)的新質(zhì)素,第三章探析唐順之“本色論”的真實內(nèi)涵與理論張力,第四章論述唐宋派“師法唐宋”主張的具體內(nèi)涵與變化過程,第五章揭示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實質(zhì)內(nèi)涵與完整面貌,結(jié)語部分討論唐宋派文學思想發(fā)展的幾個理論問題。

本文的基本觀點是,唐宋派的文學思想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多層面的思想體系,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發(fā)展過程,在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其變異成分甚至要比共性還要顯著。然而,雖然其內(nèi)部存在著種種難以彌合的裂痕,但它依然可以被視為一個文學流派。因為,面對共同的社會文化與文學背景,其主要成員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回應,雖然他們的文學思想各具特征,但卻存在著十分明確的相互影響乃至繼承關(guān)系。就在其曲折而復雜的演變過程中,唐宋派無意間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學思想從格法向性靈轉(zhuǎn)變的一個過渡性角色。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約有以下數(shù)端:

一、完整地描述了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唐宋派文學思想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次重要的轉(zhuǎn)變,分別是從“文以明道”向“本色論”的理論轉(zhuǎn)向和從重“道”向重“文”的創(chuàng)作傾向的轉(zhuǎn)變。唐順之“本色論”的提出,形成了唐宋派對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并為當時文學思想的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茅坤對“本色論”的獨特理解與接受,及其對“師法唐宋”創(chuàng)作主張的全面繼承,使得唐宋派從最初對文學性的偏離再度回歸到正常的文學發(fā)展軌道上來。

二、對唐宋派三種主要文學理論作出整體觀照,深入辨析了“文以明道”“師法唐宋”的創(chuàng)作主張與“本色論”之間的邏輯與事實關(guān)系。“文以明道”和“師法唐宋”創(chuàng)作主張的提出,標志著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形成,兩者分別從功能與法度規(guī)定了唐宋派初期的主導思想。“本色論”在“文以明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又對其形成了重大的理論突破。“師法唐宋”與“本色論”在理論上是相互沖突的,但事實上前者卻貫穿了唐宋派文學思想發(fā)展的始終。

三、對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作出了新的理解。首先,王慎中“文以明道”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不意味著唐宋派對文學的徹底背離,其中包含著對創(chuàng)作方法與文章風格的種種具體要求。其次,唐順之“本色論”的原初內(nèi)涵與理論價值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落差,這導致了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內(nèi)在緊張及其巨大的理論張力,并為當時的文學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再次,陽明心學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影響或許并不像通常理解的那樣積極,它只是在某一階段對其產(chǎn)生深刻影響,而且也并非總是正面的。

四、在對以上具體問題作出詳盡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整體認識:嚴格意義的唐宋派,是一個主張型的流派,他們明確地反對前七子,主張學習唐宋文,既強調(diào)文章的明道功能,又重視其與法度之間的平衡關(guān)系。明清人對唐宋派的界定與評價,大都是建立在以上認知的基礎上。通過這樣一種特定的文學現(xiàn)象和明清時期的相關(guān)批評,我們可以了解明清人重點關(guān)注的“文學”問題,以及一種古文傳統(tǒng)的形成。寬泛意義的唐宋派,是指這樣的一個文學群體,他們因相似的文學主張而組合,但他們各自文學思想的總和,要遠遠超出嚴格意義上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它并不是一種簡單明了的靜態(tài)存在,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發(fā)展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呈現(xiàn)出多個側(cè)面。而且,在這些階段與側(cè)面之間甚至存在著一些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我們可以通過唐宋派成員全部的文學思想,觀察這一時期文學思潮的發(fā)展趨勢。任何一種試圖以某種單一理論完整地概括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做法,都將是缺乏說服力的。事實上,正是這種理論指向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使得唐宋派無意間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學思想從格法向性靈轉(zhuǎn)變的一個典型的過渡性角色。


[1]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五,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三輯第三十五冊,黃山書社,2016年,第99頁。

[2] 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4頁。

[3] 薛應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三,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二輯第五十五冊,第175頁。

[4] 洪朝選《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前右春坊右司諫兼翰林院編修荊川唐公行狀》,馬美信、黃毅點校《唐順之集》附錄三“傳記資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48頁。

[5] 《閑居中集》卷十,卜鍵箋校《李開先全集》,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年,第788頁。

[6] 《閑居中集》卷十,《李開先全集》,第783頁。

[7] 李紹《重刊蘇文忠公全集序》稱:“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韓氏、河東柳氏、宋廬陵歐陽氏、眉山二蘇氏及南豐曾氏、臨安王氏七家而已。”其所謂“七家”不包括蘇洵。洪朝選所言“七大家”或即此之謂。

[8] 王世貞《茅鹿門》,《弇州山人續(xù)稿》卷一百九十,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三輯第三十九冊,第300頁。

[9] 袁宏道《敘姜陸二公同適稿》,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5—696頁。

[10] 艾南英《答陳人中論文書》,《天傭子集》卷一,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五輯第三十九冊,第27、29頁。

[11] 朱鶴齡《寧都魏凝叔惠貽易堂諸子文集》,虞思徵點校《愚庵小集》卷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0頁。

[12] 吳偉業(yè)《致孚社諸子書》,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卷五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87頁。

[13] 黃淳耀《與歸元恭書》,《陶庵全集》卷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29頁。

[14] 黃宗羲《明文案序上》,《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頁。

[15] 黃宗羲《明文案序下》,《黃宗羲全集》第十冊,第20頁。

[16] 汪琬《答陳靄公書二》,《鈍翁前后類稿》卷十九,李圣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485頁。

[17]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卷二十九,中華書局,1995年,第523頁。

[18]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九,中華書局,1965年,第1716頁。

[19]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九,第1609頁。

[20]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五,第1677頁。

[2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七,第1592頁。

[22] 田雯《學政條約序附十五則》,《古歡堂集》卷四,《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3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26—427頁。

[23] 方苞《欽定正嘉四書文》卷二,王同舟、李瀾校注《欽定四書文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3頁。

[24] 黃宗羲《明文案序上》,《黃宗羲全集》第十冊,第18頁。

[2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4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939頁。

[26] 陳柱《中國散文史》,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74—275頁。

[27]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0頁。

[28]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481頁。

[29] 夏崇璞《明代復古派與唐宋文派之潮流》,《學衡》1922年第9期。

[3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07頁。

[31]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第882—883頁。

[32] 宋佩韋《明文學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127—129頁。

[33]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第167—172頁。

[34]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75頁。

[35]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48頁。

[36] 貝京《唐宋派稱名論略》,《求索》2005年第4期。

[37] 參見宋克夫、余瑩《唐宋派考論》(《湖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羅書華《“唐宋派”辨略——兼說文學流派研究中的稱名問題》(《燕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38] 參見陳建華《中國浙江地區(qū)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學林出版社,1992年,第78頁)、黃毅《歸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嗎?》(《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1期)、何天杰《歸有光非唐宋派考論》(《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39] 此類研究成果多有建樹,然數(shù)量眾多,恕不能一一臚列,只能在具體問題的論述中分別介紹或引用。

[40] 熊禮匯《唐宋派新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41]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tài)》,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第451頁。

[42] 黃卓越《明中后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5—181頁。

[43]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2013年,第387—444頁。

[44] 楊遇青《明嘉靖時期詩文思想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153—234頁。

[45] 如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3期)、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tài)》、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東方出版社,1997年)、周群《論王畿對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影響》(《齊魯學刊》2000年第5期)、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天機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雍繁星《陽明心學與唐宋派》(《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等論著先后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

[46] 陳廣宏《王慎中與閩學傳統(tǒng)》,《文學遺產(chǎn)》2009年第4期。

[47]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97頁。

[48] 羅宗強《明代后期士人心態(tài)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51頁。

[49] 李光摩《八股文與古文譜系的嬗變》,《學術(shù)研究》2008年第4期。

[50] 余來明《唐宋派與明中期科舉文風》,《武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51] 曾遠聞《論李開先與唐宋派》(《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大約最早論及唐宋派與“嘉靖八才子”的關(guān)系。其后梁海柱《李開先與嘉靖八才子交往考論》(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劉尊舉《“嘉靖八才子”的分化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形成》(《2005明代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鄭利華《“嘉靖八才子”與明代正、嘉之際文壇的復古取向》(《深圳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楊遇青《論“嘉靖十才子”的文學活動和創(chuàng)作趨向——以唐順之早期文學思想演變?yōu)橹行摹罚ā吨袊膶W研究》2009年第4期)、杜志強《“嘉靖八才子”考論》(《嘉興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等,陸續(xù)專門探討了“嘉靖八才子”及其與唐宋派的關(guān)系問題。又有黎春林《明代任翰詩文初探》(《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杜志強《論趙時春》(《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第6期)、唐桂英《陳束研究》(湘潭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等分別研究“嘉靖八才子”的重要成員。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王偉《唐順之文學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何宗美《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也紛紛論及這一問題,一時蔚為大觀。

[52] 如孫學堂《嘉靖前期承前啟后的文學思想》(《殷都學刊》2001年第3期)、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進》(《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余來明《嘉靖前期詩壇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楊遇青《明嘉靖時期詩文思想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等。

[53] 黃卓越《明中后期文學思想研究》,第181—212頁。相關(guān)研究,如馮小祿《唐宋派和前七子派關(guān)系原論》(《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陸德海《文法理念差異與秦漢派、唐宋派之爭》(《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等,亦頗具參考價值。

[54] 如全華凌《論唐宋派對韓文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鄒書《明代唐宋派論曾鞏散文》(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紀田田《唐宋派〈史記〉接受研究》(西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王齊《〈歸評史記〉對〈史記〉的接受》(《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吳正嵐《歸有光的文學思想與歐陽修經(jīng)學的關(guān)系》(《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朱志先《明代“〈史〉、〈漢〉風”與歸有光著述探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9期)、莫山洪《論茅坤對柳宗元文章的接受》(《欽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等。

[55] 羅宗強《我與中國文學思想史》,《因緣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桐庐县| 河南省| 无极县| 盐边县| 大名县| 广平县| 禹城市| 阿勒泰市| 海淀区| 珲春市| 喀喇| 化州市| 开鲁县| 乾安县| 无锡市| 定兴县| 石柱| 保康县| 怀远县| 保康县| 阜南县| 新泰市| 朔州市| 上蔡县| 遂川县| 来宾市| 渭南市| 温州市| 鹤庆县| 醴陵市| 手游| 迁安市| 金坛市| 仁怀市| 抚州市| 嘉兴市| 渭源县| 伊宁县| 郑州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