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興衰三百年(套裝共3冊)
- 士承東林
- 16830字
- 2024-03-18 14:49:28
第一章 第一主人公
李淵,唐朝歷史上第一位重量級男主角。
對于這一定位,相信會有不少人表示不信服。而且說句實話,如果十年前有人跟我這么說,我也不信。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這位開國之君不過是位跑龍套的。比如在教科書里,李淵也就露臉過兩回。第一次是在太原起兵,幾年過后,當了皇帝,建立大唐。第二次則是在玄武門之變,幾小時過后,很榮幸地當了太上皇,退居二線。這里面,前一次說的是李淵做皇帝的開頭,后一次說的是李淵做皇帝的結尾,中間干了什么,沒人提,當然,人們似乎也不關心。因而李淵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其最大貢獻就在于宣布開國和光榮退休。如此而已,其他的實在是乏善可陳,毫無亮點。
不對,這里需要更正一下。如果硬要說李淵對于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那恐怕就是他生了一個極為了不起的兒子——李世民,并且能夠始終堅定地堅持拼兒子,憑借拼兒子拼出了一番開國偉業,從而成功打破了歷史悠久的拼爹傳統。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
有關唐代的這段歷史,有很多我們認為應該是那樣子的地方其實遠遠并非那個樣子,應該是那樣的一個人其實也遠遠并非那個人。而李淵,僅僅是個開始。
既然如此,了解真實的李淵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先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追根溯源,了解一下李淵的家庭歷史。而之所以要這么做,實在是因為——他家真亂。
按照革命成功后的李家提供的官方說法,李氏是源遠流長的一個家族,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而要說到他們當時的祖先,我總在想,是不是要找張紙來,恭恭敬敬地寫上一個“服”字。因為這位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的名字實在是如雷貫耳,讓人不服不行。
想當年,傳說中有一位老人在祖國的西北寫下了一篇文章,字數不多,只有五千字,卻流傳了幾千年,后來,這位老人羽化成仙,與諸位大神為伍……真是要多神有多神。
他,叫作李耳,又稱老子,別號“太上老君”。
老子生前出游應該算得上最早的個體自由行了。他老人家雖然自己走了,卻把后人留在了國內,并就此不斷發展下來。于是一生二,二生三,幾百年下來,最終發展出了李淵的直系祖先——隴西李氏一脈。而這一脈也走出了一位人物,他叫作李暠。
相對于李耳,李暠今天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不過在李淵那個時代,李暠卻是個名人。這是因為這位仁兄雖說不濟,但好歹是個皇帝,作為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開創者,人們還是很認可的。
老祖宗是天神,祖宗是天子。這樣的家譜任何人何時拿去看,也是相當佩服。
正好稱得上那句話:戰栗吧,凡人!
在當年,李氏是響當當的第一家庭,自然想怎么說就能怎么說。不過,在此之前,特別是李淵發跡之前,李家人的說法還是比較低調的。
請注意,只是“比較”而已。
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就其名字而言,很是生猛。而且事實上,李虎本人的確是人如其名。這位仁兄雖然沒有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精彩戰績,卻做過另外一件難度更高的事:依靠個人努力一舉拿下一只大型貓科動物——豹子。
要知道,古人在評價所謂英雄勇士的時候,看此人是不是能和猛獸搏斗并且最終獲得勝利,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衡量標準。想當年曹彰、周處無不是憑借這一點得到賞識和重用的。所以在李虎暴打豹子并致對方重傷不治后,他等來的不是因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而發來的法院傳票,而是英雄般的待遇:由此榮獲“軍中猛獸”的榮譽稱號,開始逐漸成為當時西魏國家第一實權人物宇文泰的重要心腹。
此后,作為一名武將,李虎最終的發展可謂位極人臣,不但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而且從國家那里領取到一張長期的飯票——隴西郡公。
在李虎過世之后,其子李昺繼承了隴西郡公的位置,并隨著改朝換代(北周取代西魏)領取了升級版新飯票唐國公的爵位,而且繼續擔任柱國大將軍之職,為新政權南征北戰。
不過事實上,李昺這個人,就我所見到的史料來看,是一個性格極為溫和的人。雖然將門出身,但并不是個大老粗,可以說是個文武雙全的軍二代。于是這位出類拔萃的小伙子很快贏得了一個人的喜愛。
如果你認為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會是一個美女愛上英雄的傳統橋段,那么請允許我說聲對不起。因為看上李昺的那位,實際上是個純爺們。
他正是李虎的同僚,同為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的獨孤信。
獨孤信這個人無論在西魏還是北周都是朝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這是因為此人不僅上馬能打仗,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下馬能治民,可謂兼具軍事指揮能力和政務處理能力的高級人才。但是在我看來,此人最重要的能力其實并非以上兩項,而是另外的一項秘訣——看人。具體說來,是看女婿。
這位獨孤老爺子到底是如何練就這身過硬本領的,我不太清楚。不過我清楚的是,老爺子的擇婿成績確實過硬。其具體效果如下。
大女兒,嫁給了西魏第一權臣宇文泰的兒子宇文毓。
四女兒,嫁給了老戰友隴西郡公李虎之子李昺。
七女兒,則嫁給了另外一位老戰友兼老部下楊忠的兒子楊堅。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三位女兒先后都獲得了同一個尊稱:皇后(包括追認的)。
換句話講,獨孤信的女婿中有三個皇帝。
如此成績,絕對堪稱空前絕后,以至于若干年后,唐代的史學家們在追憶這段歷史時也不禁大發感慨,決定集體授予獨孤信“史上最牛岳父”的稱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當然,本人敘述這段歷史絕非僅僅為了表達對這位“天下第一泰山”的由衷敬佩,而是因為這件事涉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身份問題。
我們前面說過,李淵的家族歷史是比較亂的。這不但涉及了歷史由來問題,同時還牽扯到了一個民族血緣問題。由于獨孤信是鮮卑人,加之有些史料又記載李淵一家曾經以大野氏為姓(鮮卑族姓氏之一,非日本姓氏,注意區別),所以有些專家指出,千古明君李世民其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對于這一結論,我的看法是不發表看法,但是要講一講親身經歷。
記得高中那會兒,由于看書比較多,且偏愛歷史類書籍,所以常常會有人跑來問我問題,在這些問題中,重復率最高之一是這樣的一題:你覺得嬴政是誰的兒子?
按照慣例,在嬴異人和呂不韋兩個人之間,總要給出個答案,進而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久而久之,隨著不斷地重復重復再重復,我覺得或許有必要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了。于是,一個確定的標準答案就此出爐:嬴政是趙姬的兒子。
是嬴政還是呂政,其實并不重要,秦始皇就是秦始皇。無論他是誰的兒子,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都是不可逆轉的。哪怕嬴政不曾出現,歷史也終將會把這一使命交給一個適合的人,一切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潮流。
所以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民族成分,對于本人而言,實在是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每當歷史發展到那個關鍵的地步,我知道,那個人就在那里。
一般說來,身為皇親國戚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比較任性,遵紀守法的不多,目無王法的不少。然而,李昺是個例外。除去性格很好這一內因外,更重要的其實在于外因。因為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李昺的生活環境已然發生了極為重大的變故。李昺的岳父大人獨孤信和姐夫宇文毓先后非正常死亡,而下手的卻是同一個人——宇文護。
宇文護,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時任太師、雍州牧,封晉國公。作為西魏第一權臣宇文泰的親侄子,在宇文泰死后,宇文護繼承了他最重要的政治遺產,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成為西魏(繼而是北周)當之無愧的第一號人物,其黨羽親信遍布朝野甚至皇宮內院,其能量之大連皇帝都望塵莫及。值得一提的是,宇文護還是一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干掉皇帝人數最多的人。從西魏的末代皇帝魏恭帝到北周的首位皇帝孝閔帝,都被宇文護給除掉了。而宇文毓恰好是第三個倒在宇文護腳下的皇帝。但更令人驚奇的是,宇文護除掉三位皇帝只用了三年時間而已。也就是說,那幾年皇帝基本是一年換一個。所謂鐵打的太師、流水的皇帝,這樣一種年年廢皇帝玩的高頻率,連日后的政壇女強人武則天都自愧不如。
這就是李昺的復仇對象——強大,無比強大。
雖然同是世襲國公,但相較于宇文護這個敵人,李昺實在是不堪一擊。于是,一番思索后,李昺選擇了一種高層次的方式來報家族之仇——等宇文護死。
事實很清楚,像宇文護這種權臣是不可能長期保持其地位的。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所謂權臣,他們能選擇的路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向前一步,做一回皇帝(如王莽),而另一種則是晚了一步,被皇帝除掉(如梁冀)。畢竟,并不是每一個權臣都叫作曹操。所以李昺相信,宇文護的權臣之路總會到頭的。就這樣,剛剛步入中年的李昺就此以安州總管的身份開始了漫長的修身養性的生涯。
而我們的第一位主人公李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降生的。
對于李淵的出生,不是第一次做父親的李昺估計驚訝要多于歡喜。因為李淵這個孩子的確稍微與眾不同。
與其他皇帝出世時刮風、下雨、閃光、流星外加做怪夢的情況不一樣的是,李淵出世時,那是真的出事了。
具體來說,是比正常的嬰兒多了個部件(體有三乳)。這在今天用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并不算個事,不過是男性多乳癥(疑似)而已,送去醫院開個刀切除,分分鐘就能搞定。然而在當時,這可是件大事。由于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先天畸形的嬰孩往往會被那個時代的父母視作“不祥”,遭到遺棄。像李淵這種狀況,放在普通人家,結局基本是三個字——“死定了”。但是,好在李家不是一般人家,李昺又恰好處在人生的特殊時期。望著李淵稚嫩的臉龐,在確認這孩子其他零部件完好無缺的情況下,李昺做出了他的決定:留下來。
應該說,李昺的這一決定是極有遠見的。因為事情的發展表明,雖然李昺一生一共有四個兒子,但最終長大成人的只有李淵一個。
北周天和七年(572年)三月,依舊堅持在家每天鍛煉身體的李昺終于等到了他期待的結果:皇帝除掉了宇文護。
大仇得報!
此時已經年近六十歲,等候了十余年的李昺終于笑了,含笑九泉。
這一年,李淵七歲。
對于剛剛夠進小學接受教育的李淵來說,唐國公的封號,也就是個稱號而已。除了每隔一段時間憑它去國家那里領點俸祿外,其他的基本歇菜。眼看著曾經顯赫一時的隴西李氏就要漸漸地衰落下去,這時一針強心劑來了,其名字叫作楊堅。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皇帝宇文闡正式下詔,宣布禪位于時任丞相的楊堅。楊堅本人在誠惶誠恐地推讓三次之后,勉強接受了外孫的委托,即皇帝位,改元開皇,自此隋朝建立。
說句不中聽的,南北朝那些個年頭,人們基本不把改朝換代當成什么天大的事。代、魏、周、齊,無論國名叫作什么,皇帝又姓什么,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特別是武官到大將,再到權臣,再到皇帝的這一套發展簡直成了流水線,老百姓已經視覺疲勞了。因此,當隋朝代替了北周時,能有眼前一亮感覺的人真的不多。然而,李淵一家人卻是一個例外。
相信你還記得,當年國家岳父獨孤信有個姑爺就是楊堅。而更重要的兩點是:第一,楊堅只有一個老婆;第二,楊堅很怕自己的老婆。
怕老婆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而在千古流傳的“妻管炎”光輝事跡中,楊堅以自身的凄慘遭遇在史書上留下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沒有之一。
楊堅怕老婆的事情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我還不曉得唐伯虎有八個老婆的時候,就已經對楊堅怕老婆的故事耳熟能詳了。當然,本人后來被告知,所謂怕老婆那其實是愛老婆的極端表現,不是啥丟人的事。所以出于對楊堅的人道主義同情,我決定下面不再直戳楊堅的痛處,至少,說得委婉些。
那么,楊堅怕老婆——愛老婆到底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呢?
在閱讀完相關史料后,我的答案是八個字:見面手抖,聞聲肝顫。
更進一步闡釋一下,那應該是:老婆永遠是對的。如果老婆出了錯,就自動回憶上一句話。
于是,身為皇帝大人愛妻姐姐的獨子,李淵的春天到來了。
在老婆大人的親自指示下,皇帝(不敢稱大人)楊堅立刻做出了關于改善前朝功臣子女生活問題的文件批示,直接點名,為李淵安排了工作:千牛備身。
所謂千牛備身,雖然與庖丁解牛的典故頗有淵源,但絕非古代牛肉刺身中的一款,而是北魏時開始設立的一種高級禁衛武官。其具體職責是掌持千牛刀,陪同皇帝出行并擔任警衛工作。要知道,這種天天跟著皇帝混的工作,其發展前景絕非一般。歷史上有太多的跟班小弟是憑借常在皇帝眼前晃悠的機會,適時展示自我,以至于一夜之間成為跟前紅人的,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數和珅。
在千牛備身的職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李淵的進步雖說沒有后起之秀的和珅快,但也還算不錯。李淵先后擔任了譙州、岐州、隴州刺史。而如果展開地圖,你就會發現,這三州都是位于都城長安附近的戰略要地,屬于都城經濟圈的范圍,各種待遇必然不會差。由此可見,楊堅和獨孤氏對于這個大外甥真正做到了著意歷練,重點培養,抓緊落實了青年干部的教育工作。而李淵本人也不負小姨媽的殷切期望,辦事得力,工作給力,很快成長為新一代州級中青年干部中的佼佼者。
李淵的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情感方面也獲得了突破。
有個新婚不久的哥們兒跟我聊天時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找個好媳婦,實在是個技術活兒啊!”
我相信,假如李淵聽到這句話,想必會毫不猶豫地舉起手來表示絕對贊同,同時拼命點頭。
因為李淵本人就是靠著過硬的技術才把老婆娶回家的。
當然,這項技術絕非搭訕,而是箭法。
想當年,李淵的老丈人竇毅在挑選女婿時曾出了一道難題,他讓人找了個畫了兩只孔雀的屏風,要求前來提親的人必須射出兩箭且各射中一只孔雀的眼睛,如此方能合格入選,否則直接出局,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平心而論,這種類似于影視劇中常見的比武招親的題目,其實難度較低。但奇怪的是,前來應征的數十名王孫公子無不遭遇滑鐵盧,前赴后繼,接連落馬。
在部分落選者交流心得后,大家這才發現了這道看似簡單的題目的難度所在。具體說來,有如下幾點。
其一,目標太小。那屏風上的孔雀明明一副連續通宵幾宿的鳥樣,眼睛幾乎沒睜開。
其二,設定太坑。要求是射出兩箭各中鳥眼則合格,沒錯。但給且只給一次機會,兩支箭,未免有點兒強人所難。真要有后羿前輩百發百中的水平,咱就追嫦娥了不是?
其三,壓力太大。過于考驗人的臨場發揮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上場走一遭比面圣還讓人緊張心跳,直使廣大男青年望而生畏。
但這樣綜合一下以上要點,竇岳父的擇婿標準就很明晰了。老頭兒想找的是一個沉著冷靜、武藝高超、身強體健、眼力過人的身心俱佳的有為青年。
說實話,如此要求水準,真的不低。
就在眾人紛紛猜測,竇毅是否有意走向征婚收費,繼而借此邁向陶朱公級的富豪行列時,李淵出現了。
在眾目睽睽之下,李淵走到了指定位置。
搭箭,扣弦,拉弓,瞄準,射出。中!
再搭箭,再扣弦,再拉弓,再瞄準,再射出。再中!
短暫的沉寂后,李淵的表現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竇毅更是大喜,當即宣布將女兒許配給李淵。
就這樣,李淵成功迎娶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并在無意識中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貢獻了一個嶄新的成語——雀屏中選。
事后的發展也證明,竇氏夫人的確值得這么拼一把。因為這位竇氏夫人不僅家世顯赫(其父為北周上柱國,其母為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人還冰雪聰明,外加傾國傾城。借用今天的話說,是女神級的白富美。更為重要的是,之后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幫助李淵建立帝業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和未來的平陽公主均是這位竇氏夫人生育并教育出來的一代英才。所以如果要說李淵前半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認為這是最佳的答案。
愛情事業雙豐收,使得李淵的幸福生活沖上了一個高峰。但人生旅途中的好運氣其實很像游戲里的開掛,屬于一種生活中的非常狀態。總是開掛,那自然是不能被允許的。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隨著隋文帝楊堅的離世,李淵的外掛效果宣布徹底失效。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到來。而這個時代的引領者,正是剛剛即位的新皇帝楊廣。
在眾多的小說評書里,楊廣長期承擔著一號反面人物的重要角色任務。但凡提到楊廣,必定涉及至少一件惡劣行徑。所以在傳統評價體系中,楊廣的名字通常包含無恥、昏庸等貶義型關鍵詞,向來是被唾棄的對象,不僅要呸呸,而且要甩掉,一貫如此。
所謂評書演義,聽過看過的人都清楚,內容往往很是精彩,其實往往很是扯淡。譬如張飛一聲吼河水倒流大地抖、楊家女將齊出馬遼國江山險些垮什么的故事,平常在街頭巷尾跟退休的大爺大媽嘮一嘮是可以的,不過千萬不要拿到正式場合說,如果你的目的不是來砸場子的話。
楊廣無恥不無恥,不好說,但絕對不昏庸。對于這個結論本人表示負責。
至少,楊廣在繼位之初,是很想做出大事業的。而對于這一理想,楊廣從不遮遮掩掩,而是以最為明了的方式進行了宣傳,比如,光明正大地為自己選擇“大業”二字作為年號。
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每一位統治者在登場之初都是躊躇滿志,極富拼搏進取精神。然而歷史又告訴我們,真正能夠實現雄心壯志的卻是少之又少,當年的那批人基本一段時間下來,就安詳地躺在了前進的路上。究其原因,十分復雜,但總結一下,無外乎兩點,一個是自己不夠給力,一個是條件不夠給力。
楊廣無疑很幸運,因為一個人夢寐以求開創一番大業的這兩大基本條件,楊廣已經同時具備了。
首先,就楊廣本人來講,說是一表人才,我覺得并不過分。此人不僅長得帥,顏值高,而且比較聰明(美姿儀,少敏慧)。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廣擁有一般人甚至是一般君主所沒有的經驗——辦大事的經驗。早在還是晉王時,楊廣就擔任了滅陳大軍的行軍元帥,指揮五十萬大軍赴江南公干。雖說有很多資料提及此事,都指出楊廣這次出差,不過是掛個名字而已,實際上沒干啥事,但我一直堅信,實際上沒干啥事的這種說法是不那么實際的。當時具體負責滅陳操作的是韓擒虎和賀若弼等人,這幾位都可謂隋朝的一代名將,這幫人雖然很能打,可是也很有問題:互相不服氣。所以實際上滅陳戰役的關鍵并不在于陳國的軍隊能進行何種程度的抵抗,而是這幾個刺兒頭能實現何種程度的合作。身為掌握國家精銳大軍的最高指揮,楊廣工作的任務正是在此。
而事情的發展告訴了我們,這次的戰爭進行得非常順利。隋軍在短時間內迅速攻克建康,平定南朝,后主陳叔寶帶媳婦(若干)跑都沒跑成,讓人逼進井里,一起被俘打包送走。從這里可以看出,楊廣坐鎮中軍,統籌各路將領,協調作戰的工作做得很是到位。
平陳工作結束后,楊廣的歷練之路卻遠未結束,此后他又以揚州總管的身份參與了平定陳國殘余勢力高智慧的叛亂等一系列安撫任務,積累了大量的處理軍國大政的寶貴經驗。因此,當楊廣接過皇帝的位子時,他已然具備了獨立謀劃大事業的必要能力。
不過,有沒有能力做和能不能做,向來是有很大差別的。在很多情況下,有能力偏偏不一定能做,譬如岳飛北伐;而能做時偏偏又沒有能力做,譬如康有為變法。所以楊廣這個時候既能做且又有能力做的狀態就越發顯得無比珍貴了。
這一切,必須感謝一個人,楊廣的老爸楊堅。
應該說,在勤儉持家方面,楊堅絕對是一把好手。經過十余年的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到了楊堅統治的末年,國家戶口滋盛,百姓安居,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其中僅遍布京城和各地的公家倉庫所存儲的糧食就足夠全國人民吃上五六十年(據說,吃到了唐太宗時才吃完)。而儲存在長安、洛陽等地國庫中的絹帛更是各有數千萬匹之多,可謂富得流油。據我所知,國家能富裕到這種程度的時代,往前追溯,也就只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了。
十分湊巧的是,漢文帝、漢景帝攢完錢不久,漢朝就出現了最能燒錢的漢武帝劉徹,可勁兒地花;而隋文帝的寶貝兒子楊廣在花錢這一領域內,絕對不輸給劉老前輩。
在做皇帝的頭一年,楊廣的大業計劃如期啟動。
第一個項目是建都。
我們說過,隋朝是北周的繼承者,而隋朝繼承的不僅有法統這樣無形的東西,還有很多有形的東西,譬如首都。
然而,楊廣認為,北周的首都長安不夠有型,如今天下已經一統了,首都理應更上檔次才對。于是大業元年(605年)三月,楊廣下令遷都洛陽,營建東都。此項工程歷時十個月,平均每月征調民工兩百萬人進行集體勞動。由當時知名的城市規劃大師兼建筑學家宇文愷擔任總工程師,意在打造出一座周長五十余里,包含宮城、皇城、外城三大部分,配套三座大型市場,適宜上百萬人口居住的國際化大都市。
與此同時,為便捷交通,楊廣又下令動用一百萬勞力開鑿一條運河,一條前所未有的,可以溝通中國南北,串聯黃河到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的大運河。當然,有了運河,配套的設備自然是不能少的。很快,又有一批工匠被找來,為皇帝建造一艘四層的超豪華龍舟及附屬的各種船只,以保證皇帝可以在沿河察訪民情,巡查修河工程時不至于那么寒磣。
而幾乎又在同一時間,楊廣還派出了大將韋云起率兵突擊契丹。此戰隋軍大敗契丹人,俘獲男女共四萬人,本來有希望提前登上歷史舞臺的契丹人,就這樣被迫重回幕后候場,而這一候場,就是整整三百年。順便一提,楊廣對待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僅重視主動出擊,而且不忘強化防守,討伐契丹獲勝不久,楊廣就開始實施重新修整長城的計劃,很有把對手圍死困住,永久隔離的意思。
不過,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楊廣也沒忘了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精力旺盛的皇帝忙里偷閑,對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新的指示,在他的要求下,之前被楊堅廢除了的從首都到地方的各級學校——國子監、太學、州縣學陸續得到恢復重建,并在短時間內宣告復課,大量招收生徒入學,一時國家入學率迅速攀升,很快刷新了歷史最高值。這還不算,為進一步推進文化事業建設,打開文化發展的新局面,楊廣又開始組織學者進行大規模的典籍整理與編寫工作,包括我國第一部官修地方志《區宇圖志》在內的諸部大型圖書陸續編修完成。
城建、水利、出征、修書,楊廣在皇帝任內工作的第一年里,很忙。但凡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所能想到的所有領域,楊廣基本上都摻和了一把,而且都搞得風風火火,頗有一個強盛國家君主應具備的大手筆與大氣魄。然而,后世的史學家在談論楊廣這一年的所作所為時,卻大部分認定,隋朝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要完的。
這一結論,其實很容易理解。用哲學的思想來說,是過度了;用百姓的老話來講,是太折騰;套用網絡上的俏皮話,這叫作用力過猛。
為方便大家做進一步的了解,我們還是對比著漢武帝劉徹說。
眾所周知,漢武帝劉徹是漢朝最能折騰的皇帝,沒有之一。大眾印象中,漢代能拿出來說的大事基本上都是漢武帝辦的。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滅南越、打匈奴、通西域這幾件露臉的事情辦完后,整個漢帝國也基本處于將要歇菜的狀態,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經濟幾近崩潰。最后劉徹本人不得不下罪己詔,主動承認錯誤,重新施行與民休息、勸課農桑的政策,這才逐漸把局勢安定下來。對此,后人給出了一句精準的評語:“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也就是說,漢武帝這人和他做的事與秦始皇本來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漢武帝最后運氣好,改正快,所以避免了亡國。
幾百年后的楊廣無疑與劉徹有著相同的特點:雄才大略(又名好大喜功)。但是他的癥狀明顯比劉徹更為嚴重。劉徹操辦的幾件大事之間好歹還有個時間間隔,一件一件地辦。而楊廣搞的是無縫對接,一件件一起辦。要知道,即便是今天美國這樣工商業超級發達的國家,如果年年辦奧運會,估計沒幾年也就消停了。雖說大隋也是當時的世界老大,但畢竟經濟單靠農業、施工單靠人工,這樣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無限的折騰之中,時間長了還不出問題,那就真沒天理了。
就這樣,撐到大業七年(611年),出事了。
這一年山東人王薄在長白山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拉開了序幕。
需要說明的是,起義爆發的地點雖是長白山,卻并不在東北地區,而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鄒平一帶。要是真的發生在東北,那還真好辦了,因為當時隋軍的主要精銳正集結在那里。而王薄等人之所以會冒著巨大的風險進行起義,其原因也在于他們寧愿被官軍消滅在山東,也不愿被別人消滅在遼東。
別人,指的是高句麗。
高句麗,簡稱句麗(非高麗,注意這一點),是一個以扶余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古國。其建國之早,據說可以追溯到東漢。但是一直以來,其所謂領土不過彈丸,所謂地位始終附庸。然而由于中原自三國以后就開始不間斷鬧戰亂,內地常常打成一鍋粥,東北地方沒人(也沒空)管。所以高句麗趁機迅速崛起,不斷蠶食擴張,以高句麗縣為起點(屬玄菟郡),逐漸吞并了漢四郡故地,到了隋朝初年,高句麗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地跨朝鮮半島大部,北方邊境推進到今遼東半島的地區性大國。雖然當時的高句麗尚未統一全朝鮮,但南邊百濟、新羅兩國靠聯手才能自保,想單挑基本不夠格兒,因而久而久之,高句麗的國王們慢慢做起了逐鹿中原的夢。
應該說,高句麗從不認為自己屬于外國,作為一個長期與中原王朝打交道,且統治的主要中心位于故漢朝樂浪、玄菟等四郡的政權,高句麗國王常常以大漢之后東北地區的法定繼承者自居(以世襲“樂浪郡王”稱號為證)。因此在隋文帝滅掉陳國,統一南方后不久,當時的高句麗國王高元就送來了一份驚喜:突襲了隋在遼西的重鎮營州,并致營州總管韋沖戰死。
對于高句麗的突然挑釁,就連一貫處事平和的楊堅也掀了桌子:“反了你了!高麗參啃多了是吧!”
于是,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朝大軍共計三十萬人水陸齊發奔向高句麗。看到隋朝方面動了真格的,國王高元立馬認,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表示最近確實頭腦不靈光,希望皇帝您大人不記小人過。總之,萬語千言一句話,您就把俺當個屁,放了吧。
如果是別的皇帝,放不放實在不好說,但好在當時的皇帝是楊堅,耳根子比較軟(有勞獨孤氏的長年調教),人也不怎么較真兒,所以既然高句麗服了軟,表了態,過去的就過去吧。隋朝就此又與高句麗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系。
楊堅是放了手,但是總有人還放不了手,這個人,正是高元。
在外面丟了面子后,這位高句麗國王在國內絕口不提謝罪認的往事,而是將隋朝的撤軍全部歸功于隋軍因連續大雨導致的運糧困難與瘟疫蔓延,積極整兵備戰。不僅如此,而且高句麗在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后,開始在隋朝的背后大搞小動作,加緊拉攏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當時是隋朝的盟友),并主動謀求與百濟改善關系,意圖共同對付大隋。
東突厥、高句麗外加小弟百濟,一旦這樣的反隋聯盟形成,帝國的東北方向將會被敵人完全封鎖。這樣一來,整個遼東地區勢必將非隋朝所有,形勢已然萬分危急。
然而,高編劇的劇本雖然寫得很好,但實際要拍出來,還要看導演的意思,這戲導演的名字,叫作造化。
正當高句麗的稱霸計劃一步步地得到落實的時候,一件令高元做夢都沒有料到的事發生了。
在高句麗的使者前往東突厥駐地與啟民可汗進一步商討聯合的具體事宜時,他們被人發現了。而發現他們的人,很巧,就是楊廣。
此時的楊廣正在北巡,走到榆林,正好遇到了跑來見他的老朋友啟民可汗。當時據說兩個人剛剛會過面,喝完酒,然后楊廣正要回去休息,才走不遠,就在啟民可汗的牙帳發現了來自高句麗的朋友。
其實要我說,要不發現那才是有問題。說到底,還是高元派的人有問題。因為幾個高句麗使者穿著民族服飾就來了,連個便裝都沒有換,還在四周走來走去,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楊廣又不是白內障患者,遠遠就見到幾個奇裝異服的哥們兒在那里晃蕩,外加他見過世面,很快就認出了這是高元派來的人。不過,發現問題的楊廣此時展現了身為一個合格政治家的素養,他不但沒有當即翻臉,扣下使者去向啟民可汗當面質問(這是在別人的地盤上),反而是默默地走開,暗中安排人進行跟蹤監視,查明情況。
在大致掌握了高句麗使者的用意后,楊廣找來了啟民可汗。沒有憤怒,沒有問責,有的只是微笑和安撫。幾句話忽悠下來,啟民可汗當即表示,我們高度重視發展雙方的關系,東突厥和大隋國永遠是好兄弟,好朋友,至于高句麗,我們不理他,請皇帝放心。楊廣也隨即表示,目前所發生的事態其主要責任完全在高元,朝廷相信可汗本著雙方友好發展的大局,不會做有損大家共同利益的事。
總而言之,會談結束后,雙方都很滿意。
安撫完東突厥,楊廣決意將解決高句麗的問題盡快提到日程上來。于是,隋朝方面很快使出了第一招:警告。
所謂高手出招,先禮后兵,一貫是傳統性禮節,擼起袖子就上的,那是街頭流氓。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高句麗雖然事情做得不地道,但畢竟是暗中捅軟刀子,隋朝想要師出有名,當務之急是讓它亮出猙獰的獠牙,然后再把白眼狼打成狗樣。
果然不出所料,隋朝使者把楊廣質問高元的國書送過去后,高句麗方面根本就沒有吱聲。全國上下專心致志地埋頭苦干,壘城墻。特別是遼河以東的工事,可以說是聚集了高句麗的全部心血,砸人砸錢砸技術,修得賊結實,就等著隋軍前來攻打,以便檢查工程質量了。
看到高句麗明顯擺出了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勢,楊廣也不打算多說廢話,下令四方兵馬迅速前往涿郡集結,準備討伐高句麗。
大業八年(612年)正月辛巳,各地部隊集結完畢,大軍總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一說為三十萬),對外號稱兩百萬,由楊廣本人親自擔任統帥。按照既定作戰計劃,百萬軍隊被細分為二十四路,各取一道,分進合擊,總集平壤!
經過兩個月的跋涉,三月中旬,隋朝大軍到達預定戰場。在幾次激戰后,隋軍較為順利地實現了進圍遼東城的戰略目標。然而,正是這個時候,隋朝初征高句麗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由于此次作戰屬于御駕親征的性質,所以全軍的最高指揮官無疑是皇帝本人,而作為堂堂天子,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念,皇帝難免需要說上幾句“優待俘虜,嚴禁濫殺”之類的話,以顯示皇帝的寬廣胸懷,這次楊廣也不例外。但說句實在的,打仗是必然要死人的,而高句麗又是那種不打不服的典型。于是問題就來了,你既然不打算徹底消滅我,我為啥要投降?
就這樣,高句麗軍隊把握這一邏輯上的漏洞,大大激勵了士氣,同時大玩詐降戰術,四處調戲各路隋軍將領,很快就瓦解了隋軍的凌厲攻勢,成功地將戰爭拖入了持久戰的泥潭。于是,戰爭進行到七月,實在是打不下去了。各路隋軍不但糧草將盡,士氣低落,而且士兵的減員日益增加,即便是最能打的宇文述部也戰敗于薩水,敗局已然注定。
對于失敗,楊廣是有心理準備的,但對于會敗得這樣慘,卻顯然沒有。因此盛怒之下,楊廣將宇文述下獄,并處理掉了尚書右丞劉士龍,以謝天下。
至此,隋煬帝討伐高句麗的第一戰正式結束,隋軍慘敗,大將麥鐵杖、辛世雄等數十人陣亡,士兵傷亡五十余萬(保守估計),資儲器械損失不計其數。
消息傳回國內,舉國震驚,繼而熱血沸騰。其中沸騰得最厲害的有這么幾個:阿舅、盧公、東海公、燕王、齊王。
以上這些全都不是隋朝封的,而是自稱,反隋民軍首領的自稱。
而如果當時有人采訪他們一下的話,相信很多人說到起兵原因時,都會提及同一首流行歌曲——《無向遼東浪死歌》。
無向遼東浪死歌
作詞:王薄,作曲:王薄,演唱:王薄,和聲:山東群盜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其實如果從寫歌的專業角度來看,此歌歌詞太土,意境全無,且節奏感欠缺,更談不上朗朗上口,實在不具備風靡的條件。然而這首歌曲卻成為大業七年年度最流行歌曲,自然是有其原因的。原因在于此歌的主題表達十分明白準確:不作死就不會死。
而按照傳統的觀點,正是憑借這一鮮明的主題,此歌曲打動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民,讓大家前赴后繼加入了反抗隋朝殘暴統治的革命隊伍中,其歷史意義極為深遠。
我的觀點不太傳統,因為就本人對當時形勢的了解來看,雖然人民群眾反暴政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但在那會兒還是星星之火,尚不足燎原。個人以為,王薄等人的真正貢獻并非成功號召其他百姓加入反抗的隊伍,而是讓一個人做出了一個判斷,而正是這個判斷,最終導致了整個隋朝的統治開始走向崩潰。
這個人,叫作楊玄感。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作為隋朝第一名臣楊素的長子,此人在當時的朝廷內外影響力極大,深受各大門閥家族的重視,加之其體貌雄偉,留著一把好胡子(美須髯),時人一致認為楊玄感是一個人物。
事實證明,外人的評價并不是經常靠譜的,至少,對楊玄感而言是這個樣子。因為在楊玄感小的時候,大家的一致評價一直是另外一種觀點:這孩子是個白癡。
要知道,如果一個孩子不是真的笨到了家,看在父母的面子上,正常人一般不會這么說,更何況,人家的父親還是朝中的高級干部。可楊玄感的情況是,別人不僅說了,而且是當面這么說,經常這么說。搞得楊爸爸不得不屢次親自出面,向親朋好友辟謠:這孩子不癡呆。
要說領導不愧為領導,楊素果然沒有說錯。楊玄感長大后,不僅愛好讀書,而且精于騎射,很快成長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優秀青年,從而徹底摘掉了弱智兒童的帽子。此后,楊玄感歷任郢州刺史、宋州刺史,政績極為出色,深得當地部屬和百姓的贊許欽佩。
對于楊玄感這樣一個能干的青年干部,作為皇帝的楊廣的看法是,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果然名不虛傳。
對于隋煬帝這樣一個能玩的統治者,作為臣下的楊玄感的看法則是,先帝英明神武,怎么生出這么個敗家玩意兒來!
于是出于對楊廣種種行徑的極度不爽,楊玄感決定廢掉現任領導楊廣,改立楊廣的侄子秦王楊浩為帝。據說這一計劃,楊玄感都與自己的幾個弟弟商量好了,就打算在楊廣征討吐谷渾的路上下手。然而,就在楊玄感將要突襲楊廣的行宮,完成最關鍵的手續時,楊玄感的叔叔楊慎出面阻止了他。
楊慎的理由是這樣的:目前皇帝雖然亂來,但朝中大臣們還是比較擁護的,你先不要亂來。
對于楊慎的意見,楊玄感表示認同。所以在行刺未遂事件后,楊玄感轉變了方式方法,經常主動要求為國家開疆擴土,征伐不臣。這番舉動很快得到了兵部尚書段文振和皇帝楊廣的夸獎。因此,當楊廣決定第二次東征高句麗,一雪前恥之時,將決定作戰勝敗的最關鍵的重任——管理糧草的工作托付給了楊玄感,他認定,此人必定能出色完成任務。事實證明,楊廣沒有看錯,楊玄感的確很好地處理了這部分糧草,不過是以一種楊廣沒有想到的方式。
大業九年(613年),那是一個春天。楊廣帶領大軍在遼東前線準備攻打高句麗,楊玄感帶著糧草在黎陽后方準備攻打楊廣。
經過長達四年的等待,此時的楊玄感斷定楊廣的統治已經快要到頭了。出于對楊廣長年關照的報答,楊玄感決定在皇帝走向滅亡的路途上,友情送上一程。為此,楊玄感找來了自己的死黨武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人一起頭腦風暴,制訂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反隋計劃。
計劃第一步,饑餓游戲。
游戲參與者:楊玄感、楊廣、楊廣的使者及大隋遼東遠征軍全體。
具體操作為,楊玄感不再按時發送糧草,并授意運輸人員有意在途中多加逗留,造成前方遠征軍將士集體性身體發軟,眼神發花。等楊廣派來使者催糧時,由楊玄感親自出面裝傻。
憑借眾人的信任和出色的演技,楊玄感借口水路運輸線海盜太多順利忽悠走了使者。計劃第一步落實。
第二步,謠一謠。
為保證造反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楊玄感決定講一個故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有一撥人按照預定計劃,應該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區完成集結,然而中途因故必然要遲到,考慮到可能會遭受到嚴厲的軍事懲罰,且即便有幸免于處罰,之后生還的概率也不是很大,于是索性造了反。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楊玄感肯定是讀過《史記》,而且對于《陳涉世家》這一段,看的次數應該不少。因為整個故事,基本上是秦末大澤鄉起義的翻版,只不過換了一下時間、地點和人名而已。這一次被楊導找來飾演陳勝的,正是前線隋軍的一位名將,來護兒。當然,鑒于來護兒本人不可能答應接下這部戲,所以楊玄感提前找了一個家奴裝作從遼東前線趕來的使者,先把消息散布了出去。一時間,來護兒謀反的謠言甚囂塵上,楊玄感趁此機會以發兵討伐來護兒為名,迅速從臨近州縣征集到了上萬軍隊,并控制了黎陽城。至此,楊玄感的第二步計劃也宣告成功。
然而歷史用事實告訴我們,隨便造謠坑人最終是要倒霉的。楊玄感誣陷來護兒謀反的事情,后來傳到了來護兒那里。面對楊玄感的惡意污蔑,這位仁兄不愧猛人本色,一不辟謠,二不避嫌,皇帝那邊也連個招呼都沒打,二話不說就帶著大軍奔楊玄感去了。后人一致認為,楊玄感反隋之所以會很快失敗,拿來護兒開涮,是很重要的原因。
當時,身在黎陽的楊玄感還并不知道來護兒要來了,他正在忙著就近攻打洛陽。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進攻洛陽是一個還不壞的戰略抉擇。所謂黎陽就是今天的河南浚縣一帶,而洛陽今天還是洛陽,這兩個地方有多近,相信去過洛陽的都知道。如果速度夠快的話,基本上早上出發,晚上能到。
不過還沒等楊玄感軍走到洛陽,楊玄感就得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之前起兵的合伙人之一,河內郡主簿唐祎臨時反悔,向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告密,如今洛陽城已經做好了應戰的準備,而前方不遠的臨清關也已加強了守備,剛剛充實了整個修武縣的百姓作為援軍,不可能再進行突襲。
既然不能輕易過關,那不如不去過關。楊玄感隨即更改部署,下令部隊從汲郡南渡黃河,繼續殺向東都。
事實證明,楊素、楊玄感父子的影響力絕對不是蓋的。自從楊玄感起兵的消息傳出后,幾乎每天都有人慕名前來投奔,不出數日,楊玄感手中的軍隊人數就已經激增至十余萬人,而這些人中甚至不乏韓擒虎之子韓世諤這樣的名門之后。面對如此大好形勢,如果還不能拿出一些成績,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于是,在接下來的作戰中,楊玄感每次都親自出戰,同普通大兵一樣,手持長矛,在戰陣中馳騁沖殺。在他的示范效應下,軍中上下在幾十天中都如同人人打了雞血一般,所向披靡,先后擊敗了隋朝的河南贊治裴弘策、刑部尚書衛玄等部,基本掃清了洛陽附近的隋軍主力。眼看拿下洛陽城指日可待,楊玄感的噩夢卻來了。
噩夢的名字叫作屈突通。
就我本人而言,最先知道屈突通這個名字是因為讀《隋唐演義》,在這里面身為北平王羅藝手下的旗牌官屈突通出現過好幾次,可惜的是大部分時候,只是列出了個名字,論地位基本算是路人甲乙丙丁之流,只比沒給出名字的出場人物好一些。后來,翻了唐史,才發現褚人獲(《隋唐演義》的作者)下手真的很黑。至于原因不打算說那么多,只提一點,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開國有功的文臣武將曾經特意撥款修建了一座凌煙閣,并命畫匠為功臣們一一畫像置于閣中,以供后世憑吊。當時,一共有二十四個人得享這一殊榮,且依據其功績大小進行了一次總排名,這里面,屈突通不但有幸入圍,而且排名還比較靠前,在第十二位。相對應地,作為《隋唐演義》的第一男主,秦瓊則是排在第二十四位,墊在最后。由此可見,屈突通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面對屈突通這樣的對手,楊玄感的第一反應是不去面對。為此,他特意跑去向前任民部尚書李子雄請教計策。對于這個問題,李子雄給出的建議是——堵。其具體操作方式是分兵據守黃河各渡口,盡量不要讓屈突通渡河。總而言之一句話,嚴防死守,一定要嚴防死守。
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協助越王防守洛陽的民部尚書樊子蓋觀察完楊玄感的軍隊調動就已經知道了楊玄感的打算,而楊玄感不知道樊子蓋知道。因此每當楊玄感的士兵有向黃河渡口移動的趨勢時,隨之而來的總是奮勇堵截的隋軍。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消耗掉了。屈突通部順利渡過黃河,將大軍駐扎在破陵一帶,而一見到援軍駕到,之前一度被楊玄感打得四處亂跑的隋將衛玄也登時來了精神,在整頓殘兵后,死死咬住楊玄感軍的側翼,頗有些打死也不松口的意思。
優勢到劣勢的轉換往往就是如此迅速。楊玄感不打算成為烈士,于是在同樊子蓋連續交戰,始終不利的情況下,楊玄感再次跑去向李子雄請教計策。這一次,李子雄的建議依然簡單明了——跑。當然,為保住楊玄感的面子,李子雄美其名曰:戰略轉移,再圖霸業。
那么要向哪兒轉移呢?李子雄的答案是,一路向西,直取關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軍可以打開當地的永豐糧倉,聚集部眾,壯大實力,這樣搞定三輔地區就不是問題。接下來,如法炮制,接著占據府庫,拉人入伙,向東爭奪天下也不是問題了。
我一直懷疑,李子雄是跟楊玄感有仇的,因為這位仁兄提過的建議,事實證明都不靠譜。但更難能可貴的是,楊玄感卻始終堅信不疑。似乎兩人生來就有默契:李子雄負責挖坑,楊玄感負責跳。
這一次,楊玄感并不清楚的是,這坑叫作無底洞。
七月二十日,楊玄感放棄洛陽,西取關中,臨走之前撂下一句話:“我已攻克了東都(洛陽),現在要奪取關西去了。”
無語。自己騙自己很有意思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您最后也沒能走到關西去啊!
在弘農,楊玄感又一次挨了坑。
這回,坑了楊玄感的,不再是李子雄,而是弘農的當地父老。
按照他們提供的“可靠”消息,弘農這地兒兵不多很好打,而且打下來的話,好處多多,不但有大量的糧食,還能伺機攻取宜陽做基地。
楊玄感相信了,于是他開始攻打弘農,打了三天,城池沒拿下來,倒是追兵來了。追兵的陣容很豪華,什么宇文述、來護兒、屈突通,隋軍能打的基本是湊齊了。
然后,就沒有什么然后了。
先在閿鄉應戰,一日三連敗;又在董杜原決戰,自此再也不用擔心失敗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時刻,楊玄感還是很英勇的,被追得就剩下十幾名騎兵跟隨左右時,憑借之前上陣的余威居然能靠怒吼嚇退追兵,這很是讓人佩服。然而,打仗不是單挑,誰勇猛誰就能贏,等跑到葭蘆戍時,楊玄感的身邊僅剩下他的弟弟楊積善一個人了。這個時候,就算再傻,也知道到頭了。于是,楊玄感留下了他的最后一句話:“事情搞砸了,但我絕不能受人侮辱,你可殺了我。”
楊積善答應了,隨后自殺,未遂,被隋兵帶走,送到楊廣的行宮,殺了。楊素的其他兒子也被一網打盡。參與起事的余黨先后被朝廷處理。而在這些余黨中,有一個人將再次走上與隋朝對壘的舞臺,并成為日后隋軍最強大的敵人。他的名字,叫作李密。
其實,楊玄感的所謂起義,象征意義遠遠大于現實意義。畢竟鬧騰半天,用時不過兩個月;來來回回,軍隊也沒打出河南。實在夠低調。因此史學界說起這事,更傾向于說是兵變。但無論起義也好,兵變也罷,有一點至少大家是認可的:這是一個轉折點,歷史影響極為深遠。
對于高元來說,沒有楊玄感就沒有高句麗,在關鍵時刻整了這么一出,老帶勁兒了。(楊廣表示:皇帝也躺槍!)
對于楊廣來說,這件事使得他原本強大的內心開始出現陰影。自此楊廣更加認定,身邊的大臣是不能輕信的,身邊的近臣是不能輕信的,身邊的親戚也是不能輕信的。能靠得住的唯有權力,說一不二的權力。楊廣開始在獨夫的道上踽踽獨行。(李淵表示:我膝蓋中了一箭!)
對于李密來說,這次的參謀經歷,讓他認識到做謀主不如做君主。水平不夠的人做一把手是極其危險的事情,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以出于大局考慮,對于楊玄感們最好盡早清理掉。(翟讓表示:我膝蓋中了連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