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教育與教學實踐探究
- 謝曼娜
- 15字
- 2024-05-23 16:00:06
1 中國法學教育模式歷史發展探究
1.1 中國法學教育發展歷史回顧
回顧中國法學教育70多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法學教育主要經歷了引進初創期(1949—1956年)、遭受挫折期(1957—1965年)和基本癱瘓期(1966—1976年)三個階段。1978年以來,以在校大學生為教育對象的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全面恢復和快速發展時期(1978—1987年)、規范化建設時期(1988—1997年)、規模化發展時期(1998—2002年)、發展調整時期(2003年至今)。1978年以來,以法律職業者為教育對象的中國法律職業教育完成了三個轉變:從補課式、臨時性培訓向系統化、規范化培訓的轉變;從普及性、知識性培訓向職業化、精英化培訓的轉變;從學歷教育為主向職業繼續教育為主的轉變。1978年以來,以全民為教育對象的全民普法教育共開展了五次,實現了三次飛躍:從對一切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公民啟蒙教育到以提高領導干部依法決策能力、依法管理能力為重點的全民法律意識的飛躍;從單一普及法律條文向全方位推進依法治理的飛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由虛變實、由弱變強,向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飛躍。
筆者認為,在中國法學教育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改革開放后40多年來的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
1.1.1 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概況
1.1.1.1 法學院校發展概況
1978年,黨確定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隨即于1984年肯定了商品經濟。當時,中國法律工作面臨的問題是法律人才奇缺,政法干部素質亟待提高。1977年恢復高考前,全國只有北京大學法律系和吉林大學法律系尚在培養法學專業學生,1978—1987年,中國法學教育進入全面恢復和快速發展時期,開設法學本科專業的院校從1978年的6所迅速增加到1988年的106所,10年間增長了約16.67倍。
以1988年首批高校法律系改為法學院為標志,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進入規范化建設時期(1988—1997年)。在此期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經歷了從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定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國高等院校法學院系開始行業規范改革,法學院系數量持續增加。到1998年,中國高等院校法學院系數量增加到214所,較10年前增長了約1.02倍。
1998年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成熟,政治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1999年依法治國方略被寫入憲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法學教育進入規模化發展時期與發展調整時期(1998年至今)。1998年以來,以2003年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分界,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可分為規模化發展時期(1998—2002年)和發展調整時期(2003年至今)兩個階段。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在經過5年的繁榮發展之后,進入對法學教育定位、質量、模式、層次,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的關系等全面反思時期。1998年以來,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在總結反思的同時,仍然保持規模發展的勢頭。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共有615所院校開設了法學本科專業,較10年前增長了約1.87倍。1978—2009年開設法學專業的中國高等院校數量示意圖見圖1-1。
1.1.1.2 法學專科、法學本科招生培養概況
以1978年全國6所院校錄取1 299名法學本科專業學生為標志,中國拉開了法學教育全面恢復和發展的序幕。法學專業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恢復招生后,一批有志于法律工作的青年進入學校接受法學教育。到1988年,中國法學本科在校生達28 325人,10年增長了將近21倍。1988年,中國法學專科在校生達15 329人。

圖1-1 1978—2009年開設法學專業的中國高等院校數量示意圖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此后,黨中央對高等教育,特別是對法學高等教育提出了數量要增多和質量要提高的新要求。司法部發布的《法學教育“九五”發展規劃和2010年發展設想》,確定20世紀90年代中國法學教育“必須保持適當高于教育平均發展速度,使辦學規模有較大發展”。截至1998年年底,中國法學本科在校生達87 977人,比10年前增長了將近2.11倍;中國法學專科在校生48 548人,比10年前增長了將近2.17倍。
在1998—2002年法學教育的規模化發展時期,中國高等院校實施擴招政策,法學專業未來就業形勢與學科地位日益提升,法學教育得以繁榮發展。至2002年年底,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本科在校生達264 039人,比1998年增長了2倍;中國高等院校法律專科在校生達210 807人,比1998年增長了約3.34倍。
2003年,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中國法學教育發展調整時期的到來。經過20多年的飛速發展,法學教育的欣欣向榮延伸到了中國幾乎所有大學,特別是100多所民辦院校成為新增法學院系的主要力量。法學教育的繁榮景象之下,是人們對法學教育質量的擔憂和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下降。但是,中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招生人數卻保持擴大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本科在校生達465 406人左右,中國高等院校法學專科在校生達228 694人以上。1978—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本科、法學專科在校生人數示意圖見圖1-2。

圖1-2 1978—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本科、法學專科在校生人數示意圖
1.1.1.3 法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培養概況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研究所)等院校招收法學碩士研究生228人。1988年,中國在校碩士研究生達847人。1998年,中國在校碩士研究生達10 840人,較10年前增長了約11.80倍。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共有31所高等院校擁有法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154所高等院校設有327個法學碩士二級專業點,在校法學碩士研究生達75 273人,在校法學碩士研究生人數較10年前增長了約6.94倍。
1996年,北京大學等八所高等院校試辦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首批招收539人。1998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達22所。同年,在職攻讀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始招生。1998年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7 986人,較兩年前增長了約13.82倍。至2003年,全國共有8 848人完成培養,獲得法律碩士學位。2006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結束,進入正式培養階段。2009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招生10 191人,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30 000人左右,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較1998年增長了2.76倍左右;法律碩士培養單位增至115所,比試辦時增長了約4.23倍。
1.1.1.4 法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概況
1982年,中國法學博士研究生開始招生時只錄取1人。至1998年年底,中國在校法學博士研究生達1 340人。至2002年年底,中國在校法學博士研究生達4 157人。2009年,中國法學博士畢業生人數達2 208人,法學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3 355人,法學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生人數12 116人。據統計,1990—2004年,中國在校法學博士研究生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8.34%,比同期中國各學科在校生數量年平均增長速度高16.82%。截至目前,中國12所高等院校擁有法學博士一級學科授予權,22所高等院校擁有29個博士二級學科授予權,13個法學教育機構設有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1.1.5 法學教師隊伍發展建設概況
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等高層次法律人才的培養,為中國法學師資隊伍建設的不斷發展創造了條件。據統計,1988年,中國有法學教師5 678人,到2002年年底,中國有法學教師22 053人;2005年,增加到47 366人;2006年,增加到53 448人。截至2010年年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法學教師已達61 042人。1978—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師人數示意圖見圖1-3。

圖1-3 1978—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法學教師人數示意圖
研究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狀況,可以發現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中國法學教育發展速度快。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法學教育院校數量、招生人數等增長迅猛。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快速進步,另一方面反映了法學教育的繁榮有“泡沫”之嫌。第二,中國法學教育發展階段呈周期性。中國法學教育每經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后,隨即進入規范調整時期,呈現出從恢復發展——迅速發展——調整發展循環往復的基本規律,符合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的規律。第三,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變化與國家法治建設進程相一致。如法學教育層次的調整,法學教育的內容的變化,法學教育方式的改良等,法學教育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表現出同時期國家法治建設的特點。
1.1.2 中國法律職業教育概況
從1978年開始,中國法律職業教育主要是為司法職業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的“補課教育”。經過40多年的發展,自成體系的法官職業教育、日益完善的檢察官職業教育和逐步發展的律師與公證員職業教育,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教育基本模式。
1.1.2.1 自成體系的法官職業教育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各級法院安置了一批復轉軍人,接收了一批社會招錄干部。為盡快提高他們的法律專業水平和文化水平,適應審判工作需要,198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創辦了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地區)法院也設立了相應機構,對上述人員分期分批進行職業教育培訓。1988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創辦了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和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開展的職業教育,有效地促進了全國法院系統人員文化水平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推動了審判工作的開展,也為法官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礎。1997年,國家法官學院在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和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并在北京、內蒙古、四川、山東等高級人民法院設立了國家法官學院分院,組織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的教育培訓工作。2008年,國家法官學院建立了中國法官培訓網,新增加了法官網絡教學培訓形式,標志著中國法官職業教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法官職業教育已經實現規范化、制度化,一個高級以上法官由最高人民法院培訓、二級以上法官由高級人民法院培訓、其他法官由中級人民法院培訓的三級培訓體系已經形成。
1.1.2.2 日益完善的檢察官職業教育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檢察官職業教育狀況與法官的職業教育狀況基本相同。復轉軍人進入檢察院工作的同時,檢察系統也從高中畢業生中招錄了一批干部。檢察官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的方式與前述法官的教育如出一轍。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檢察官的職業教育機制日益完善,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基本形成了中央一級——省一級——地(市)一級的三個層次培訓體系;二是對檢察官進行了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培訓;三是對檢察官的培訓已納入法治軌道,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特色。
1.1.2.3 逐步發展的律師與公證員職業教育
與法官、檢察官40多年來的職業教育已經自成體系或者日益完善的現狀相比較,中國律師、公證員的職業教育發展則相對滯后,尚處于逐步發展時期。在1986年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成立之前,甚至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頒布之前,律師的職業教育尚處于探索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實施后,律師的職業教育分為實習律師的培訓和執業律師的培訓兩部分。1997年頒布的《司法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律師培訓工作的通知》對執業律師的培訓作出了具體規定。但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職業教育均有相應的法官學院、檢察官學院、警察學院專門組織實施,律師的職業教育則無相應的“律師學院”等相應機構承擔。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及有關規章規定由律師協會負責律師的職業教育,但是,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目前的律師協會尚不能承擔起此重任。很多律師事務所也沒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發展體制,缺乏整體、長遠的規劃,更談不上對實習律師及職業律師的培訓。中國公證員、仲裁員等的職業教育與律師的職業教育大同小異,均處在一個逐步發展的時期。
1.1.3 中國普法教育概況
在中國,除去高等院校開展的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機構開展的職業教育之外,從1986年開始,由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統一組織的,對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的,旨在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的普法教育,也是中國法學教育的組成部分。這種教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論從對象、目的、內容上,都與高等院校開展的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教育有所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進行了五次普法教育,分別是以法律啟蒙教育為特征的“一五”普法教育(1986—1990年)、以培養依法治理意識為特征的“二五”普法教育(1991—1995年)、以推進依法治國為特征的“三五”普法教育(1996—2000年)、以實現從學法到用法轉變為特征的“四五”普法教育(2001—2005年)和以全面深入展開法律教育為特征的“五五”普法教育(2006—2010年)。每次普法教育的規劃都明確規定該次普法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對象和組織領導及保障等內容;每次普法教育都注重與其所處時期的國情結合,后一次普法教育基本上建立在前一次普法教育的基礎之上;普法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法與用法相結合。經過30多年的普法教育,中國國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法治觀念普遍提高,國家管理與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逐步步入法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