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與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 陳紅霞
- 1776字
- 2024-05-23 14:37:05
前言
平臺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之上的經濟形態,是互聯網技術對市場組織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改變了經濟活動的時空特征。平臺經濟帶來了復雜的利益糾葛,影響市場主體的價格行為,導致價格問題明顯增多,使得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面臨更為復雜的技術環境和市場環境,對價格監管和執法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針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制度體系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成為政府提升價格規制能力、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本書基于制度變遷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以及馬克思制度變革思想,將技術創新、產業變革作為制度變遷的外部動力。首先,構建認識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作用機制的邏輯框架。嘗試以交易成本理論厘清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作用機制,認為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通過降低價格機制運行成本以恢復或提升價格機制的運行效率,其中,對經營者價格行為進行規制通過解決不正當價格行為,恢復和提升價格形成機制的效率來實現;對競爭性商品價格水平進行規制則通過解決“延滯決策”問題,恢復和提升價格調節機制的效率來實現。其次,基于制度變遷理論,構建“技術變革—制度變遷”這一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變遷的內在機制。將馬克思制度變革思想與新制度主義結合起來,將平臺經濟的發展作為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變遷的外在因素。作為一種新的市場環境,平臺經濟雖然會對現有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產生新的制度需求,但只有在經濟上具有可行性,能夠增加社會福利,才會產生新的制度安排。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結構性分析。在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效用進行邏輯演繹的基礎上,本書嘗試運用百度搜索指數等對“價格規制強度”和“價格規制效用”等指標進行量化,探討平臺經濟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影響,對平臺經濟背景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效用進行實證檢驗。
全書共7章,分三個部分。1~2章為研究準備,包括研究問題的提出、已有研究的回顧、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的介紹以及分析框架的構建。3~6章為主體內容,采用“總—分”結構,首先從整體上分析平臺經濟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影響,接著分別分析平臺經濟對平臺內經營者價格行為規制的影響、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價格行為規制的影響、對競爭性商品價格水平規制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的制度需求,通過邏輯演繹和實證分析的方式討論加強價格規制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第7章為結論和建議,集中提出改進和完善平臺經濟背景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平臺經濟發展會導致現有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效率逐步下降,但從成本—收益分析結果來看,整體上加強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效果并不確定,既可能增加社會福利,又可能減少社會福利,也可能對社會福利無影響。針對不同對象的價格規制,平臺經濟的影響不同、制度需求不同,加強規制的效用也不相同。①對平臺內經營者價格行為而言,平臺經濟導致經營者從關注非價格競爭行為轉向更加關注價格競爭行為,增加了平臺內經營者采用不正當價格行為獲取利潤的可能性,因而產生了新的制度需求。從邏輯演繹和實證分析來看,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價格行為規制能夠明顯增加社會福利。②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價格行為而言,由于其具有網絡外部性、雙邊市場性和用戶鎖定性等特征,傳統市場結構分析標準以及相應的價格規制體系不再完全適合對其進行價格行為規制,產生了新的制度需求,而且對其價格行為進行規制能產生一定效用,增加社會福利。但因其特殊性,無法簡單照搬傳統的經營者價格行為規制體系,相反,考慮到新興產業和業態的特殊性,應采用更為謹慎的態度對其進行規制,以維護平臺經濟的效率。③對競爭性商品價格水平規制而言,平臺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效率極高,平臺經濟自身對價格水平規制的需求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平臺經濟仍然只占全部經濟活動的一小部分,因而從全部經濟活動來看,邏輯演繹和實證分析都證明價格水平規制依然能夠有效增加社會福利。
鑒于此,針對平臺經濟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影響,應立足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特點,堅持“寬容審慎”的原則,瞄準降低價格機制運行成本、降低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成本、增加社會福利三個目標,以提升決策效率、執行效率、監督效率以及降低機會成本的不確定性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完善現有的價格規制體系。
陳紅霞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