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大學制度:本原特性、中國語境與完善路徑
- 謝凌凌 張瓊
- 1954字
- 2024-05-23 14:08:20
前言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目標以來,學術界和高等教育實踐界圍繞現代大學體制機制變革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這些工作的重心都是在回答什么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以及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應該說,對于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必須要在實踐中加以研判和提煉,以總結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國路徑”。因而,考慮到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全局性、系統性與復雜性、動態性共存的特點,研究團隊盡可能在有限的研究期內嘗試進行以下五個方面的探索:
第一,厘定核心主題與構建邏輯框架。由于現代大學制度既是一個宏觀的學術概念,又是高等教育實踐領域的微觀范疇,因此,本書在厘定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要素時主要是通過梳理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研究點、訪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高校領導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重點和難點的考慮以及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的不同訴求,選取了府校關系及其權責界定、大學與社會互動機制、大學治理結構及權力運行以及大學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等作為本書的核心主題,并基于探討“完善什么—誰來完善—怎么完善—完善效果”的問題導向,構建了本書的邏輯進路與基本框架:研究設計(理論適切與邏輯框架)→理論認知(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國意涵)→成效問題(現代大學制度試點運行剖析)→比較借鑒(國內外現代大學制度設計及運行啟示)→路徑選擇(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權力運行與社會服務優化)→行動策略(現代大學制度具體設計)。
第二,確保研究內容的張力與聚焦相統一。本書在主要內容的總體把控上突出兩個依據:一是按照選取的核心研究主題來展開,二是緊密結合現代大學制度試點運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來論述。在研究內容的具體呈現上既觀照宏觀的戰略分析,又聚焦現代大學建設過程中的政策實踐。例如,在對大學治理結構進行理論探討的基礎上,以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放管服”政策解讀來探討大學外部治理調整,以構建高校黨政學共治框架來探討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的路徑,并在某大學治理結構、治理過程與治理文化深度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大學治理能力的探索性評估做出定性判斷。又比如,本書在探討大學權力這個核心主題時,還就大學權力運行中的一些異化現象做了專題分析,如學術權力行政化和市場化的風險表征及規避問題。
第三,著力把握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國問題和中國路徑”。本書的邏輯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中國特色”。因此,在遵照現代大學發展的世界普遍趨勢和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重點是如何提煉我國建設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進程中的真實問題并對癥下藥。比如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制度設計及權責界定的理論闡述,民國時期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所體現的校務決策治理上的啟示,行政學術“雙肩挑”群體所暗含的權力運行風險,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制度與大學黨政學共治的建構等,力求從這些實際問題的剖析中找到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國方案”。
第四,突出研究方法和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性。綜合運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本書的一個特點。考慮到現代大學制度的多元化特點,對于不同的研究對象選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是本書的另一個特點。例如,對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前后的政策進行文本分析,對學術權力運行現狀的判別則是以問卷調查來做評判的,對優化大學治理結構中的治理能力評估則是從某大學章程、管理架構、決策程序以及文化認同等角度來進行案例深描等,以確保研究方法的精準性。此外,本書在文本呈現上除了傳統的文字陳述外,還特別注重將一些重要觀點以圖、表、專欄等方式進行表達,盡可能在研究內容上做到形神兼備。
第五,注重研究的時代性。雖然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已有百余年歷史,但真正強調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中國范本”是近十年才出現的,特別是《綱要》做出頂層設計后,伴隨其后的現代大學制度試點、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高校創新驅動發展、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及內控改革等,尤其是近些年推動的“雙一流”建設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這一系列新的問題、新的政策、新的實踐又不斷“倒逼”本書立足于現代大學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規律,搶抓研究熱點,破解現實難題。
總體來說,現代大學制度包羅萬象,但是改革是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進程中的一條核心主線。本書也正是在這個邏輯指引下來探討中國特色現代大學體制機制變革的問題,并試圖在某些領域開出“中國藥方”。當然,囿于研究條件和研究水平,本書對一些理論問題的思考可能還流于表面,對一些政策實踐的理解和建議可能還有紙上談兵之嫌,這同時也是我們繼續深入推動這一領域研究的動力。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及同行批評指正。
謝凌凌 張瓊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