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又是黨中央確立的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同時,中央明確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論斷。由此可見,新發展格局下的財政稅收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稅收又是一個重要的財政工具。眾所周知,一個家庭要想開支衣食住行和其他消費,首先必須要有收入。一個國家也如同一個家庭一樣,要想籌集國防、治安、行政、教育、醫療、基礎建設等的費用,首先就必須要有稅收。當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通過發債,甚至通過鑄幣稅來解決問題。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說,“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恩格斯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美國大法官霍爾姆斯講,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所支付的代價。美國人甚至認為,征稅權力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權力,是整個國家建筑之根基。它對一個國家的存在和繁榮的重要性,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它不僅僅是毀滅的力量,也是保持活力的力量。
那么,應當如何認識稅收,如何合理地征收稅收,如何確保它成為促進國家繁榮與人民幸福的力量,而不致淪為剝奪老百姓,甚至毀滅社會的工具呢?這就是學習本書的目的。當然,我們并沒有企圖一下子就給同學們一個包羅萬象的稅收百科全書,企圖通過本書的學習,就可以解決上述的一切問題。實際上,我們僅給同學們提供了關于稅收和如何合理征收稅收,以及具體怎樣征收稅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運用之妙,還在于同學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研究和感悟。
這本教材是在2008年以及2017年出版的《國家稅收》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稅收理論和稅收制度的變化做了重大修改和補充后編寫的。其修改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論部分,如第一章 稅收概論,第二章 稅制要素、結構和來源,第三章 稅收原則,第四章 稅收負擔與稅負轉嫁,第六章 國際稅收,都根據近年來的政策變化做了大的修改,并增加了第五章 稅收效應;另一個是實踐部分,我們根據近年來的稅制變革情況,做了最新的調整與修改,補充了計算案例,力求適應新的稅收理論和實踐變化。
全書由劉蓉、呂敏、郝曉薇負責大綱擬定、修改和定稿。各章的具體分工是:第一章 稅收概論,劉蓉;第二章 稅制要素、結構和來源,劉元生;第三章 稅收原則,第四章稅收負擔與稅負轉嫁,朱明熙;第五章稅收效應,李建軍;第六章國際稅收,張倫倫;第七章增值稅,第八章消費稅,呂敏;第九章關稅,劉楠楠;第十章企業所得稅,郝曉薇;第十一章 個人所得稅,張慧英;第十二章 土地、房產相關各稅,第十三章 環保稅、資源稅、印花稅及其他各稅費,第十四章 稅收征納管理,費茂清。
由于編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存在缺點在所難免,敬請同仁、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