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刑事責任論歷來是刑法學理論的艱深領域,也是司法實務的聚訟焦點。將三階層體系引入我國刑法理論之后,人們對構成要件論與違法性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其中的責任論仍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本書分為刑法責任的基礎理論、故意理論與過失理論、違法性認識與期待可能性理論三章,立足于我國刑法的理論現狀和實踐現實,針對刑事責任的基礎理論和具體現實課題進行了探討。

第一章第一節(jié)“刑事責任與責任主義”。全面梳理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中的刑事責任理論,以及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責任主義原則之下的責任理論的發(fā)展脈絡。一方面,從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的研究視角出發(fā),較為細致地概括勾畫出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責任”內涵不同的“刑事責任”的整體理論面貌。另一方面,從責任主義原則出發(fā),體系性地梳理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責任理論,展示出責任理論的發(fā)展脈絡。

第一章第二節(jié)“責任理論的中國課題”。通過梳理對比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中的刑事責任理論和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責任理論,可以看出,我國傳統(tǒng)刑法中的犯罪論體系之外的刑事責任理論所探討的刑事責任流于抽象的概念演繹,而對于探討犯罪成立與否的刑法理論沒有實質貢獻。應當說,刑法理論中責任的意義不在于責任的概念如何表述,而在于責任作為犯罪成立的條件之一。在此背景之下,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刑事責任理論事實上已經轉向大陸法系刑法責任理論,進而明確我國的刑法責任課題就是責任理論的本土化問題。

第二章第一節(jié)“犯罪故意‘明知’的內容與程度”。從責任主義原則和主客觀相一致原則的角度來看,成立某一犯罪必須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主觀罪過。而本節(jié)通過對現行刑法條文的梳理,嘗試分別厘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則與分則規(guī)定中“明知”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對判斷行為人“明知”的程度是否達到刑法要求進行了探討,認為需要將其程度內容具體化為“明知”的整體性、現實性與符合性,從而解決事實要素與價值要素的關系問題。

第二章第二節(jié)“論過失犯的實行行為”。國內學界對過失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德日過失犯構造、注意義務、客觀歸責、注意義務規(guī)范保護目的等的研討上,對過失實行行為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在我國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中,過失犯的處罰范圍僅囿于過失實害犯。過失犯的實行行為是一種獨特的行為類型,與故意犯的實行行為是并列關系。研究過失犯的實行行為,應當對其進行科學分類。立法上,過失實行行為的認定限定于公共安全領域;司法上,客觀歸責理論與注意義務違反說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理論,過失的實行行為判斷應當從事實判斷和規(guī)范判斷兩個層面同時把握。

第二章第三節(jié)“監(jiān)督過失的學理反思與邊界控制”??傮w來看,無論是域內研究與域外研究冷熱對比的理論現狀,還是司法實踐與立法初衷背道而馳的實務現實,都暴露出我們在監(jiān)督過失領域研究的不足,且都致力于從存在論的角度彌補安全與自由之間的空隙。但從既有的理論研究來看,這種存在論的視角反而擴大了安全與自由之間的鴻溝,這種鴻溝在單位過失犯罪中反映尤甚。與故意犯相比,過失犯的構成要件大多缺乏定型性,因而呈現開放性的特征,在具體適用中,大多需要依靠學者與司法者進行構成要件的填補工作。在單位過失犯罪領域,這種開放性體現得更為突出,對司法者的填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jiān)督過失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檢驗既有過失理論良莠的試金石,也為企業(yè)合規(guī)制度與刑法教義學的結合提供了絕佳的研究場域。有鑒于此,本節(jié)首先對監(jiān)督過失犯罪既有的概念爭議予以梳理,并立足于我國刑法的具體規(guī)定,對監(jiān)督過失犯罪的成立范圍予以重構。

第二章第四節(jié)“過失不作為犯的司法判斷”。通過分析飼養(yǎng)動物致人傷亡的案件發(fā)現,有關過失不作為的案件處理較為混亂、可罰性認識不清、歸責判斷路徑欠缺,在此問題意識上,提煉出了過失不作為犯罪的歸責路徑,有利于過失不作為犯的司法判斷。

第三章第一節(jié)“中國語境下違法性認識理論的體系審視與歸正”。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違法性認識與違法性認識可能性在我國法定犯的審判實踐中分別發(fā)揮著影響量刑和定罪的機能。雖然我國刑法學者以德日階層論體系為平臺,對違法性認識的立場和地位問題展開了學術論爭,但由于忽視了違法性認識和違法性認識可能性不同的法律功能,所以不能形成供給實踐的定論。結合我國語境,應當分別從犯罪論和刑罰論中尋求違法性認識和違法性認識可能性的理論歸宿。

第三章第二節(jié)“期待可能性的體系定位和司法適用判斷”。通過列舉期待可能性判斷標準的幾種學說,可以看出幾種學說各有利弊。本書認為,期待可能性是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犯罪主觀要件中的評價因素、前提因素、消極因素。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刑法回歸常識對于促進司法公正、實現司法人權保障具有實踐意義,司法實踐中對期待可能性的判斷也應在堅守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回歸常識,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立法、公正司法。若單采用一種標準并不能保證在各種情形下都能準確判斷行為人期待可能性的有無及大小。

本書是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層司法能力研究中心2022年度重點項目“刑事責任原理及實踐問題研究”(編號:JCSF2022-02)的研究成果。在此由衷感謝基層司法能力研究中心的資助!

作者

2022年7月3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仙居县| 铜鼓县| 桂林市| 洛宁县| 焦作市| 嘉鱼县| 安吉县| 白沙| 山丹县| 上犹县| 霍林郭勒市| 张家川| 南雄市| 三都| 舒城县| 景宁| 新营市| 绩溪县| 宜宾县| 天津市| 衢州市| 年辖:市辖区| 枞阳县| 邵阳县| 蒙自县| 剑河县| 阿拉善右旗| 高淳县| 杭锦旗| 葫芦岛市| 宁阳县| 新乐市| 罗平县| 祁连县| 铜川市| 永寿县| 微山县| 宁晋县| 福贡县|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