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信用、信用風險與信用管理

一、信用的內涵、特點、功能

(一)信用的內涵

信用是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基礎上產生的經濟關系。它伴隨著商品貨幣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商品和貨幣的發展,必然會產生信用。商品貨幣經濟越發展,信用活動也越發達。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前提與基礎。市場經濟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配置,而作為市場機制核心內容的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等價交換。隨著交換關系的復雜化,整個經濟活動被彼此相連、互為制約的信用關系連接。這種信用關系作為一種獨立的經濟關系形成、維系、支持著市場秩序。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與市場,就沒有經濟活動存在與擴大的基礎,就沒有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秩序。

信用在《辭?!分杏腥N釋義: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三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牛津法律大辭典》對信用的解釋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信用作為一個學科知識概念可作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信用屬于倫理學、社會學范疇,是一種普遍的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指社會活動主體之間建立起來的以誠信為道德基礎的踐約行為,如講信用、守信譽、一諾千金等,它對應的是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狹義上,信用屬于經濟學、法律學范疇,是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一種行為,指市場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所實行的以契約(合同)為基礎的資金借貸、承諾、履約行為,它對應的是市場經濟活動。本書所講的信用,是從廣義角度著眼的,是指經濟社會活動主體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是經濟社會活動主體之間基于信任而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

信用的基本內涵包括四個方面:①信用是一種心理現象。當信用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時,其心理特征和基本表現就是信任和安全感。人們常說的某人或某企業“沒有信用”,指的就是信用的心理現象。心理上的信任是一切信用形式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基礎。②信用是一種能力。信用是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以未來償還的承諾為條件,獲得另一方財物或服務的能力。因此,信用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無形資產。信用越高,無形資產越大,相應的可產生的負債就越多。③信用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投資行為。信用直接表現為所有權的轉移交易,其表現形式主要是貨幣投資與實物投資。貨幣投資的信用活動部分直接或間接地同時體現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運行中,其主要的表現形式:一是以貨幣資金投入建廠投產,參與經營管理;二是以入股的形式,通過股票的買賣與交易,既形成實體股份的轉換與重組,又形成擴張的虛擬交易與虛擬資本。這部分信用活動構成的不是債權債務關系,而是所有權關系的轉化,其背后是社會資本與財富的轉移與重組。④信用是一種有時間間隔的交易活動。信用在交易的過程中形成了債務債權關系,在現實經濟領域里,信用大多是指這個概念。這種信用一般有兩種劃分標準:一種是根據債務人主體的不同,劃分為公共部門信用、私人部門信用和金融部門信用等,這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劃分方法;另一種是根據交易內容的不同,劃分為實物交易信用、貨幣交易信用、票據交易信用和債權信用等。

(二)信用的特點

信用的擁有者就是信用主體,通常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兩類,政府、企業、自然人就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三大主體。對于信用主體而言,信用是一種被確認、可度量、能交易、可管理的財富或資本,具有普遍的倫理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時間價值。從廣義的角度著眼,信用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并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于受信人的資信,取決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且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系,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這充分體現了信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也愈加復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系逐步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梢哉f,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復雜的信用關系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系網絡。最后,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也有不同的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急劇發生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也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系。

(2)信用具有倫理和文化特征。

信用屬于倫理學范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并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從信用的文化特征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饑荒”,即只有到了饑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欲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盡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征。

(3)信用具有經濟特征。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征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并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里,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它的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是改變了資金使用權。首先,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于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閑置的貨幣資金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并自發調節著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其次,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加速了其在競爭中對中小資本的吞并,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作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于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最后,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三)信用的功能

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里,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被信用聯結,商品的貨幣關系表現為信用關系。貨幣經濟是信用經濟的基礎,信用經濟是貨幣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在現代經濟中,商品經濟本質上就是信用經濟。信用具有四個基本功能:

(1)信用的流通功能。

信用創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從而節約了商品生產的非生產費用,并解決了貴金屬使用價值的有限性與商品價值表現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信用代替現金使用,由于采用轉賬結算制度,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提高了資金使用效果,同時也節省了在貨幣流通領域中產生的費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新的信用工具不斷涌現,各類信用卡代替了現鈔和一般的支票,它們不僅方便了購買者,也為商品供應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F在,信用已深入千家萬戶,貨幣信用本身早已不具備什么價值,它在交換過程中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東西。

(2)信用的中介職能。

信用的中介職能是商業銀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經營活動特征的職能。這一職能的實質是通過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把社會上的各種閑散資金集中到銀行,再通過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把它投向社會經濟各部門。商業銀行作為貨幣資本的貸出者和借入者實現貨幣資本的融通。商業銀行通過信用中介職能實現資本盈余與短缺之間的調劑,并不改變貨幣資本的所有權,改變的只是其使用權。這種使用權的改變,對經濟活動可以起到一個多層面的調節轉化作用:其一,可以把暫時從再生產過程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資金轉化為可用資金,從而在不改變社會資本總量的條件下,通過改變資本的使用量,提供擴大生產手段的機會;其二,可將用于消費的資金轉化為能帶來貨幣收入的投資,擴大社會資本總量,加速經濟增長;其三,可以把短期貨幣資本轉化為長期貨幣資本。在利潤原則支配下,還可以把貨幣資本從效益低的部門引向效益高的部門,形成對經濟結構的調節。

(3)信用的分配職能。

信用可以對社會現有資本進行再分配,使一切暫時閑置的生產資本、貨幣資本和貨幣收入轉化為現實資本,投入生產和流通部門,促進社會的平衡快速發展。信用通過改變對資源的實際占有權和使用權,可以改變資源的分配布局,以實現資源的重新組合,達到合理運用的目的。信用在調劑資金余缺、分配社會閑置資源的過程中,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消費質量的提高。一方面,信用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有利于生產的發展,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另一方面,信用是以資金有償使用為特征的,資金以信用的形式流動,就會從效益低的部門流向效益高的部門,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投資效率和生產力。在這種分配過程中,所有權不發生變化,社會資本的總量不變,只是使個別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

(4)信用的調節職能。

從客觀的角度看,信用具有調節國民經濟的職能。信用調節國民經濟運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自覺的。信用的自發調節功能表現在:經濟繁榮時,資金需求上升,市場利率上揚,從而自動抑制信用規模,抑制過熱的投資和需求;經濟蕭條時,資金需求減少,市場利率下降,從而擴張信用規模,促進經濟復蘇。此外,人們可以利用信用,自覺地調節國民經濟,這種調節既表現在總量上,又表現在結構上。通過信貸規模的變動,可以調節貨幣供給量,使貨幣供給量與貨幣需求量一致,保證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通過利率變動和信貸投向的調整,可以調節需求結構,以實現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岱山县| 什邡市| 黄龙县| 南丰县| 镇坪县| 张家港市| 平顺县| 华池县| 乃东县| 遵化市| 五河县| 徐州市| 清新县| 专栏| 名山县| 凤冈县| 陇川县| 舟曲县| 田阳县| 资中县| 和政县| 中超| 双牌县| 循化| 武穴市| 金平| 探索| 中西区| 涪陵区| 玛曲县| 潍坊市| 苗栗县| 泽库县| 宁武县| 绥芬河市| 土默特左旗| 大埔区| 太原市| 库车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