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
- 金永譯解
- 11345字
- 2024-03-05 18:32:40
乾
闡釋天道,是人類至高無上的行為規范。
乾上 偉大的天
乾下 為君的道
【卦辭】乾:元亨,利貞。
【譯文】筮得乾卦,大吉通順,占問有利。

乾之天象圖
上下卦都是乾,象征天陽。明日高懸,天氣晴朗,這就是乾卦的卦象。天,從無極演化而來,故為“元始”;天,生生不息,運動變化,所以“亨通”;天,滋生萬物,所以“美利”天下;天,千變萬化,永固“貞正”。所以卦辭說:“乾,元、亨、利、貞。”
【解說】全經第一卦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乾”是天,“坤”是地。《序卦傳》載:“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天地是創造萬物的根本,所以排在全經六十四卦之首。
“乾”,表示日出時光氣舒展的形態。在構成宇宙陰陽二元中,陽具備創造活力的“健”的本質,所以,用陽的符號“”重疊成“
”,命名為“乾”,“乾”的意思就是指“天”,然后再用一個“
”上下重疊,以象征無盡的天道變化。上下卦都用“
”,象征乾卦的剛健,乾卦取象于天,但不是取象于天的形體,是取象于天的性質,即“健”,健即天體有規律地運轉,永不停息,什么力量都無法阻止和改變。
“乾”是卦名,它代表天的功能和法則。“元”有大與始的含意。“亨”是通,“利”是和合,“貞”是貞正,在經文中訓為“占”,而《易傳》中之“貞”一般釋為“正”。此句是說:“筮得乾卦,大吉通順,占問有利。”
乾卦各爻所示自然之理

【彖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譯文】《彖傳》說,乾陽之氣太美妙了,因為它,萬物才有了生命,并能統領大自然的萌生、成長過程。行云布雨,各類物種才流變出自己的形體。太陽周而復始地運行,于是,上下四方之位得以確定,好像太陽按時駕馭著六龍統御天體的運行。乾道有規律地變化,萬物才各得其相宜的生命;乾道運行,維持和諧的狀態,就是“利貞”。乾陽首先創造出萬物,天下才得到安寧。
【解說】《彖傳》是對卦名、卦體、卦義進行解說的文字,一般認為是孔子所作。由“大哉乾元”到“乃統天”,都是在解釋“元”。“元”是大與始的意思,所以說“大哉”、“資始”。“乾”指天的功能,《系辭傳》載:“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的功能,是生成萬物的偉大行動而且永遠生生不息。當天的這一偉大功能開始時,就同時產生了萬物。“資”是取的意思,萬物皆取用于天的功能,才得以發生發展;所以說天的功能一開始就得以表現,成為創造萬物的根本,并統率整個宇宙。

“元亨利貞”圖
這是用圖形解釋乾卦的“彖辭”。乾道有規律地變化產生了萬物,自然界才有了各得相宜的生命,由此出現圣人,天下才得以安寧。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是用來說明“亨”的含義的。古人認為,生命的泉源是氣,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它賦予生命以流動、生衍的泉源。由虛空中涌起的氣,可見的是云的飄動,進而降落充沛的雨水,使天的生氣普遍流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并賜予萬物各種各樣的形體。這就是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永遠亨通無礙。
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體現了偉大光明的宇宙,從開始到終了所具有的原動力。由潛伏、顯現、成長、躍動、飛騰到滿盈,隨著時間的推移完成六個階段的變化過程;就像乘著六條龍,自如地駕馭天體的運行。
“乾道變化”以下是解釋“利”與“貞”的含義。《中庸》載:“天命之謂性。”性是受之于天的,命是天所授的,兩者只是立場上的差異,實質卻十分相同。“乾”即指天的法則,是時刻都在變化的,而且,在此變化中,孕育出萬物,并依其各自本質,賦予生命,依據自然界本身的法則而存在。保持這一自然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真正祥和有益,持續純正。所以,“元”、“亨”是指天的生生不息的偉大功能的發生、擴展,相應的“利”、“貞”是這一功能的繼續完成。天是生成萬物的根本,同時,也保證了宇宙的大和諧,超然于萬物之上,使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寧。
形象地說,“元”相當于種子萌芽,“亨”是生長,“利”是成熟,“貞”是收藏。結果后,種子又落到地上,重新萌芽。“元”即萬事萬物的開始,有無極之意;“亨”即變通,象征事物處于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利”即結果;“貞”即貞正,有德之人在面對事物的結果之時,還會以“仁義禮智信”五德的標準來審視自己,以醞釀新的更好的開始。這就是說,“元、亨、利、貞”四德,隨時序循環不已,無始無終。可見,古人釋“元亨利貞”為春夏秋冬,是有道理的。此四德之中,天的生氣不斷擴散流布,因而,“元”在四德之首,涵蓋四德。就人事而言,指有才德的君子成為國家領袖,只有在政治上遵循天的法則,才可使世界和平。
乾卦各爻所示人事指引

【卦辭】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譯文】潛伏的龍,不可發揮作用。陽氣初生,位卑力薄,要養精蓄銳。
【解說】“初”,指從卦象的最下方開始,是乾卦的第一爻。“九”是陽爻。這是占筮時得到的乾卦,而且第一爻是老陽;也就是說,第一爻雖然是陽爻,但也有變為陰爻的可能。
“龍”是古人最崇敬的神秘動物,它能夠三棲:潛在深淵,或行走陸上,或在天空飛騰。它具有變幻莫測、隱現無常的性格。因此用龍來象征天道的變化、陰陽的消長以及人事進退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象征天所具有的無限潛能以及有作為的偉大人物。
“潛”,潛藏。龍的活動,屬陽性。這一爻,雖是陽爻,但位置在該卦的最下方,即陽氣剛在地下發生時的狀態,還不能向外活動,因此用“潛龍”象征。占語為“勿用”。“用”是功用、行動,即有所施行,有所作為;“勿用”是說還不能發生功用、有所施行,因此還不能有所作為。但“勿用”的含意也肯定了處于此狀態時有潛在的力量,結果不可預測,前景難以限量。
同樣,當人事處于這種狀態時,就應當像潛藏的龍,隱忍不動,以待天時。據說,這一爻象征文王被囚在羑(yǒu,音同“有”)里時的情形。
【爻辭】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譯文】龍已浮出淵池,出現在大地上,到了該發揮作用、有所施行的時候了,這位有德的大人既已出世,其恩惠必將澤及天下。
【解說】乾卦的第二爻,在下卦的中央,被認為是處于有利的地位。
“二”是偶數,屬陰。在陰的位置出現陽爻,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失位”;但乾、坤二卦不存在“失位”的問題。另外,與“五”位的陽爻相對的“二”位,只有陰爻才能相應。但在乾卦,陽爻仍然可以與“五”位相應。
“見”即“現”。“初九”潛藏的龍,已經出現于田野上。由于陽爻剛健,又在“二”的位置,具備中庸的德行。“大人”指德行兼備的人物。像這種剛健又具備中庸德行的人,已從隱忍中突現,必然會有大為;他的德行,也必將惠及天下,給人民帶來生機與希望。能見到這樣偉大的人物,當然有利。所以,這一爻以“見龍在田”象征,以“利見大人”比喻人事。
但“二”與“五”的地位不同。在“二”的位置,畢竟還沒有得到權力,只不過圣明的德行已初露端倪而已。“利見大人”也不是說本身已是大人,也可能僅表示已見到有地位或沒有地位的偉大人物。據說,這一爻象征文王由羑里被釋放時的情形。
這一爻說明,當偉大人物出現時,就會給天下帶來生機與希望;對于想有所作為的人,應當給予擁護與支持。這種人本身也應當接近大眾,結交有作為的朋友。
【爻辭】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譯文】君子終日勤勉精進,夜晚又能警惕自勵,雖處險地,也不會發生災難。
【解說】“乾乾”意為健進不息。“惕”即警惕。“若”,語氣助詞。“厲”,為危。“咎”,有災患和過錯的雙重意思。表示局勢險峻,要加倍警惕,否則必然造成過錯,引發災難。“九”是陽爻,“三”是奇數處在陽位,陽爻陽位,因而陽剛得正。但已離開“二”的中位,上升到下卦最高的位置“三”。過分剛正,必然有大的危險。君子本性剛健正直,如果終日奮發不懈,夜晚又能戒懼警慎,雖然身處危險的地位,也不會發生大的過失和災難。
“九三”爻辭以人事說明卦象。當具備智慧與德行的君子已經出現,并受到注目,他同時也處在危險的境地之中。這時,君子必須日夜警惕,并不斷發奮努力,致力于德業的完善,才能避免過失與災難。如果一味驕傲自大,就會招致危險。據說,這一爻是指文王返國后惕勵奮發的時期。
這一爻說明,一個人在成長時期,羽翼未豐,更應當奮發努力,但同時也必須警惕自勵,以防災禍。
【爻辭】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譯文】龍或飛躍在天,或在淵中,沒有災禍。
【解說】“或”為不定詞,有迷惑與仿佛的含義。“躍”的意思是說,雖然還沒有飛騰,但已經在活動、在準備。“或躍”,是說龍將欲跳躍而尚在猶豫之中,但已在深淵中,或躍動、或潛伏,進退有據,躍躍欲試,具有不可限量的潛力。
“九三”是陽爻居陽位,過于剛,因此要戒懼警慎。“九四”離“田”位置不遠,龍會一躍而起,作為飛騰升空的起點。這一爻是陽爻,卻在偶數“四”的陰位,剛剛離開下卦,升到上卦的最下方,顯然缺乏安全感。因而,以“或躍在淵”象征正在待機而動的龍,進或退,要把握最有利的時機,就不會發生過失和災難。據說,這一爻是指武王出兵孟津又撤退的試探階段。這一爻,說明君子已經到了躍躍欲試的階段,決定進退應當謹慎,以把握最有利的時機。如果躍出深淵,乘勢而上,便會如二爻的“見龍在田”般,有擴而大之的可能。

乾易簡圖
乾、坤,在數代表一、二;在形代表方、圓;在氣代表清、濁;在理代表動、靜。因此乾具有兩儀之意,而分為上下,坤包含四象之體,而分為南北東西。兩儀四象,共有六個數,加上乾、坤本身,那么八卦之數就齊全了。
【爻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譯文】龍飛躍天上,宜于進見大人。
【解說】“五”是上卦居中的位置,陽爻在奇數而得其正,剛健中正,純粹而精是最理想的位置,“爻辭”也最吉祥。
龍遇到天時地利的條件,便可飛騰在天,擁有無限的活動空間;如日當正中,居高臨下,普照大地,潛力無窮。以人事喻,則如剛健中正的偉大人物,已進入圣人的境界。古時皇帝被稱作“九五之尊”,學者認為正是源自這一爻辭。此爻有“至尊中正”的含義,因此,這一爻,用飛龍在天,普降甘霖,象征偉大人物惠及萬民的恩澤。
“九二”所謂大人有君德而無君位,“九五”所謂大人有君德又有君位,“利見大人”是占語,與“九二”相同,但由于“二”與“五”的地位不同,其作用也已經不是僅指占筮的人已處于這一狀態,也指偉大人物應當選擇賢能之士,以造福萬民;也有賢者輔佐偉大人物、施展抱負的含義。宋太祖曾經問王昭素:“一般人怎么會占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卦?”王昭素說:“沒有妨礙。當常人占到這一卦時,是指陛下‘飛龍在天’,我們‘利見大人’。”據說,這一爻象征武王伐紂而得天下。
這一爻說明,君子已經到了大展宏圖的極盛時期,應當選薦賢能,完成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
【爻辭】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譯文】龍飛得太高就有悔意。
【解說】“上九”是乾卦最高、最末的一爻,已經到達極點。物極必反,位置雖高,反而不如“五”位安定。
“亢”,過。“亢龍”,即龍飛得過高,到了極點。此時,處于既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境地,因此會后悔。乾卦全部是陽爻,在“五”的位置,陽剛恰好平衡;但再上一層,達到陽剛的極限,就會因能量過大,造成不勝負荷的狀態;這時,再有行動,反而會招致嚴重的后果,會后悔。
卦者處于這種狀態,就必須居高思危,自我警惕,不可再過分追求。處于這一狀態的人和事,極易樂極生悲。
這一爻說明,盛極則衰,是大自然的規律,遇此狀態更應當警惕與節制。“上九”的關鍵在“悔”,唯其有悔,方能識時通變,使乾道不至于不得善終。
【爻辭】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譯文】用老陽數九,見群龍無首,吉祥。
【解說】《周易》六十四卦除“乾”、“坤”二卦外都是六爻。“乾”、“坤”二卦多出一爻,稱為“用九”、“用六”。“用九”指占筮出現乾卦,而且全爻都是“老陽”,這時,全爻都有變成陰爻的可能。
陽剛盈滿,就會導致“亢龍有悔”。從乾卦來看,陽極陰生,全卦與其各爻勢在必變,陽剛勢極,必須變為陰柔,才會安定平衡。因而,乾卦要從“初九”開始去徹底領悟各爻的變化,善加利用,不要被變化所拘束,才能“用九”而不被“九”所用。要真能做到這樣,必須超然于事物之外,客觀地觀察分析,掌握變化的法則,才會無往不利。
一群龍,仔細觀察,不論多么剛健勇猛,都見不到爭強好勝、領先變化的現象。用人事比喻,其意應為:雖剛強有力,但不逞強爭先;雖身居高位,也能平等相存,同舟共濟。以這種態度處世,必然會避開兇險,大吉大利。
這一爻說明,人應運用法則但又不可被法則拘束。只有冷靜、客觀,不逞強,不妄動,通權達變,才能掌握變化,應對自如,大吉大利。
【大象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天道運行剛健,君子從中得到啟發,要自強不息。
【解說】《象傳》是對卦辭、爻辭的解釋。因為是根據“卦象”和“爻象”立說,所以稱“象傳”。“象傳”分“大象”和“小象”。說明“卦辭”的文字稱作“大象”,列在《彖傳》之后;說明“爻辭”的文字稱為“小象”,分別列于六爻爻辭之后,一般認為是文王的兒子武王所作。由八卦演進到六十四卦,應用的是抽象的象征性符號;用可見世界能夠觀察、感覺、體會到的事物,來解釋卦的象征意義更容易使人理解。
“大象”通常是以“上三畫是什么,下三畫是什么,合起來又是什么卦”的方式來解釋,但乾卦則不是這樣,因為天只有一個。不過,以“”與“
”重疊成天,則是有意義的。因為天體運行,日復一日,從不休止,所以用兩個“
”重疊,顯示天體運行的反復與永恒的品性。息是止,不息,即不停止。天體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就應當效法天,努力不懈,永無止息地力求進步,造福天下。
【小象傳】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譯文】“初九”“潛龍勿用”,此時陽爻在全卦的最下位;“九二”“見龍在田”,才德廣施天下;“九三”“終日乾乾”,進退反復皆合于正道;“九四”“或躍在淵”,前行而無咎害;“九五”“飛龍在天”,君子正處于興盛之期,可以大有作為;“上九”“亢龍有悔”,過極之后不能久保。“用九”數占筮,群龍不見首尾則吉祥。
【解說】潛伏的龍,發生不了作用,是不可以妄動的,因為陽剛的力量,還潛伏在地下,處于下位。龍出現在田野,象征大人正在以德行感化,對萬物普施恩惠。終日自強不息,是說君子正在反復實踐天道,以鍛煉自己。或由深淵中躍出,或安居深淵,是說已經完成準備,進退有據,即使前進,也不會有過失與災難。龍飛騰升天,是說具備才德的偉大人物,才能到達這一雄才大展的地位。飛騰到極限的龍,會后悔,因為盈滿則難以持久,容易招損。“用九”亦即陽剛的連用,應當努力實踐天道,順應自然而變通,不可爭強好勝,只有剛柔兼備,才能安全吉祥。
【文言傳】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和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譯文】“元”是眾善之首,“亨”是美的薈萃,“利”是義的體現,“貞”是處世的中正堅固。君子履行仁善而行,足可以為人之長;薈萃眾美就足以合禮;施利萬物就足以諧和道義;堅守正道就足以成就事業。君子推行這四種美德,就是“元亨利貞”。
【解說】《文言傳》是對乾、坤二卦的《彖傳》與《象傳》的說明和進一步的推衍解說,一般認為是孔子所作。《文言傳》主要是用儒家的理論解釋《易》和人的德行修養的關系。
《文言傳》只在乾、坤二卦里有。為什么稱為“文言”?傳統的說法是“文謂文飾”。孔穎達不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夫子但贊明易道,申說易理,非是文飾華彩,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意思是說,“文”指經文,“言”是解說經文的。劉瓛也認為“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這種觀點較為合理。
“元者,善之長也。”元是“首”、“創始”之義,是生成萬物的根本,是一切善行的開始。“亨”是通達,人效法天的通達,并運用到社會,就能使一切事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諧;“利者,義之和也”是人效法天,造福社會,才稱得上“義”;“貞固,足以干事”是說君子效法天道,無偏斜,永遠堅貞、清正,就能成就事業。君子應體念實踐至善的仁德,才足以領導他人;才能夠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一堂,才能夠合乎禮儀,使萬物得到利益;才足以使義理達到和諧的狀態;能夠執著地固守純正,才能使一切事物中正堅固,立于不敗之地。惟有君子才能夠成為實踐這四項德行的人,這就是“元亨利貞”的道理。
【文言傳】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者,潛龍也。”
【譯文】“潛龍勿用”,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講的是有龍那樣美好的才德而又隱遁起來的君子。他不會因為世俗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操守,也不去追逐世俗的功名。社會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他就入世做一番事業;如果不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就離世隱遁起來。他從社會中隱遁起來,不被社會承認,但并不因此而苦悶。這種堅韌不拔的志向就是潛龍的品行。”
【解說】此處的“子”指孔子。從這幾句到上九“是以動而有悔也”,都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來解釋爻辭。此段主要從道德方面立論,對爻辭作了進一步發揮,強調其社會意義。
此處“易”是改變的意思,“不見是”,不被世人認可;“違”是離開的意思;“確乎”指君子具有堅韌不拔的志向。
【文言傳】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譯文】“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是指具有美好才德而又能行中正之道的人。他言必守信,日常行為舉止一定嚴謹,防范邪念而保持誠信。對世人有貢獻,但不夸耀,以博大的德行感化天下。《易》所說的‘龍出現在田野,有利于見到偉大的人物’指的就是君王的德行。”
【解說】此段也是從道德修養立意。“庸”,常、恒的意思。“言之信”,言必守信。“閑”,防范。“伐”,夸耀,“不伐”,不夸耀。“化”,感化。意謂君子若能如此,就具備了君王的德行,就能感化天下。
【文言傳】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譯文】“君子白天勤勉,夜晚警惕自勵,雖危無害。”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君子應該進德修業,追求忠信以提高道德修養;修治言辭以誠信為本,這樣就能夠積聚功業。知道自己進德的目標努力去達到它,這種人可以跟他講誠偽微茫的分別;知道修業的結果,終于達到它,可以保存合宜,因此,在居于領導地位時,才不會驕傲;為人部屬時,也不會憂忿。所以君子能夠自強不息,根據所處的時勢不斷警省自己,雖然處境危險,也不會有過失與災難。”
【解說】此段講君子如何增進美德和修養功業。“修辭”與現代意義的“修辭”不同。修,指修治;辭指言辭,而現代意義的“修辭”指表達得完美。“幾”,幾微、細微,指事物發生前出現的先兆。“知終”,指事物發展的最終結果。
“九三”處于下卦的上位,上卦的下位,所以說“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文言傳】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外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譯文】“龍躍動于淵池,或飛或潛猶豫不定,沒有災禍。”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或上或下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上或下都不是出于邪惡的動機。前進或后退,也沒有一定的規律,但不依附于某個群類。君子進德修業,是為了把握時機而行動,所以不會有災禍。”
【解說】“九四”處于上下卦之間,故猶豫不定,這也在情理之中。“非離群也”之“離”通“麗”,作依附講,言君子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一切因“時”而動,并不隨波逐流。
【文言傳】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譯文】“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聲調相同,便會此呼彼應,產生共鳴;氣息相同,便會相互吸引。水向低濕處流,火往干燥處燒;云隨著龍吟而起,風跟隨虎嘯而生。同樣的,圣人興起,萬人仰視。以天為本,則親附于天;以地為本,則親附于地。萬物都是這樣,各依附于自己的群類。”
【解說】此段講“天人感應”。在《易經》看來,圣人無私無欲,與天地相通,其行為也是依天道而行,因而能與萬物產生感應。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處“本”意為立足、依附。
【文言傳】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譯文】“亢龍有悔。”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身處尊位,卻沒有相應的美德支撐,以至無所安身;高高在上,卻得不到民眾的擁護;賢明的人仍居下位而得不到他們輔佐;因此,一旦有所舉動,必然招來憂悔。”
【解說】“貴而無位”之“無位”即“無德”。即指地位愈高,如果無德,則愈有孤立的可能。一卦的最上位可以為“貴”,但沒有實質的地位。如果解為“尊貴而沒有地位”與文意不合。此段仍是借卦的爻辭闡明社會道德意義。
【文言傳】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譯文】“初九”“潛龍勿用”,是說陽氣微弱,還潛藏地下,不能發生作用。“九二”“見龍在田”,陽氣舒發,時機已經到來;“九三”“終日乾乾”,表明事情正在進行中;“九四”“或躍在淵”,是說龍躍動于淵池,或上或下,處于猶豫之中,但可以依時而動;“九五”“飛龍在天”,是說此時正處于上位的最佳境地,有利于統治;“上九”“亢龍有悔”,是說龍飛得過高而窮極有災。至“上九”而有變,這樣天下就可以大治。
【解說】此段通過對各爻所處位置的分析,告訴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該如何行動才對自己最有利。“潛龍勿用”,是指人處在下位時要韜光養晦,不可強出頭。“見龍在田”,此時,龍已浮現于原野,寓人可以嶄露頭角了。“時舍”的“舍”通“舒”。《史記·律書》載:“舍,舒氣也。”意謂陽氣舒發,時機已經到來。“九三”“終日乾乾”,指居于這個位置的人要勤勉警惕,這樣才有利于事功。“九四”“或躍在淵”,此時居于進退有據的位置,可以一試身手。“九五”“飛龍在天”,寓人若得其位可以大治天下。“亢龍有悔”,指事物已經發展到極端,動輒有悔。“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說像乾道那樣去變通,達到天下大治。
【文言傳】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譯文】龍潛于淵池而不能施展,因為時機未到,陽氣仍潛藏在地下。龍浮現于原野,猶如陽氣上升到了地面。終日勤勉警懼,與時俱進。龍躍動于淵池,或上或下,處于猶豫之中,此時正是天道變化之際。龍飛在天,居于君位而與天同德。上九處在動輒有悔的位置,隨著時勢發展將進入窮極之時。乾道至上九而變通,方能體現天道的法則。
【解說】乾道乃革:乾道,即天道。革,指變化,也可解為革新。天下文明:“文明”即光明。乃位乎天德:與周人提出的君子“以德配天”同。天則:即自然法則、規律。
此段文字說明各爻為什么居于這一位置。
【文言傳】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譯文】乾元,是天創始萬物并使之亨通無礙,無往不利。利貞,是天內在的本性與發諸于外的感情,天創始萬物,能夠以最美滿的恩惠,普施天下,卻不自夸。太偉大了!偉大的天啊!剛強、健壯、適中、正當,純而不雜,無一不達到極點。六爻的發動變化無窮,但發揮的作用,卻無不曲盡萬物,與天的本性真情相互溝通。隨著時間推移,就像騎著六條矯健的龍馳騁上下,駕馭著天的法則,控制自然有規律地運行,使云流動,普降雨水,使天下太平,萬物和諧均衡地生長。
【解說】此段發揮彖辭的意義,對彖辭進行了新的講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強調了乾卦在六十四卦中的綱領性作用,認為通過深刻領會乾卦,可以旁通其他六十三卦。
【文言傳】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譯文】君子的行為,以完成品德的修養為行動準則;而且,必須表現于日常可見的行為中。潛的含義,是說還在隱藏而未顯露,有所實踐但還沒有成就道德,所以,君子暫時還不能發生作用。
【解說】大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段強調君子的實踐活動,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貫徹之。所謂“自強不息”,就是時時警醒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自我道德的完善。
【文言傳】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譯文】君子通過博學以積累知識,有了疑難向人請教,以求明辨事理。用寬厚的態度待人處世,以仁愛之心指導行動。《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說君子具備了學、問、寬、仁四個條件,才具備了君德。
【解說】此段發揮“九二”象辭“德施普”的意義。《禮記·中庸》載:“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也是講的這個意思。
《禮記·中庸》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與此段文意相近。
【文言傳】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譯文】九三陽爻與陽爻相重而又居位不中,上不在天位,下又不在下卦的中位,因此要勤勉、警惕,這樣即使有危險也無災禍。
【解說】“剛”指陽爻。“重剛”,即陽爻與陽爻相重。按“三才之象”,初爻、二爻為“地位”;三、四爻為“人位”;五爻、上爻為“天位”,因而說“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地)”。
【文言傳】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譯文】“九四”也是陽爻與陽爻相重而又居位不中,上不在天位,下又不在下卦的中位,中又不在人的合適位置,所以此時行事須“或”。“或”的意思是:進退皆須詳加審度,這樣才會沒有災禍。
【解說】“三”與“四”是人位,“五”與“上”是天位。但“四”遠離“二”象征的地,未到達“五”象征的天,又在“四”所象征的人的最高位。
所以說,上不著天,下不落地,中又不處于人,是一種相當不安定的地位,因此說“或之”。“或”通“惑”,是疑惑、遲疑不決的意思。疑而未定,只有審時而進,才不會有過失和災難。
【文言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譯文】大人的美德可與天地相配,與日月的光明相合,推行的教化吻合四季運行的時序,明察吉兇如鬼卜神斷。在事物的先兆未明朗前采取的行動而能與天道契合,如果行動落后于天道,也會恭恭敬敬地順合天時。既然能與天道契合,自然也可以與人道、神道相契合了。
【解說】此段發揮“大人造也”的意義,說“九五”中的“大人”其德行與天地相合,預測吉兇如鬼神般準確,暗寓人間君子是“天”的代表,可與鬼神相通。這里的鬼神乃是指造化之跡,即自然規律的神奇功用。
【文言傳】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譯文】所謂“亢”,是說只知進而不知退,只知眼前的生存而不知將會出現的危亡,只知獲得而不知道喪失。大概只有圣人才知道進退存亡之理并不失其正道吧。
【解說】此段中的“亢”指上九中的“亢龍”,是“小象辭”的補充,具有“示例”的作用。通過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可以啟發我們用此方法去觀察其他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