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周易
  • 金永譯解
  • 4704字
  • 2024-03-05 18:32:40

讀《易》入門

1

《周易》的“周”字,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易道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另一種說法認為:“周”指周朝,朝代名。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據(jù)《世本》等書記載說:“神農(nóng)(即炎帝)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由此而見,《周易》并不是一部獨立的著作,它是在《連山》《歸藏》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神農(nóng)時代稱為《連山》,黃帝時代稱為《歸藏》,至周朝改名為《周易》。因此,“周朝說”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易”字,歷代解釋繁眾,總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秦、漢以后正流儒家學派,根據(jù)《以諱乾鑿度》一書的探究,認為“易”的內(nèi)涵有三:

易,就是簡易。最復雜的變化往往蘊藏于最簡單的道理,能用最簡單的符號表示。

易,就是變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離開這種變化,宇宙萬物就難以形成。

易,就是不易。變與不變合二為一,無法分割,變的背后一定蘊藏著不變之理,即自然規(guī)律。

道家“易”學者,根據(jù)對東漢魏伯陽所著《參同契》的研究,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最為合理。

后世有人從《易經(jīng)》文本例舉的動物,如龍、馬、象等以及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儲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一直未能引起重視。

清代學者陳則的《周易淺述》將“易”釋為二義:

一是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相互交替。

二是變易。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運動不已。

總之,“易”的解釋至今尚無定論,但從中國哲學的基點看,一部《周易》,無非是講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由此產(chǎn)生萬物。剛?cè)嵯酀冊谄渲校@就是“易”的核心思想。

2

自漢代以來,對《周易》的解說可謂汗牛充棟,代不乏人,且觀點頗異,但一些基本觀點則少有變化。了解這些概念,對于初讀“易”者十分必要。

《周易》分為《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

《易經(jīng)》的構(gòu)成

《易經(jīng)》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組成,各有卦辭、爻辭加以說明,為占筮之用。

六十四卦:由六個一組的“”和“”構(gòu)成。“”象征陽,稱為“陽爻”,由奇數(shù)“1、3、5、7、9”中最大的數(shù)“9”表示,又稱為“九”;“”象征陰,稱為“陰爻”,由偶數(shù)“2、4、6、8、10”中的“6”表示,又稱為“六”。

每卦又有卦畫、卦名、卦辭、爻序號、爻辭。

卦畫:也稱卦圖。例“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例中的“”和“”是八卦中的兩個基本符號,由此構(gòu)成卦圖。《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由此可見,八卦由伏羲氏創(chuàng)制。文中“包犧氏”即伏羲氏。伏羲氏只是畫出了八卦,沒有留下文字。

卦名:上卦的“蒙”字就是卦名。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名,如“乾”“坤”等均為卦名。

卦辭:“蒙”字之后,從“亨”至“利貞”稱為“卦辭”。“卦辭”是對全卦的斷語。“卦辭”和“爻辭”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周文王姬昌。《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曾被殷紂王囚居羑里七年,根據(jù)伏羲氏畫出的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寫下了“卦辭”和“爻辭”,民間稱為“文王神課”。

爻序號:“卦”由下而上構(gòu)成,最下方的稱為“初”,依次稱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稱為“上”。例:

爻辭:爻序號后面的話就是“爻辭”。六十四卦每卦有六個爻,每個爻都有一段爻辭,共六段爻辭。例如蒙卦“初六”的爻辭:

初六: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爻辭是對各爻下的斷語。

《周易》的經(jīng)文部分,全文不到五千字,十分簡古。《周易》經(jīng)文經(jīng)過了伏羲、文王兩個圣人的創(chuàng)制,最后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完本。

《易傳》的構(gòu)成

由于《周易》經(jīng)文深奧簡古,春秋時期的學者閱讀起來也感到十分困難,于是,解釋經(jīng)文的文字開始出現(xiàn),這便是《易傳》。《易傳》由七篇文章構(gòu)成,其成文時間離經(jīng)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經(jīng)文的最早、最切近的文字。這七篇文章是:《彖(tuàn)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系辭傳》又各分上下篇,加上另外四篇文章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輔助”之義。

《彖傳》:“彖”是獸名,有利齒。“彖”是會意字,字從彑(jì,音同“記”),從豕(shǐ,音同“史”),“彑”指豬頭,“豕”指豬。豬頭有長吻部,其中上吻部包住下吻部,“彑”與“豕”聯(lián)合起來表示“包半邊的豬嘴”。其本義為包邊、包括,引申義為總括。《彖傳》主要解釋六十四卦各卦的卦名、卦辭和卦的要旨,從六爻的整體形象,說明該卦的本義。《彖傳》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彖辭”意即“總括之辭”。“小結(jié)”意即小結(jié)一卦之辭。

《象傳》:分《大象傳》《小象傳》。《大象傳》解釋卦象,主要從卦象來闡釋其所顯示的社會倫理與道德意義。《小象傳》解釋爻象,說明爻象或爻辭的意義。《彖傳》和《象傳》二者的共同點是:通過闡釋卦象、爻象所蘊涵的道理,示告人們?nèi)绾握_決定自己的行為。

《系辭傳》:也稱“大傳”,是對經(jīng)文的整體論說。探討《易經(jīng)》的起源,介紹古老的筮法,闡釋易理的精微。《系辭傳》是一部具有很深蘊涵的哲學名篇。

《文言傳》:專門解說乾、坤二卦的意旨。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經(jīng)》的關(guān)鍵。其中,解釋乾卦的稱《乾文言》,解釋坤卦的稱《坤文言》。

《說卦傳》:分兩部分,前部分是對經(jīng)文的論說,后部分是說明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其特性。《說卦傳》是打開《易經(jīng)》奧秘的一把鑰匙。

《序卦傳》:主要對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進行解說。

《雜卦傳》:說明六十四卦卦名的含義和特點,且將意義相對或相關(guān)的兩卦并列解釋。因為與原文各卦相比,在順序上交雜,故稱《雜卦傳》。

《十翼》:傳說是孔子所著。《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儒林傳》載:“孔子晚而好易,讀韋編三絕而為之傳。”但經(jīng)宋儒考證,《史記》和《漢書》的說法頗不可靠。事實上,《象傳》與《彖傳》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難確認是同一人所述。其次,除了《象傳》《彖傳》以外,關(guān)于《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其文詞思想,處處有先后異同的論調(diào),很難認定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許多觀念,可能是孔子以后之人的著作,或者是孔門弟子們的著述,卻統(tǒng)統(tǒng)歸并于孔子名下,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作為解釋說明經(jīng)文最早、最切近的文字,《十翼》是理解經(jīng)文的十個通道,有了它,我們才能更好地通釋《易經(jīng)》。

3

《系辭傳》說:“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可見,“象”是《周易》成書的依據(jù)。至于圣人如何“觀象”,今天已經(jīng)無從得知,我們只有從卦辭、爻辭的只言片語中去探究“象”。

象,即形象、象征。根據(jù)歷代學者研究,《周易》中的“象”有“八卦之象”、“六畫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三才之象”等等。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象”。

八卦之象

乾:為健,為天,為父,為首,為君,為玉,為金等等

坤:為順,為地,為母,為布,為眾,為文,為吝嗇等等

震:為動,為雷,為龍,為足,為長男,為玄黃等等

巽:為風,為木,為雞,為長女等等

坎:為水,為陷,為豕,為耳,為中男等等

離:為火,為麗,為日,為雉,為目,為中女,為電等等

艮:為山,為止,為狗,為手,為少男等等

兌:為澤,為羊,為口,為巫,為妾,為少女等等

六畫之象

指六十四卦各卦的六爻,一卦中,上下各三爻為一組。

下面三爻稱為下卦、內(nèi)卦、貞卦;上面三爻稱為上卦、外卦、悔卦。

初爻、三爻、五爻稱為“陽位”,二爻、四爻、上爻稱為“陰位”。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稱為“得正”或“得位”,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稱為“不正”或“失位”。值得注意的是,六爻中初爻與上爻居于無位之位,不存在正不正的問題。

方位之象

指八卦的八個方位。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兌東南。(根據(jù)先天八卦圖)

三才之象

卦爻由下向上數(shù),共六爻,六爻分三部分。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這三部分合稱為“三才”。“天”之道說的是陰和陽,“地”之道說的是柔和剛,“人”之道說的是仁和義。

4

研習《周易》,也有必要了解其古老的“筮法”。所謂“筮法”,就是用蓍(shī,音同“詩”)草進行排列演算而得到的卦。通過所得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來占卜吉兇。《周易·系辭傳》就筮法有一段精要的文字,即: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手指之間),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根據(jù)這段文字,我們大致可以推出古人行筮的步驟:

第一步 取蓍草五十根。(大衍之數(shù)五十)

為何要蓍草五十根呢?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說,五十者,謂十日、十二生辰、二十八宿。

一說,太極為北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節(jié)氣。

第二步 從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在行筮過程中不用。(其用四十有九)

為什么有一根不用呢?歷史上也有兩種說法:

一說:“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焉。”

一說:“北辰居位不動,其余四十九轉(zhuǎn)運而用也。”

第三步 將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兩份,左手持一份象征天,右手持一份象征地(分而為二,以象兩。兩:兩儀)。再從右手的蓍草中任意取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象征人(掛一,以象三。三:天地人三合)。這時,以四根蓍草為一組,先數(shù)左手蓍草,再數(shù)右手蓍草,以象征四季(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揲,讀shé,音同“蛇”,意為取。四時:春夏秋冬四季)。數(shù)到最后,不能以四根為一組時,兩只手中的蓍草必有余數(shù)。

第四步 將左手余下的蓍草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將右手余下的蓍草夾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以象征積余日而成閏月(歸奇于,以象閏)。這時,加上原來那根象征人的蓍草,必定是五或九根。

經(jīng)過以上四步,完成了“一變”——“四營而成易”,然后進行“二變”。

“二變”是將余下的那五根或九根蓍草除去,然后將另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蓍草合在一起,再任意分成兩份,置于左右手,重復“一變”的第三、第四步,最后余下的數(shù)必定是四或八。此為“二變”。

“二變”完成后,再進行“三變”。這時,余下的數(shù)只有三種情況:

一、余四十根;

二、余三十六根;

三、余三十二根。

“三變”是將余下的上述三種中的一種的蓍草合在一起,再任意分成兩份,置于左右手,仍從右手取一根蓍草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再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最后必余四根或八根。去掉這一余數(shù),剩下的蓍草只有四種情況:

一、余數(shù)為三十六;

二、余數(shù)為三十二;

三、余數(shù)為二十八;

四、余數(shù)為二十四。

再以四除之,一爻遂定:

36÷4=9(老陽,寫作×)

32÷4=8(少陰,寫作

28÷4=7(少陽,寫作

24÷4=6(老陰,寫作∧)

老陽、老陰在變卦中要發(fā)生變化,或陰變陽,或陽變陰,而少陰、少陽不會發(fā)生變化。

經(jīng)過以上“三變”,得到第一爻,如此重復五次,可得到另外五爻;經(jīng)過十八變,可得一卦。第一個“三變”得初爻,第二個“三變”得二爻,依次類推。把六爻全部確定下來,這樣就演成一卦。

《周易》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它涵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本書是《周易》的普及讀本,行文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如有淺陋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滨县| 绥阳县| 濮阳市| 广宁县| 麦盖提县| 宝应县| 霸州市| 沈阳市| 儋州市| 岑巩县| 新干县| 鞍山市| 武功县| 凤翔县| 平邑县| 太保市| 平原县| 信宜市| 广平县| 东莞市| 固镇县| 遂溪县| 镇雄县| 日喀则市| 冕宁县| 原阳县| 吴堡县| 当阳市| 平谷区| 栖霞市| 额敏县| 衡南县| 五华县| 岳普湖县| 汾阳市| 沂源县| 化州市| 东乡县| 宜章县| 灵山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