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為陳國的國家。一天太子問皇帝說:“父皇,為何要規定女子及笄之齡,男子束發之齡便必須要結婚,兒臣觀以往奏折發現太醫令曾上奏說他們發現人要在雙十年華才算發育完全,那我們怎么不將結婚年齡推后呢?”
皇帝聽了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到:“皇兒,你覺得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太子回道:“自然是穩定,如果國家不穩定那政令就很難施行,如果一個國家長時間處于混亂之中那么它離滅亡也不遠了”
皇帝又問:“科舉除了選拔人才之外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太子回答道:“自然是讓讀書人忙于追求功名,使其自發的維護我們的統治”
皇帝又問:“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讀書人,且屢試不第,在沒有束縛的情況下還有一幫和你一樣遭遇的人聚在一起,那你會做什么?”
太子聽后愣了一會兒說:“多謝父皇教誨,兒臣明白了?!?
對于太子的回答皇帝并不意外,畢竟作為諸君這只是基本的政治素養。不過還是高興于太子的聰慧,夸獎道:“皇兒能想明白朕很高興,你要記住做為君王不需要事事精通,但一定要有大局觀,才能夠統領全局,就像剛才這件事從國家角度來說,如果沒有家庭的束縛那么農民到了一定年齡他就不會再安于種地,但有了家庭那么他就會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想這么多,就算他不為生計奔波也要為家人考慮也不會生出事端;而讀書人懂的更多那他想的就會更多,如果沒有家庭親情的束縛,他會想去當游俠、會想到去尋仙問道、更有甚者會想著造反,相比之下早婚的危險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現今社會我們也會被各種各樣的牽絆所織就的大網所束縛,有來自社會的,有來自家庭的,還有一些是我們自己織就的,這些牽絆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也有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個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