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老人帶著他的孫子去市集賣驢。開始時,為了不讓驢過度勞累,他們選擇了步行,而將驢牽在身旁。但沒走多遠,就有路人嘲諷說:“真是兩個大傻瓜,有驢不騎,白白浪費力氣。”爺孫二人聽后思考片刻,覺得話中有理,便齊齊騎上了驢。
他們騎了一會兒,又有另一路人看到,皺起眉頭說:“這怎么行,兩個人壓著一只驢,太不人道了!”爺孫聽了,心生愧疚,趕緊下了驢。為了體現對長者的尊敬,老人決定讓孫子騎驢,自己則辛苦地走在驢后。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當他們經過茶樓時,一位婦女看到這一幕,斥責孫子不孝,任由老人辛苦走路。受此觸動,他們又調換了位置,老人騎在驢上,孫子牽著驢。
沒多久,又有人評論老人自私,不體諒孩子的辛勞。這回,老人覺得無論做什么都難以取悅旁人,于是他苦笑著對孫子說:“看來人們總有話說,我們依然難以討好他們。或許我們該遵從自己的判斷。”
最后,他們選擇了最不尋常的方法——把驢用竹桿背起來走。這一行為立即引來市集上的哄笑。爺孫倆漸漸明白,無論他們怎么做都會遭受評頭論足,所以最終只有按自己的原則行事,命運和選擇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放下驢,輕松自如地走進了市集。此刻,老人深深地感悟到,甩開他人的聲音,聽從內心的指引,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則故事反映了從眾心理的兩面性:一方面,社會的意見可能會左右我們的選擇;另一方面,過分迎合他人意見,則可能遠離自己的信念。在無休止的評論和規勸聲中,我們需要學會辨別,什么時候該傾聽建議,什么時候則應堅持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