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收獲頗豐
- 日月所至,皆為大明
- 三悔人生
- 2144字
- 2024-04-15 00:05:00
順天府,皇宮。
以往每年鄭和回歸的時候,朝廷雖然不會舉辦什么盛大的歡迎儀式,但最起碼會在奉天大殿召見。
然而,今年沒有。
這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一是朱棣的身體每況愈下,如今雖然不至于下不來床,但奉天大殿召見鄭和,不是一時半刻的就能結束的事情,還得順帶嘉獎寶船隊的其他人。
二來也是因為這次航海是有些特殊的,而朱棣所關心的就是這些特殊的部分。
因此,今年朱棣并沒有大張旗鼓的在奉天大殿召見鄭和,而是在乾清宮中,至于鄭和帶回來的諸國使臣,則是由朱高熾這個太子接見。
……
“微臣拜見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懷揣著激動的心情,鄭和進了乾清宮,納頭便拜。
“朕安。”看到鄭和,朱棣欣慰地笑了笑。
很多事情,其實從人的表情和動作上就能看出來結果,或許不能因此猜到詳細的過程,但結局好壞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鄭和進如乾清宮的時候,表情激動,語調上揚,顯然是心情極好的狀態,這也就說明這次航海肯定是不會有大問題的。
“馬保啊……”朱棣站起身,走到了鄭和面前。
“這一走又是一年半,辛苦你了。”
“陛下言重了。”鄭和微微躬身,語氣仍舊有些激動,但已經壓抑得很好了。
“為了大明,馬保沒有什么辛苦的。”
“話不能這么說。”朱棣聞言搖了搖頭。
“若是朕記得沒錯的話,今年你也過了天命之年了吧?”
“有勞陛下掛念了。”鄭和的語氣中帶上了些許悵然,但也有些許激動。
“馬保今年五十有一了。”
“是啊……”朱棣聞言長嘆一聲。
“想當年,你給朕牽馬的時候才二十啷當歲,現在卻已經五十多了。”
說著,朱棣拍了拍鄭和的肩膀,語氣中帶上了詢問的意味。
“此次下西洋之行……結果如何?”
“回陛下……”
聽到朱棣終于說起了這件事,鄭和的語氣中又帶上了濃厚的激動。
然而,還沒等他開始說,就被朱棣打斷了。
“等一下。”朱棣按了按鄭和的肩膀,同時對著一旁招了招手。
“夏原吉,以后這都是你戶部的事情,你來聽聽,最后給朕一個預估的結果。”
“是。”夏原吉聞言往前走了幾步,但并沒有過于靠近朱棣和鄭和。
見到夏原吉過來,鄭和看向朱棣,待到朱棣點頭之后才開始說了起來。
“此次下西洋,寶船隊共途徑……”
……
鄭和這一說,就說了足足半個時辰,說的鄭和口干舌燥,說的朱棣都有些累了的時候才堪堪結束。
“夏原吉。”
因為有些疲累而坐到椅子上的朱棣見鄭和停下來了,轉頭看向了夏原吉。
“回陛下。”夏原吉頓了頓,看了看手中臨時記錄的草稿。
“按照這些數據,此次下西洋,我大明的收入最低也在五十萬兩白銀!”
……
一時間,乾清宮中鴉雀無聲。
五十萬兩,看似不多,但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了。
要知道,如今可不是明朝末期以及滿清那些白銀不值錢的時代,永樂年間的白銀可是正兒八經的貴金屬。
除去各個方面的開支,大明的國庫一年凈剩也就五十萬兩白銀上下,寶船隊雖然一走就是一年半,但帶回來的能有五十萬兩,這就已經很多很多了。
而且,朱棣認為以自己對夏原吉的了解,這個五十萬兩白銀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夏原吉為什么能連續二十年擔任戶部尚書,除了前年北征時極力勸諫朱棣時被看押之外,幾乎就沒有受到過任何的責罰。
說到底,還是因為夏原吉的能力出色。
前年北征,大明大獲全勝,繳獲不計其數,在戶部接手那些繳獲之后,夏原吉并沒有著急的一股腦變現,而是選擇了利益最大化。
最后事實也證明,夏原吉的做法讓大明多了最少三成,甚至可以達到一半的收入。
雖然出售的時間被拉的很長,但是這些事錢生的錢,不要白不要。
所以,朱棣認為以夏原吉的能力來說,這個數字最后還得往上跳一跳,最起碼能有個七十萬兩左右才是。
想到這里,朱棣看向了夏原吉:“去吧,帶戶部去太倉劉家港,該收歸國庫的收歸國庫,該處理的處理,一切交給你負責。”
“微臣領旨。”夏原吉聞言躬身,緩緩退出了乾清宮。
看著夏原吉退了出去,朱棣才看向了鄭和:“馬保啊……”
“微臣在。”鄭和趕忙上前幾步。
“你也聽到了,這次下西洋可以說是收獲頗豐,所以,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的話,快則明年,遲則后年,你還要繼續。”
“但是,你也到了知天命之年了,所以……”
“陛下,微臣必當為大明殫精竭慮,死而后已!”鄭和聞言抬起頭,很是鄭重地說道。
“朕知道……”朱棣見狀笑了起來。
“不過,朕不是要你表忠心,而是讓你知道,你年事已高,是時候該培養繼承人了。”
鄭和聞言恍然。
鄭和這次回來的時候為什么這么激動?一來是因為他在下西洋這件事情上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探索了更多的地方,二來就是這次下西洋的收獲了。
雖然鄭和常年奔波在下西洋的路上,但不代表朝中的那些事情他不知道。
對于下西洋一事,朝中反對的聲音從來就沒有消失過。
那些認之所以反對下西洋,主要的一點就是下西洋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
寶船的建造和修繕、下西洋將士的俸祿、給西洋諸國的賞賜等等都是極大地開銷。
雖然后來朝廷也開始將寶船隊帶回來的西洋特產出售,但盈利并不算多,只能說不是白花錢了。
如今,下西洋已經能夠真正做到掙錢了,而且不僅不會因為賺錢而壞了大明的名聲,還能增加大明在西洋諸國的聲望。
一舉兩得的事情,自此之后,朝中反對下西洋的聲音肯定會小不少,甚至到幾乎消失的地步。
方才朱棣的話,也說明他要把下西洋作為一項固定的事業去做,所以才說讓鄭和培養接班人。
畢竟,鄭和已經年過半百了。
在這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本就不高,鄭和又常年奔波在海上,積累下來的暗傷舊疾什么的肯定是有的。
如此一來,鄭和還能下幾次西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