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連,每逢周六、周日,各個班都要派人員幫廚,少的時候一兩個人,多的時候三四個人。
幫廚主要是減輕炊事班人員的工作量,他們每天圍著伙房轉,真的很辛苦,休息的時間比較少。
那個時候我們吃饅頭都是當天早晨炊事班現做的,凌晨四點多他們就起床了。
所以,周末大家餐廚,讓他們休息一下,那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新兵在家基本也沒做過飯,要真讓他們做飯,那是不現實的,搞不好那可是幾百號人吃不上飯。
餐廚一般就是幫忙摘菜,洗菜,打打下手等體力活。
但有的時候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那就是包水餃。
新兵連每個月基本上要吃一次水餃,讓炊事班包幾百人的量,那肯定是不現實的,他們十幾個人更本忙不過來。
所以,新兵連每個班派四個人,各班包各班的,包好了送炊事班煮,誰先搞好哪個班先吃。
吳一在家還是干過點家務活的,尤其是包水餃。
在家時,每個月學校放月假,家里人為了犒勞他,也都是包水餃,他基本也會跟家人一起包,雖然包的不怎么樣,至少能包起來。
那時候在家里包水餃,是奶奶手趕的面皮,有韌勁,很好吃。
在部隊包水餃,炊事班只負責把餃子餡弄好,其他的和面、搟面,都是自己動手。
吳一回想著奶奶搟面的步驟,依葫蘆畫瓢干起來。
搞了半盆面粉,加水,攪拌,太硬了,再加水,一不小心,水加多了,再加點面粉。
就這樣,在反反復復加水、加面粉多次折騰后,面終于拌好了,揉勻稱了。
桌面上散點面粉,開始搟面,說是搟面,其實就是瞎揉捏面團,一句話,就是跟著感覺走。
折騰了一會兒后,把面團分成一個個小面蒂子。
沒有小搟面杖,大家就用酒瓶將面蒂子趕成面皮。
那面皮是大的大,小的小,厚的厚,薄的薄,真的是五花八門。
接下來包水餃,那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大家盡情地發揮著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餃子包成了各種形狀。
有的直接當包子一樣包了起來。
大家邊包水餃,邊聊天,完全忘記了訓練的苦和累,飯堂里充滿了嘰嘰喳喳的聲音。
突然,小柳一個噴嚏,搞的滿桌子面粉飛揚起來,弄得大家一身的面粉。
終于四個人把和好的面整完了,滿滿當當整了一大蒸飯格子的水餃,個個搞得像花臉貓一樣。
吳一趕緊包著飯格到炊事班,因為人多,大家要排隊煮水餃。
一個班的人到齊了,大家準備好調料,說是調料其實就是醬油拌醋,再加幾個生大蒜頭。
說起大蒜頭,以前吳一他們在家肯定是不會生吃的,到了部隊,軍醫說可以預防感冒,所以就這樣吃上了。
大家都期盼著能趕緊吃上水餃,尤其是吳一他們四個,都希望吃到自己包的水餃。
說真的,餃子就蒜,還真的挺香的,尤其是吃到自己包的水餃,更有成就感。
大家一碗接著一碗的吃,一大盆,全部干光。
晚上,軍醫到吳一班里問有沒有健胃消食片,聽說隔壁新兵中隊的一個戰友一口氣吃了七十個水餃,胃有點難受了。
自己動手,不管水餃的樣子怎么樣,所有人都覺得是美味啊,而且用實際行動證明是絕對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