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本教材是在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年“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金課建設實施研究”項目評審立項的“管理學”課程金課建設項目成果。經過項目團隊的努力,完成了項目建設的各項內容,在此基礎上編寫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適合“新商科”建設的管理學教材。該教材也是管理學國家一流本科線下課程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管理學課程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的基礎核心課程,該課程奠定了該學科領域中專業及方向的基礎。多年來,對于管理學課程教材的結構、內容、案例、授課方式等,不同學者及學校都進行了深入探索,力求能夠根據培養對象的特點編寫出更符合時代要求以及有針對性的教材。特別是近年來,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的馬克思理論研究,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實施了一項重大理論創新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馬工程”)項目,這一項目總體規劃了高校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教材。這一重大工程的實施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及水平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大學教育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內容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字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腦聯網和元宇宙等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對管理理論和管理學教學都提出了新的挑戰,顛覆了傳統的管理思維邏輯和理論內容。一些理論對現實問題解釋乏力,使管理學的內容再次出現新的變化。如何面對這一挑戰以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編寫出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教學用教材,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管理學教材的選擇和使用一直是高等學校工商管理學科課程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核心內容,如何在教學中既要堅持“馬工程”理論創新工程的要求,實現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又要突出學科人才培養特色,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是管理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些年來,國家在工商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戰略方面提出培養具有“雙創”能力和特色的“新商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標和要求,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根據不同培養對象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方式和教材內容,培養有特色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堅持“繼承、創新、特色、融合、系統”的原則,力求在滿足管理學教材一般規律要求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管理中面臨的新挑戰,提出新思想,整合新理論,突出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特色,融合相關學科的理論思想,系統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方式及討論的元素。本教材對工商管理學科領域出現的新問題以及環境變化對商業組織發展的挑戰,進行了一些理論和方法上的探索,是對現有教材的一個補充。
本教材的編寫與一般教材有所不同。首先,通過對國內不同辦學層次高等學校的管理學教材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重點調查了教學知識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應用、教學學時等情況。教材編寫過程中,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調研對象既包括研究型、研究教學型以及教學型高校的管理學課程授課教師,也包括應用型大學該課程的主講教師;既包括為管理專業學生講授課程的教師,又包括為非管理專業學生講授課程的教師;既包括面向本科生講授課程的教師,又包括面向研究生講授課程的教師。因此,形成的課程知識點體系囊括了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其次,考慮到管理學課程的基礎性、貫通性及梯度性的特點,教材編寫過程中主要以課程知識點體系為核心,兼顧了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不同要求,編寫出這本具有信息量大、結構系統、適應性和靈活性較強等特征的模塊組合式核心基礎課教材。本教材可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專業和非管理專業、研究型人才和非研究型人才的教學。任課教師按照教學目的,可以適當選擇教材中適合的知識點講授。
本教材通過6篇、18章、62節的內容構建了管理學內容的框架、邏輯及知識點。其中,第1篇管理學導論包括管理與管理者、管理理論的歷史演變、管理環境、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等知識點;第2篇管理的計劃職能包括決策、計劃、戰略管理等知識點;第3篇管理的組織職能包括組織設計、群體與團隊管理、人員配備等知識點;第4篇管理的領導職能包括領導概論、激勵、個體行為、溝通等知識點;第5篇管理的控制職能包括控制工作、危機管理等知識點;第6篇管理的創新職能包括創新概述、創新原理等知識點。本教材還提供了配套的輔助資料,每章都有配套課件以及對應的教學案例、練習題和擴展教學資源。每章都提供了真實的管理實踐教學案例,讓學生增強對本土企業的了解與認同感。每章內的三級知識點都對應至少3道客觀題和1道主觀題,習題不低于20道,最多達56道,提供了習題庫供任課教師選擇。為了擴展教學資源,每章都提供了至少兩個“互聯網+”形式的數字教學資源供教師上課使用,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更好理解。
教材編寫的具體分工如下:劉力鋼負責全書框架設計,撰寫前言與后記;李英撰寫第1章;袁鐸寧撰寫第2、6章;孫薇撰寫第3、4章;楊隆華撰寫第5、9章;徐業坤撰寫第7、12章;韓亮亮撰寫第8、11章;邴紅艷撰寫第10、14章;王楚撰寫第13、16章;李雪欣撰寫第15章;王季撰寫第17、18章。最后,由王季做全書的統稿工作,劉力鋼做全書的定稿工作。教材最終能夠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離不開出版社的幫助與支持,離不開編輯們的辛勤付出。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及企業界同人的大力支持與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由于認知的角度不同,書中可能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商榷,還望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編者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