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區區東海賊寇,不必理會
- 帶著驅逐艦回明末
- 問題大了
- 2476字
- 2024-03-03 10:40:17
不過這所謂的“東海義軍”到底是什么來頭,探子們多方探查,依然沒有搞清,他們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而且經過各路探子們多方確認,所謂“隕石落地消滅清軍”,以及東海義軍的各種“天兵神器”的傳說,似乎真有其事。
特別是天降隕石,登州、萊州等地的百姓,特別是那些離戰場不遠的村落,基本都見到了。
還有,在蓬萊附近海域,經過多名探子的遠距離觀察,那里確實出現了一艘巨大的怪船。
作為清廷的首腦人物,多爾袞內心肯定是不相信的東海義軍是什么下凡的“天兵”。
思來想去,多爾袞最終認為,所謂召喚隕石滅三萬清軍的事只是巧合罷了,隕石落地這種極罕見的事情被那三萬清軍碰到了。
其他所有“天兵神器”的說法,也都是“東海賊寇”放出的煙幕彈,或者說一種針對百姓的政治宣傳。
這個年代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就算受過教育,也不可能有現代科學思想,比較容易相信一些亂七八糟的傳說。
加之現在各地的反清情緒高漲,反清義軍風起云涌,百姓自然也非常愿意相信有“天兵天將”下凡來幫他們打擊清軍。
所以在多爾袞眼中,所有的天兵神話,只是沒見過世面的百姓以訛傳訛罷了。
就像一些演義小說中某某上將萬軍之中取敵首級,或者敵軍陣前將敵將斬于馬下,嚇退百萬大軍之類的,多數都是一種夸張。
實際上的兩軍交戰,可不是說書人說的那樣,兩個武將個人的持械無限制格斗,哪個打贏了哪方的軍隊就跟著獲勝。
戰爭是個復雜的體系化工程,雙方的兵力配比、作戰指揮、后勤補給、武器裝備、戰斗意志、作戰地形、戰場天氣等等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當然了,夸張的戰爭場面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小說家和說書人也自然就喜歡這么講,也沒什么毛病。
這次東海義軍的神話,八成也是民間的各種傳聞,加上一些說書藝人的添油加醋,把東海義軍和其統帥林浩文給說成了神。
而且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東海義軍自己的宣傳。畢竟那時候的各種起義軍都喜歡給自己套一個神圣的外衣,把自己說成上天派下來替天行道的。
但不管怎么說,三萬清軍在登州作戰時湊巧遇到隕石,最后被徹底消滅,是不爭的事實。
三萬軍隊,居然稀里糊涂地被隕石給砸沒了,讓多爾袞火冒三丈。
他一直堅信麾下清軍的戰斗力。當年滿清八旗軍的主力在面對前明官軍時,都如砍瓜切菜,面對一幫流寇,還不是摧枯拉朽?
丁文盛和柯永盛所部的山東清軍,雖然不是清廷最主力的部隊,但戰斗力也絕對不弱。結果萬萬沒想到,三萬大軍,居然被隕石給送走了。
更讓多爾袞怒火中燒的是,根據后續的戰報,與丁文盛三萬軍隊作戰的東海義軍,只有區區兩三千人!
兩三千人,借助天降隕石,三下五除二就把三萬清軍打敗,擊殺了主帥,俘虜了副將,讓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真是天不助我啊!多爾袞在紫禁城的大殿里大罵。
要不是碰上這種一千年都未必能遇到的隕石落地,三萬清軍怎么會敗給一群流寇!
1645年九月初一,多爾袞召見了范文程、多鐸、濟爾哈朗等滿清重臣,商議如何處理登州的賊寇。
多鐸和濟爾哈朗都表示,愿意率領清軍主力南下山東,消滅這伙東海賊寇。
不過范文程相對比較穩重,勸諫多爾袞說,賊寇在消滅丁文盛部后,并沒有占領濟南府,而是龜縮回登州和萊州,這說明賊寇要么是實力不濟,要么就是像南明弘光帝一樣胸無大志,只想割據一方。
現在李自成雖死,但西南部還有很多大順軍的余部,張獻忠大西軍的勢力也仍然很大,東南也仍有前明朝的殘余勢力,比如朱聿鍵已經在福州稱帝,建立了隆武朝廷,浙江還有魯王朱以海政權。
范文程覺得,這些才是目前清廷的最大威脅。至于這區區的東海義軍,暫時還是不要理會的好,否則就是舍本逐末。
這時候的多爾袞已經冷靜下來,一番思考后,覺得范文程說得有道理。現在是清廷一統天下的關鍵時刻,決不能頭腦發熱。
之前貿然下令剃發易服已經出了大亂子,可覆水難收,短時間難以挽回了,現在不能再冒失出錯。
最后,多爾袞聽了范文程的意見,決定暫時不對登州賊寇用兵。
不過雖不用兵,但必要的偵察和情報分析還是要做的。
東海義軍來歷不清,他們自稱是東海島嶼上的漢人遺民。可拜大明的海禁所賜,不論是渤海、黃海還是東海,海島雖多,但要么是無人荒島,要么就是海盜流寇的窩點。
如果東海義軍真的是海島上的遺民,那他們只能是盤踞在海島上的水匪海盜。
一群水匪海盜,能搞出這么大的陣仗,占據登州,還擊敗了三萬清軍?
最終,多爾頓和范文程等人斷定,所謂“東海義軍”的背后恐怕有其他更大的勢力。
接下來多爾袞調集部隊,駐防山東河北等地,扼守進京要道,同時下令遼東沿海各軍鎮,密切注意防范海上來敵,畢竟這所謂的東海義軍自稱是從東邊海上來的。
還好,清軍在平定江南弘光朝廷后,將很多主力都調回了京畿地區,清廷還有大量兵力可以調動。
除了軍事防御,多爾袞繼續派出探子,分別前往新羅國和倭國,看看所謂的東海義軍是不是跟這兩個國家有瓜葛。
此外,多爾袞還派出一隊人馬,走海路前往福建,調查東海義軍是否與南明隆武朝廷有關。
當然朱聿鍵這個小皇帝不是多爾袞的第一目標,多爾袞的重點目標是東南第一海盜鄭芝龍。
鄭芝龍的經歷相當傳奇,小吏家庭出身,跟著舅父跑船,認了大海盜做義父,娶了倭國老婆,還當了大明的官。
在明末,鄭芝龍是東南沿海乃至整個東亞無可爭議的海上扛把子,掌握著當時東亞最強海上力量,擁有一個超級海盜集團,同時也把控著東南沿海幾乎所有的海上貿易。
史書中說,那時候“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也就是說只要想跑船做生意,就不得不去拜鄭芝龍的碼頭,并且給鄭芝龍集團交“保護費”。
另外鄭芝龍還有個兒子叫鄭成功,他后來做了多大的事,大家都知道。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清軍南下福建后,鄭芝龍很快就選擇了投降。但是現在,鄭芝龍名義上仍然是南明隆武朝廷的要員,東南的海上霸主。
登州所謂的“東海義軍”來自海上,那么他們會不會和鄭芝龍有關系呢?
很快,一個月過去了,清廷派出的各路探子大部分都回來了。
最先回來的是派到東邊新羅半島的探子,沒有發現新羅與所謂“東海義軍”有任何瓜葛。
去福建的人也送回了消息,暫時沒有發現鄭芝龍支持“東海義軍”的證據。
不論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鍵,還是舟山的魯王監國政權,以及南明的其他勢力,對“東海義軍”都一無所知,他們也只知道膠東突然出現了一支反清武裝,大敗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