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超越“無悔”謬論,正確認識遺憾

宣揚無悔的人們所提出的,并不是美好生活的藍圖,而是一派胡言。

1960年10月24日,帶著心中的惴惴不安和公文包里的曲譜,一位名叫查爾斯·杜蒙(Charles Dumont)的作曲家來到了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位于巴黎的豪華公寓。當時,琵雅芙算是法國最著名的藝人,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歌手之一。然而,她的身體非常虛弱。雖然只有44歲,但毒癮、意外事故和生活的疾苦,讓她的身體不堪重負。她的體重不足45千克,3個月前還因肝臟衰竭一度陷入昏迷。

然而,盡管琵雅芙的身體單薄瘦弱,但她一如既往地喜怒無常、暴躁易怒。在她的眼里,杜蒙和他的搭檔,也就是同他一起來訪的作詞人米歇爾·弗凱爾(Michel Vaucaire),只能算二流音樂人。當天早些時候,她的秘書曾留言給二人想要取消會面,但他們還是如期到來。琵雅芙一開始拒絕見面,杜蒙和弗凱爾只得在她的客廳里局促不安地干等。但在就寢之前,她動了憐憫之心,裹著一件藍色睡袍就出現了。

琵雅芙告訴他們,她只愿意聽一首歌。就一首。

杜蒙在琵雅芙的鋼琴前坐下,汗流浹背、惶恐不安地彈奏起他寫的旋律,輕聲呢喃著弗凱爾創作的歌詞。

Nonrien de rien.

Non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不后悔。

不,我一點也不后悔。)

琵雅芙讓杜蒙再彈一遍,大聲問這首歌到底是不是他創作的。她招呼幾個碰巧來訪的朋友聽,還把家里的幫傭叫來一起聽。

幾個小時轉瞬即逝。根據在場的一個人的回憶,杜蒙一遍遍地演奏這個作品,足有20多遍。琵雅芙給巴黎頂尖音樂會場館奧林匹亞音樂廳的總監打了電話,為了聽聽這個作品,這位總監在黎明前趕了過來。

Nonrien de rien.

Nonje ne regrette rien.

C'est payébalayéoublié.

Je me fous du passé.

(不,我不后悔。

不,我一點也不后悔。

付出的,帶走的,遺忘的。

逝去吧,我一點也不在乎。)

幾周后,琵雅芙在法國電視節目上演唱了這首全長2分19秒的歌曲。1960年12月,在一場幫助奧林匹亞音樂廳擺脫財務危機的演唱會上,她將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作為壓軸曲目演唱,并22次返臺謝幕。

截至1961年年底,名為《我不后悔》(Je ne regrette rien)的唱片銷量超過100萬張,這讓琵雅芙從知名歌手躍升為時代偶像。

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離開了人世。

2016年2月,一個寒冷的周日清晨,安柏·蔡斯(Amber Chase)在她位于加拿大西部城市卡爾加里(Calgary)的公寓醒來。前一天晚上,她當時的男友恰好出城,她和幾個閨蜜一起出去消遣,其中幾人在她家過了夜。她們邊喝含羞草雞尾酒邊聊天,漸漸感到無聊,突然蔡斯心血來潮地說:“我們去文身吧!”就這樣,她們鉆進車里,驅車來到加利福尼亞州一號高速公路的“小丑文身刺青店”。在那里,蔡斯讓文身師在她的身上文了兩個單詞。

蔡斯的文身,與身在3 800千米開外的米雷拉·巴蒂斯塔(Mirella Battista)5年前決定做的文身幾乎一模一樣。巴蒂斯塔在巴西長大,20歲出頭時到美國費城上大學。來到這座城市,她如魚得水。上學期間,她在當地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她廣交好友,甚至與當地的一名男子交往了很久。似乎奔著婚姻前進的兩個人,卻在交往的第5年突然分手。就這樣,在來到美國9年后,為了尋找那所謂的“重啟鍵”,她搬回了巴西,而就在搬回老家的幾周前,她在右耳正后方文了兩個單詞。

巴蒂斯塔有所不知,一年前,她的哥哥杰曼諾·特萊斯(Germanno Teles)也文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文身。特萊斯從小迷戀摩托車,可他那安全意識很強的醫生父母既不理解也不支持這種愛好。盡管如此,他還是盡己所能地學會了一切有關摩托車的知識。后來,他一分一角地攢錢,終于買下了一輛鈴木牌摩托車,把它視為心頭之好。

一天下午,特萊斯在家鄉巴西福塔萊薩市(Fortaleza)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騎行時被從側面駛來的另一輛車撞倒,左腿受傷,這次事故縮短了他未來的騎行生涯。不久之后,他在傷腿的膝蓋下方文了一個摩托車圖案,并在圖案旁邊,沿著那道傷疤以弧形刺下了兩個單詞。

特萊斯那天刺下的文身,與布魯諾·桑托斯(Bruno Santos)于2013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刺下的文身幾乎一模一樣。桑托斯是一名人力資源主管,與蔡斯、巴蒂斯塔和特萊斯素不相識。一天下午,被工作折磨得抓狂的他走出辦公室,徑直去了一家文身店。從店里出來的時候,他的右前臂已經刺上了兩個單詞。分別生活在三個大洲的四個人,每個人都在身上文下了相同的兩個單詞:No Regrets(無悔)。

“后悔”錯了嗎

有些信念在悄無聲息地發揮著作用,如同生命的背景音樂;另外一些則成為某種生活方式的頌歌。“后悔浪費了我們的時間,破壞了我們的幸福,讓我們的人生充滿遺憾,因此是愚蠢的。”很少有比這更為“響亮”的信念了。這一信念,在文明的各個角落發出振聾發聵的巨響,提醒我們忘記過去,抓住未來,規避苦難,盡享甜蜜。美好的生活只有一個焦點(向前),且效價(1)不變(正面),而遺憾會將這二者一并打亂。回顧過去時會產生遺憾,遺憾會帶來消極情緒,堪稱循環在幸福血液中的毒素。

這么說來,難怪琵雅芙的《我不后悔》至今仍是傳遍世界各地的經典曲目,也是其他音樂人的試金石。曾以“無悔”為題錄制過歌曲的藝術家,包括爵士名伶埃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英國流行歌手羅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卡津樂隊的史蒂夫·賴利(Steve Riley)和瑪姆花花公子(Mamal Playboys)、美國藍調歌手湯姆·拉什(Tom Rush)、入選鄉村音樂名人堂的愛美蘿·哈里斯(Emmylou Harris)和饒舌歌手埃米納姆(Eminem)。眾多豪華汽車品牌和保險公司,以及生產巧克力棒的公司,都在電視廣告中借用這首《我不后悔》倡導“無悔”理念。

試問,還有什么舉動能比像布魯諾·桑托斯那樣,把自己堅信的理念用黑色文字“供奉”在右臂肘部和手腕之間展示給所有人看,更好地體現一個人對某種信念的忠誠呢?

如果成千上萬人皮膚上的斑斑印跡都無法讓你信服,那就聽聽性別、宗教和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卻在追求這一信念的道路上殊途同歸的兩位美國文化重量級人物的聲音吧。積極思考的先驅、牧師諾曼·文森特·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曾經向人們提出“不要為悔恨留出空間”的忠告。“不要為悔恨……浪費時間”,這是露絲·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箴言。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晚年被美國崇尚自由主義的人士奉為女神。

如果你覺得明星們的話更有說服力,也可以看看下面的言論。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鮑勃·迪倫(Bob Dylan)、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等人都曾說過“我不后悔”。我敢打賭,在你家附近的書店里,大約有一半的勵志圖書都在講這個主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中,題為“No Regrets”(無悔)的圖書就超過了50本。

“無悔”一詞被放在歌詞中、裝點在皮膚上,也被智者所信奉,這種“反對后悔”的哲學仿佛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人們甚至認為這種哲學是正確的,無須再做討論。明明能夠規避痛苦,又何必自討苦吃呢?明明能夠沐浴在積極思維的艷陽之下,又何苦召喚烏云呢?明明能夠夢想明天帶來的無限可能,又為何要為昨日的所作所為而懊悔呢?

這種世界觀在直覺上說得通,似乎是正確的,感覺也挺有道理。然而,其中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它其實大錯特錯。宣揚無悔的人們所提出的,并不是美好生活的藍圖,而是一派胡言。請讀者原諒我的措辭,這個詞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

正確地認識遺憾

后悔和遺憾并不危險,也很正常,不至于令我們偏離通往幸福的道路。它們正常、合理且普遍存在,是人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后悔和遺憾是有價值的,如果能將它們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積極力量——憾動力,不但不會使我們意志消沉,還能讓我們精神振奮。憾動力能幫助我們看清形勢,為我們提供指引。

這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白日夢,也不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冷酷無情的世界里感受溫暖和關愛而調制的一種無病呻吟的渴望。這是科學家在半個多世紀前開始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這是一本關于遺憾的書。如果在過去,你沒有做出過糟糕的選擇、錯誤的決定或愚蠢的行為,那么現在會更美好,未來也會更光明。想到這一點,你是否有一種反胃的感覺。在本書中,我希望大家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遺憾,學會將這一亦正亦邪的力量利用在積極之處。

對于那些聲稱自己無怨無悔的人,我們不應懷疑他們的真誠。相反,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正在扮演某個角色的演員,他們總是在偽裝自己,演得如此投入,以至于自己都開始信以為真。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欺騙很常見。有時,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甚至有利于健康。但更多時候,這種表演會妨礙人們去做一些真正能夠帶來滿足感的不易之事。

琵雅芙就是一名技藝精湛的演員。她宣稱自己從不后悔,更準確地說,是昭告世界自己此生無憾。但只需簡單回顧她在人世間的47年歲月就會發現,她的一生充斥著悲劇和麻煩。17歲時,她生下一個孩子卻撒手交給別人照顧,而孩子不到3歲就夭折了。她難道對孩子的逝去不懷有一絲悔恨嗎?成年后,她一度沉迷于酒精,后來又染上了毒品。這些步入歧途且扼殺才能的經歷,難道不曾讓她感到遺憾嗎?說得委婉一些,她的私生活頗有爭議:有一段失敗的婚姻,一位死去的情人,還有不得不為她負擔累累債務的第二任丈夫。對于在戀愛生活中所做的選擇,她真的不曾有過悔恨嗎?很難想象,臨終前的琵雅芙會在病床上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慶幸,尤其是那些導致她提前幾十年離世的選擇。

我們也可以拿世界各地的文身族舉例。只要和他們簡單聊聊,你就會發現,他們表演出來的“無悔”,與他們的內在體驗是不一致的。例如,米雷拉·巴蒂斯塔為一段認真的感情投入了多年時間,當感情破裂時,她痛苦萬分。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她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就是后悔。但是,她也坦然面對了那些不理想的選擇,并從中吸取了教訓。她告訴我:“正是每一個決定讓我走到了現在,成就了現在的我。”這就是后悔的好處。巴蒂斯塔并沒有抹去這段記憶(畢竟,無悔的“悔”字已經永遠地刺在了她的身上),也沒有看輕后悔的重要性。相反,她選擇了將悔恨為己所用。

與安柏·蔡斯視頻通話時,她已經35歲。那天晚上,她告訴我:“人的一生中會做出很多錯誤的選擇。”其中一個是她的第一次婚姻。25歲時,她嫁給了一個婚后才發現“有很多問題”的男人。他們一起生活時經常發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偶爾還會鬧得雞犬不寧。有一天,她的丈夫毫無預兆地消失了。“他就這么坐上飛機離開了……整整兩周時間,我連他人在哪里都不知道。”等他終于打來電話時,他卻告訴蔡斯:“我已經不愛你了。我不會回來了。”這段婚姻就這樣畫上了句號。如果能重來,蔡斯還會嫁給這個男人嗎?絕對不會。然而,這個不幸的選擇推動了她的人生旅程,使如今的她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其實,蔡斯的文身本身就是“反對后悔”哲學不堪一擊的一種印證。她的文身寫的并不是“No Regrets”,而是故意將第二個單詞拼錯,寫成了“No Ragrets”。這個選擇是對2013年上映的電影《冒牌家庭》(We're the Millers)的致敬,除了下面這個橋段,那部電影乏善可陳。杰森·蘇戴奇斯(Jason Sudeikis)在其中飾演大衛·克拉克,一個為償還債務而被迫組建冒牌家庭(一位妻子加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的小人物。在一場戲中,大衛遇到了斯科蒂,一個騎摩托車帶大衛的“女兒”出去約會的古怪年輕人。

斯科蒂穿著一件臟兮兮的白色背心,露出了身上的幾處文身,其中一處沿著鎖骨的文身,用粗體字寫著“No Ragrets”。大衛讓他坐下簡單聊幾句,在看到斯科蒂的文身后,他們展開了下面這段對話:

大衛(指著“No Ragrets”的文身):“這是什么?”

斯科蒂:“哦,這個嗎?這是我奉行的信念,‘No Regrets(無悔)’。”

大衛(面露懷疑的表情):“真厲害。你沒有后悔的事嗎?”

斯科蒂:“沒有……”

大衛:“所以說……你的人生連一個字也沒有寫錯過?”

斯科蒂:“沒有,一個也沒有。”

如果斯科蒂有朝一日對脖子上的兩個單詞心生悔意,那也不足為奇。大約20%的文身者最終都會后悔自己的決定,其中也包括往身上文“無悔”的人。正因如此,僅在美國,文身祛除行業一年的收入就達到了1億美元。然而,蔡斯并不為自己的文身感到后悔,這或許是因為文身藏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在2016年那個寒冷的周日,她把這兩個單詞文在了屁股上。

消極情緒也有積極力量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的經濟學研究生提出了一個簡單易懂、現在看來不言自明的理論,但這條理論又極具革命性,為他贏得了一項諾貝爾獎。后來,馬科維茨的偉大理論以“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名字為人熟知。為了繼續講我們的故事,請允許我簡要說明,暫且說它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句箴言的底層數學原理。

在馬科維茨之前,許多投資者認為,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就是投資一兩只潛力巨大的股票。畢竟,能帶來巨大回報的,往往只是少數幾只股票。只要選中這些潛力股,就能賺大錢。如果遵循這種策略,你最終會選中很多沒用的爛股。但投資就是如此,本來就存在風險。馬科維茨卻讓我們看到,投資者不必遵循這種策略,他們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同時仍能獲得豐厚收益。也就是說,投資“一籃子”的股票,而不是只投資一只。拓寬范圍,對不同行業進行押注,雖然并非每只股票都能讓人大賺一筆,但假以時日,投資者便能以更低的風險賺取更多的收益。如果你恰好有存款投資了指數基金(2)或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盡管馬科維茨的見解很有說服力,但我們卻常常忘了將其中的邏輯應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類一系列的情感猶如一份投資組合,其中一些是積極的,如愛、自豪和敬畏;其他的則是消極的,如悲傷、沮喪或羞恥。一般來說,我們傾向于高估前者,看輕后者。我們聽信別人的建議和自己的直覺,在投資組合中塞滿積極情緒,剔除消極情緒。但是,就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出現前盛行一時的投資方式一樣,這種處理情感的方式漏洞百出。

積極情緒當然不可或缺。沒有它們,我們會失去自我。因此,看到好的一面,想一些令人高興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現光明非常重要。樂觀的心態有利于身體健康。快樂、感激和希望等情緒,會極大地提升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情感投資組合中需要大量的積極情緒,其占比也應該超過消極情緒。然而,在情感投資組合中塞入過多的積極情緒也有風險,由此導致的不平衡會阻礙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限制我們發揮潛能。

這是因為,消極情緒同樣不可或缺。人類發展能夠延續至今,其中就有消極情緒的作用:恐懼驅使我們逃出燃燒的建筑物,讓我們為了不驚動蛇而躡手躡腳地行走;厭惡讓我們遠離毒害,拒絕做出不良行為;憤怒提醒我們要警惕來自他人的威脅和挑釁,強化我們的是非觀念。

當然,過多的消極情緒會讓人心力交瘁,但是缺少消極情緒也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比如一次次被伴侶利用,或是被蛇咬傷腿。如果缺乏偶然但有規律地感知消極情緒的能力,你、我,以及我們那些直立行走、智力高超的兄弟姐妹們,現在也就不存在了。

將悲傷、輕蔑與內疚混雜在一起,一種最為普遍也最為強大的感情便應運而生。這就是遺憾。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重申遺憾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情感,并讓大家了解到我們該如何利用遺憾帶來的諸多益處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在工作和學習中拿出更優秀的表現,為人生賦予更豐富的意義。

我會從“重新定義遺憾”開始。在第一部分,我將向大家展示為什么遺憾非常重要。這部分中的很多內容,都涉及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大量學術研究成果。

20世紀50年代,用核彈摧毀地球是當時最令人扼腕的計劃,從那時起,籠罩在“冷戰”陰影下的經濟學家和博弈論大師就開始對遺憾展開研究。很快,以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3)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4)為代表的一些另辟蹊徑的心理學家意識到,遺憾不僅為了解高風險談判提供了一個機會,也為探索人類思想打開了一扇窗戶。20世紀90年代,對于這一領域的探索進一步拓寬了,大批社會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對遺憾的內部機制展開探索。

從近70年的研究中,可以精練出兩個淺顯易懂但至關重要的結論:

遺憾賦予我們人性。

遺憾讓我們變得更好。

為遺憾正名之后,我會將遺憾的秘辛公之于眾。本書第二部分的內容以我自己開展的兩個大規模研究項目為基礎。2020年,我們與一支由問卷調研專家組成的小型團隊合作,針對美國人對遺憾的看法開展了一項分析工作,我們將其命名為“美國人遺憾調查計劃”(American Regret Project),這是有史以來此類定量分析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我們從由4 489人組成的美國人口代表樣本中搜集了人們對遺憾的看法,并對令他們遺憾的事情進行了分類。同時,我們也推出了一個名叫“世界遺憾問卷調查”的網站(5),從105個國家的民眾那里收集到近2萬件憾事。我研讀了這些文字回復,并在這些提交回復的人中選擇了100人進行后續采訪。在后面的講述中,讀者們會通過“世界遺憾問卷調查”中調研對象的若干件憾事,一窺人類體驗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探討了人們遺憾的真正原因。大多數關于這一主題的學術研究都將遺憾按生活的各個領域分類,比如工作、家庭、健康、人際關系和財務,等等。但在表層之下,我發現了一種超越這幾大領域的遺憾的底層結構。幾乎所有的遺憾都可以被歸納到4個核心類別中:基礎型遺憾、勇氣型遺憾、道德型遺憾和關系型遺憾。這個曾被藏匿在視野之外的深層結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窺視人類境況(6)的全新見解,同時也為我們追求美好生活鋪設了一條路徑。

本書第三部分描述了如何將消極的遺憾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積極力量——憾動力。讀者們將學會消解遺憾和以新的方式界定遺憾,從而調整當下。讀者們還將學會用一種簡單的三步法來轉化遺憾,從而更好地迎接未來。另外,我還會探討如何預測何時、何事會有遺憾,這是行為醫學(7)的一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雖然能幫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但也需要謹慎對待。

讀完本書,我相信大家將對遺憾這一人類誤解最深的情感有全新的認識,同時獲取在錯綜復雜的世界中卓越發展的訣竅,并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真正重視的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阿巴嘎旗| 康定县| 韩城市| 清徐县| 黔江区| 剑阁县| 昆明市| 宜川县| 平潭县| 金乡县| 陇川县| 汝州市| 图木舒克市| 侯马市| 宁武县| 兴海县| 横峰县| 方山县| 哈巴河县| 泰兴市| 岫岩| 封开县| 刚察县| 方正县| 祁东县| 宣化县| 三穗县| 甘洛县| 宜川县| 双峰县| 石景山区| 荔浦县| 洛隆县| 神池县| 泸水县| 乐业县| 高尔夫| 西华县| 泰顺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