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會計·出納·做賬·納稅財務分析崗位實戰(第2版)作者名: 平準編著本章字數: 1002字更新時間: 2024-02-28 18:00:53
2.1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做的合理設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2.1.1 空間范圍——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這其實是在明確會計主體假設。
值得注意的是,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都應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如股份公司,其既是法律主體,又是會計主體;如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通常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在會計核算上應作為獨立的會計主體。
2.1.2 時間范圍——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的基本含義是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不會因清算、解散、倒閉而不復存在。換句話來說,持續經營是指任何會計主體除非有確切的證據證實其不會再存續下去,否則,便認為它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六條明確規定:“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
2.1.3 任務分期——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會計主體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劃分為若干等間距的時期,即“會計期間”,會計主體按照會計期間組織會計核算,提供財務會計報告。
在設定持續經營前提后,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都是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進行的,但并不意味著企業只有在停止經營后才能確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企業的經營者和各利益相關者需要及時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企業有必要對其生產經營活動分期進行核算。
《會計法》規定:“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2.1.4 必要手段——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主要采用貨幣計量單位來記錄和報告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在商品經濟社會,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會計主體的價值運動。因此,會計核算只能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都對貨幣計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會計法》第十二條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