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張泉海的說法,這個技術員要包來往路費,吃飯住宿,還要按天算工資。
那保守估計,過來看一趟生產線,至少需要500塊錢打底。
這500塊錢還不包括別的什么費用,單純就是過來看一下機器,簡單的調試一下而已。
如果機器有問題,那費用還要另外算。
陳光耀咬了咬牙,說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
但是真要說討價還價,那確實也沒辦法。
別說現在是1988年,就算再過二三十年,這種懂技術的工程師來看一趟產線的費用都相當昂貴。
像是什么做機加工的機床出了問題,或者是自動化的工廠產線出了問題,一般技術工程師跑過來看一趟,都是包吃住,包交通,也要按天算錢。
閑著沒事,還要買包煙,遞瓶水。
這個行業,的確就是這樣。
陳光耀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答應道。
“行,泉海,你直接去把你那個同學叫過來。告訴他,他的這些條件雖然有點難辦,但是我們廠會盡量滿足。”
“好。”張泉海顯然也明白陳光耀的紡紗廠,經營狀況也不是那么理想。
眼下紡紗廠和蠶種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其實也想勸陳光耀不要把步子邁得那么大。
但是他一來性格內向,不太會說話。
再者和陳光耀也才剛認識幾天,不太好直接質疑他的決策。
實際上,陳光耀自己也是有苦自知。
紡紗廠的虧空太大,哪怕有劉洪盛這個福將,陰差陽錯的帶來一個大老板,直接給廠里帶來了兩三萬塊錢的活動資金。
但是這幾天補發工資,再進一點原材料,直接就花了一多半。
眼下只有萬把塊錢,想要強行推動產線升級的計劃,風險相當大。
一旦這邊產線沒建立起來,那邊的絲綢制品又沒有找到銷路,那好不容易恢復生產的紡紗廠又會陷入危機。
陳光耀很清楚自己作為廠長,現在面臨很大的壓力,但是這步棋,他必須下,而且要盡快下。
八九十年代,之所以被稱為做生意的黃金年代,就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整個市場的供需是不平衡的。
計劃經濟壓制了幾十年的物質需求,在短時間內爆發。
哪怕是江南皮革廠的那種夾紙殼的爛皮鞋都能暢銷幾個億。
對于工廠而言,生產的產品越多就越賺錢。
所以陳光耀必須盡快改造生產線,才能吃到時代的紅利。
一直固守紡紗廠的精品絲綢項目,再過幾年,這個紡紗廠還是會垮。
……
張泉海回去之后,很快就聯系了他那個同學。
他那個同學倒也沒有食言,紡紗廠這邊提前把路費打過去之后,他很快就過來了。
“陳廠長,這就是我的同學黎海滔。”
“你好。”
陳光耀一邊問好,一邊打量了一眼眼前這個設備技術員。
八九十年代的漢子都經常從事戶外勞動,所以大部分都比較黑。
這個黎海滔也是一樣,高高瘦瘦的,穿著一件海魂衫,一條土灰色長褲。
陳光耀也不廢話,直接領著他和張泉海走進了已經封閉許久的廠房。
“這邊就是我想讓你來調試的機器,你先看一下有沒有問題,如果設備有問題,那我們可能還要修一下。”
“陳廠長,維修的話,那可得另外算錢。”
“可以,你先看看機器的情況吧。”
陳光耀表現得不卑不亢,惹得黎海滔不由得多看他兩眼。
事實上,黎海滔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覺得有些詫異。
這個所謂的廠長,看起來比他和張泉海還要年輕,偏偏說話做事的氣度又那么沉穩從容,好像是久居高位的大老板一樣。
不過黎海滔本身也是搞技術的,反正給錢辦事,他也不管別的。
他徑直走到紡紗機前面,簡單的查看了一下機器的外部構造,隨后又轉動了一下機器的轉輪,聽了聽里面有沒有異響。
這么簡單的查看一下之后,他似乎是發現了什么問題,招手道。
“拿個扳手過來。”
“這兒。”張泉海說是蠶種站的站長,但是這打下手當小工還特積極。
反倒是陳光耀不聲不響的站在旁邊,沒有上前搭把手的意思。
黎海滔拿著扳手把紡紗機外殼上的螺絲擰開,又換了螺絲刀把里面的殼板打開。
一看他這架勢,陳光耀忍不住問道。
“是不是機器壞了?”
黎海滔一邊查看機器內部的構造,一邊說道。
“還不清楚,我先看看。”
“那我幫你找幾個廠里的工人過來,幫你搭把手。”
說著,陳光耀轉頭走出廠房找到了趙宗清。
那小老頭兒還在倉庫指揮女工收拾蠶繭,一看到陳光耀過來就招呼道。
“廠長,不是說你找了個技術員過來嗎?怎么?人還沒到?”
“人剛到,現在在廠房檢查機器,你去找幾個年輕漂亮的女工過去搭把手。”
“啊?這不是檢修機器嗎?要年輕漂亮的女工干什么?”
陳光耀催促道,“讓你去,你就去,別啰嗦。”
趙宗清雖然不知道是什么狀況,卻還是按照他的要求找了幾個二三十歲的年輕女工。
很快這幾個女工就去了廠房。
那黎海滔本身也是個二三十歲的老爺們兒,又是干的機械維護,設備維修的工作。
這幾個紡紗女工在他身邊看著,雖然也沒說什么,卻讓這個壯小伙兒難免有些異樣。
本來說是按天算錢,但是他這下干活非但沒有偷懶,反而格外的賣力。
沒一會兒,他就在機器里面重新抹了潤滑油,再裝上外殼,進行了開機測試。
機器轟轟轟的發動起來。
陳光耀早就讓人準備了點棉花。
黎海滔把棉花放在機器的入口,先試了一遍,隨后又調整了各個支架的位置,一直到棉花可以順利的紡成紗線為止。
隨后他又依次調整其他幾臺機器的情況。
這一套流程下來,雖然陳光耀使出了美人計,但是黎海滔還是調試了五六天才勉強調試好設備。
這也幸虧趙宗清當廠長的時候,本身這老頭做事也比較細致。
哪怕平時沒用這些機器,也把這些機器保存得比較好,沒有出現太大的損傷。
否則在這年頭要是這種大型機械出了故障。
想要維修起來,那可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