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性第一人稱)
余覽籍,靜觀古今情事,多存怨,亦多存愿。又自思余之身經,人難常幸,月難常圓,蓋天道如此。遂起意書文一篇,以述心志。
余遇一佳人,年方十七,名喚青女。其態嬌羞,肌勝新雪初凝。幾綹青絲掩晶眸,垂睫細語似春柔。時值甲辰孟夏。
是日,余與之相談,甚入港。至應試之時,余案頭無筆而伊相近,遂以借用。執桿疾書,余心喜非常,但念己之位卑,不曾顯悅,遂外人視之,與平日無異。
一日晚,余托好友同伊定期,下學面見還筆。余立于空場,伊攜同女徒如期而至。余心似鼓擂,耳畔砰然。“還筆于汝。”語罷,余匆去。本欲表意,奈何鼠膽,令心盈憾,甚自嗔怪。
翌日晚,余與伊同行。臨別贈與書信一封,語伊獨覽,伊點首答意。次日正午,余與伊偶然相見,伊笑問余曰:“現時你我二人何情?”余笑回曰:“汝心之所想亦吾之所期。”又問余曰:“可否道明?”余曰:“愿結愛緣。”伊頰染梅色。念周身匆行之者眾多,遂與之相別。
某日,伊寄信一封,言窗欞外綠柳舒葉,晨陽灑照,其影斑駁,煞是美景。然余與伊相隔,未能同賞。余回信一封,方寸紙面,烏字如云。
至假,余乘車馬赴伊地與之同游。途中,余采花一朵,念游時以贈。伊受之,伴吾游霍山山麓,流河飛亭,景甚怡。所念之人為伴,賞山樂水,余以為至善之境已至矣。歸家后,伊寄信來,曰:“汝贈之花,吾甚愛,家母置于廳堂以賞。”余悅意非常。
然好景短暫,塾師知此事,與余相談。“汝之年歲尚小,賢儒經書亦未通,速絕之!”塾師正色道。余不愿,師相脅,欲訴家父。“念汝初犯,務自省,毋要教吾再知汝與伊相言!”余默受之。師差人喚伊于吾前,伊見此況,自知此事師已分曉,遂同余一齊站立,與師相語。
一日,吾與伊正談天,不料被人所窺,訴至塾師。師令余與伊書罪己文,將此事訴吾二人至親。伊母決意,不愿伊同吾來往交際。余親亦然。
后余與伊暗下常有分合,伊終愿別,余雖憾,仍從之。
與伊偶然碰面,心中五味俱陳,動人哀愁。今夜星漢寥寥,寒月無聲,撫物追思,有感而書,且充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