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十:隋文帝楊堅
- 歷史開國盤點:第一竟然是他?
- 無冕之大王
- 2113字
- 2024-02-06 13:20:34
“不可能。”
“肯定不可能。”
未央宮中,劉邦的臉上滿是不可思議之色。
“未來的君王,真的這么強嗎?”
“而且他還只是第十?”
“怎么會這樣?”
他不敢置信。
實力強就不說了。
畢竟數千年下來,出現一些強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他竟然只是第十?
也就是說,在他之前,至少有九個人,比他還強。
劉邦一臉懵逼。
剛剛他看過那個人的資料,感覺和嬴政有幾分相似。
兩人都是出身名門,經歷過幾百年的混亂。
這份功勞,不是他能比的。
劉邦自問,以他現在的地位,是不可能平定六國的。
自己得到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項羽的愚蠢。
如果項羽對自己的手下寬容心再強一些,劉邦也不會有什么作為。
在兵法上,項羽抵得上十個劉邦。
項羽之所以敗了,完全是因為他自己。
……
“子房。”
“你說,他為什么只是第十?”
“難道未來的皇帝都這么強?”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個大臣的身上。
蕭何是最大的功臣。
但是張良才是劉邦心目中最有權勢的人。
張良就是所謂的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人。
“陛下,我也不知道。”
“也許這里面有什么秘密也說不定。”
張良一副儒雅的模樣,臉上卻是露出了一絲苦笑。
他也是被這幾句話嚇了一跳。
這豈不是又一個嬴政?
若非有異族橫行,自己還真以為是嬴政干的呢。
這是何等的相似。
他對嬴政本就不喜,更曾經對嬴政行刺。
可是,他卻不得不承認,真正天下無敵的,就是嬴政。
就連劉邦都比他差了一大截。
在他看來,像嬴政那樣的人,千百年都未必能出現一個。
但現在一看,起碼有十個。
他怎能不驚?
饒是以他的聰明才智,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找個借口搪塞過去。
“隱情?”
劉邦沉吟了一下,沒有說話。
“好吧,我倒要看看,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我就不信,未來的君王,都是如此。”
……
晉國。
司馬炎見狀,也是微微皺眉。
“未來的強者,竟然如此之多?”
“是真的嗎?”
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能在三百年的亂世中活下來的人,絕對不會比嬴政差。
他知道自己有幾分本事,但絕對比不上嬴政。
一千年才出一個,已經很了不起了。
沒想到,后世當中居然有這么多。
“唉,靜觀其變吧。”
想不通,只能靜觀其變了。
“咦?”
“異類橫行?”
司馬炎目光一凝。
“沒想到,未來的世界,竟然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到底是什么王朝,怎么會有這么沒用的人?”
在他的內心深處,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無法戰勝其他國家的皇朝。
即便是在三國時代,曹魏也能將草原上的各族打得落花流水。
大晉國,在草原上,是最讓人忌憚的。
“真是一個垃圾王朝。”
“真是眾多皇朝的恥辱。”
司馬炎晃了晃腦袋,不再多想。
“我想,這份榜單上,應該也有他們的名字。”
“等他說出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一頓。”
“不教訓你一頓,難以平息我的怒火。”
然后,他又抬頭望向天空。
……
“輔機。”
“你說是不是楊堅,隋文帝?”
李世民坐在御花園的椅子上,淡淡道。
別的王朝的人可能不明白。
但他很清楚。
其實,他應該稱呼楊廣為“表姨父”。
“是的。”
長孫無忌沒有多說,只是微微頷首。
“三百年大亂,指的是南北朝。”
“不是他的話,又能是誰呢?”
李世民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楊堅果然是個人物……”
“開皇時期的實力甚至超過了貞觀時期。”
“不過,這奪嫡之法,實在是有些不光彩。”
“欺負孤兒寡婦上位,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他排名‘第十’,還算合情合理。”
他并不認為榜單這么排名有什么問題。
別的王朝,都是靠著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來的。
而大隋,則是從北周那里得到了根基。
那時候的北周,已經把北齊給吞了。
剩下的,就是陳國了。
若非周武帝宇文邕死于征討突厥人的途中,病倒了。
楊堅如何能夠取代他的位置,開創自己的大隋朝?
李世民搖搖頭,把這個問題拋之腦后。
也不知道我大唐在這一榜單中排名多少?
……
“畜生,畜生。”
大殿內,楊堅氣得將手中的酒杯狠狠砸在了地面上。
“我才十名?”
“我建立了大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被稱為可汗。”
“我做了這么多,才排名第十?”
“楊素,你覺得,這個排名,有沒有水分?”
楊素看著怒氣沖沖的楊堅,心中也是一陣擔憂。
我能說什么?
不管是說什么,皇帝都不會滿意的。
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
“陛下。”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排名。”
“對了,我們再去看一下接下來的榜單。”
“如此一來,緣由就很明顯了。”
楊堅聞言,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
“好,我們繼續。”
“若有不妥,即刻昭告天下,立此榜者,以謀反罪論處。”
造反?
楊素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笑容。
這樣的人,給不給其定罪又有什么區別?
他現在只希望,給出的借口能夠站得住腳。
不然,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皇帝一生氣,自己絕對會被牽連進去。
……
天空中,一行藍色的文字不斷浮現。
一道洪亮的聲音回蕩在天地間。
“他是弘農楊氏的人,他的父親是宇文泰的得力干將,后來被封為隨國的國公。”
“再之后,宇文氏滅掉了北魏,楊家也跟著上位了。”
“他年少聰慧,年紀輕輕便有了郡守的爵位。”
“他和宇文邕關系不錯,十八歲的時候,被冊封為大興郡王。”
“十九歲那年,宇文邕登基,史稱周武帝。”
“周武帝登基,授隨州太守,三品大員。”
“那一年,他才二十歲,前途無量。”
“但好景不長,宇文護作為攝政王,對他格外警惕,幾次三番地想要置他于死地。”
“周武帝為了保住他,不得不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職,讓他在母親身邊守孝。”
“這也是他能活下來,不被殺死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