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6章 識典韋義膽忠肝 履諾言義結金蘭

上回說道陳珪熱情邀請蔡邕一行前往家中做客,盛情難卻,便答應前往。在出城前,突然聽聞身后人聲鼎沸,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大漢右手持短戟,左手提人頭,從鬧市而過,周圍無人敢近。

只見那大漢從竇輔一行人身旁穿過,大步向城外走去。一群人手持兵器,緊隨其后,亦跟出城去了。

陳珪開口贊道:“好一位壯漢啊!此人若從軍,必定是位絕世猛將!”

蔡邕想起了見過的呂布,相比之下,覺得這壯漢不如呂布,便道:“漢瑜此言差矣!”

陳珪正要反問,竇輔開口道:“恐怕還有事發生。不若亦跟在其后,看看結果如何。”

蔡邕與陳珪皆無異議,一行人隨即尾隨出城。但聽聞遠處叮當之聲,不絕于耳。走進一看,原來那群人在城外還有埋伏,那壯漢腿上中箭,行動大不如前。

這時,其中為首之人喊道:“速將老爺人頭放下,典韋,今日汝插翅難飛!”

竇輔一愣,果然是他!只是他不是陳留人嗎?陳留不是兗(yan)州嗎?此地卻是豫州梁國啊!突然望見不遠處的山嶺,開口問道:“前方是何山?”

陳珪望了一眼,道:“前方乃是芒碭山,其實分為芒山與碭山,當年高祖便是在此山中隱伏,后斬白蛇起義,開創了四百年漢家江山。而遠處東北方隱約可見的便是九里山,當年韓信便是在此處與項羽大戰,布下十面埋伏,將項羽逼至烏江,兵敗自刎。此處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啊。而從兩山過,經蕭縣不遠,便入徐州地界了。”

竇輔聽著陳珪滔滔不絕的講述,突然想到:陳留典韋早年為友報仇,避入山中。莫非就是芒碭山?

竇輔還在沉思,突然一聲慘叫將其驚醒。但見戰團之中,典韋又刺死一人,而自己亦身受數處刀傷。且四周有弓箭偷襲,典韋還要防備。

竇輔心中主意已定,取出車中弓箭,只聽得數聲慘叫,四周埋伏之弓箭手,已被竇輔解決。隨即取出青龍戟,跨上絕塵,匹馬沖入戰團。

只見青龍戟掃過之處,人頭滾落。剩下之人,嚇的膽戰心驚,轉身逃走。竇輔望著遠去的眾人,并未追趕。心道:雖說是烏合之眾,但是從中不難看出,騎兵的威力啊。轉身看到典韋的傷,不得不感慨,冷兵器時代,弓箭永遠是武將的天敵啊!

竇輔還在感慨,這邊典韋已經來到竇輔身前,跪下道:“某家典韋,陳留己吾人,多謝俠士救命之恩。不知俠士高姓大名?”

竇輔下馬,將典韋扶起,道:“典大哥無需多禮,小弟先為大哥治傷,余下的離開此地再說!”

典韋驚訝竇輔對其稱呼,只是既然是恩人所言,自然也就不抵抗了。一會,竇輔為其包扎完畢。一行人離開睢陽,因為典韋有傷,竇輔讓其坐馬車,但是典韋堅持不肯,最后便由其替竇輔駕車,行至芒碭山腳下,典韋從馬車下來,跪下道:“典韋多些俠士援手,只是某家不明白…”

竇輔趕緊下馬,將他扶起,制止道:“典大哥,稍安勿躁!”說完,從懷中取出小戟,遞給典韋。

典韋看見小戟,心中激動道:“此乃父親信物,如何在恩人手中?”

竇輔沉聲道:“莫再叫什么恩人了,小弟名竇輔,大哥直呼姓名即可。此物典大哥既然識得,可知原由?”

典韋忙從自己懷中掏出一枝一模一樣的小戟,道:“當年父親讓某與母親回家鄉,自己留在雒陽,說要報恩。怕將來失散,便以此小戟為相認信物。不知,恩人從何得來。”

竇輔拉典韋坐下,說道:“此物乃是汝父,親手交給小弟的!”說完,便將當年典忠如何救自己脫險,以及如何戰死的情形說給典韋聽。說完后,竇輔悲傷道:“故而典大叔乃小弟救命恩人,小弟亦答應典大叔,為其尋訪后人,加以照顧。典大哥不可再以恩人相稱!”

典韋靜靜聽完竇輔的話,虎目含淚,突然站起來,對著北面跪下,重重磕了幾個頭,道:“父親,孩兒不孝,直至今日才知父親被奸人害死。今后必定為父親報仇!”

竇輔亦陪著典韋跪下,面北而言:“典大叔,蒼天有眼,今日竇輔在此得見典大哥,今后必當生死不離。典大叔在天有靈,可以安息了!”說完,轉身對典韋說道:“典大哥,大叔因為救小弟而死,小弟對不起大哥!”

典韋忙拉起竇輔道:“恩人切莫如此說,某家是粗人,不懂什么圣人之言,但是某也知道,什么叫做知恩圖報!父親乃是報恩,死得其所,某只恨那些害死父親的閹人!”

竇輔忙道:“典大哥切莫再稱呼小弟恩人了。折煞小弟!直呼小弟名字即可!”

典韋堅持道:“這怎么可以,某家父子兩條人命,皆得賴于恩人族孫,方才得活。如何能直呼恩人姓名!若父親還在,必定不會同意!”

二人堅持不下,一旁陳珪出言道:“二位何必各執己見。大將軍對典忠有恩,典忠對竇輔有恩,竇輔對典韋有恩,以在下看來,二位何不兄弟相稱?”

陳珪一番話,令竇輔茅塞頓開,拉著典韋跪下,面對芒碭山,道:“高祖有靈,為吾兄弟見證,今日竇輔愿與典韋結成異姓兄弟,從此共輔漢室江山,禍福與共,生死不負!如違此誓,必遭天譴!”

竇輔說完,對著典韋道:“大哥!大哥莫非瞧不起小弟?”

典韋被竇輔如此一說,忙道:“怎會看不起恩…兄弟!”言罷,亦起誓道:“高祖有靈,為某家兄弟見證,今日典韋愿與竇輔結成異姓兄弟,從此共保漢家江山,禍福與共,生死不負!如違此誓,必遭天譴!”說完后,抱著竇輔道:“兄弟!”

竇輔亦激動道:“大哥!”

一旁蔡邕,陳珪亦欣慰的看著二人。待二人結拜后,繼續上路。陳珪權且充當向導,沿途不停為諸人解說。這時,陳珪又道:“前面不遠處便是蕭縣了,此乃從兗州入徐州的必經之路啊。吾等在蕭縣休息,明日便可到家了!”

竇輔聽陳珪提到兗州入徐州,想起自己記得曹操最后滅呂布時,好像就有夜奪蕭關。于是開口問道:“此處可有名叫蕭關的?”

陳珪仔細思索一邊后,道:“在下只知蕭關在西北關中,此地卻并無名為‘蕭關’之地。”

竇輔疑道:難道又是我記錯了?怎么自己知道的和真實歷史差距這么大。

而此時,陳珪繼續道:“老夫對天下地貌雖不敢說了若指掌,但是對關中及中原之地貌還是明了于胸,只因早年游歷天下,固然知曉。且太史公曾書:東函谷,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四關環繞護衛長安。蕭關便是關中通往塞北之咽喉。武帝有鑒于此,在北地郡,分出一部,設立安定郡,蕭關便屬安定郡!”

竇輔記在心底,對陳珪更為佩服,道:“世伯,對荊襄,巴蜀,江東可熟悉?”

陳珪慚愧道:“天下何其之大,老夫便是窮極一生,亦未必能走完啊,且耗資巨大啊,呵呵。對于巴蜀確實不熟悉,聽聞蜀道艱難,不曾去得。至于荊襄到是去過,只是不曾過江游歷荊南。聽聞南方蠻夷眾多,多山林瘴氣,當年伏波將軍亦飲恨啊。這江東嘛,到去過,水網密布,日日坐船,坐的老夫頭暈啊,且江東地廣人稀,又多山越為禍。再者,天下名山大川,雅士名流盡皆在中原及關中,老夫何必去那些險惡之地!”

說話之間,便到了蕭縣,眾人當晚就在縣城居住。

夜間,竇輔一人在院中思慮:原來在這時代大部分人心中,都以為荊南,巴蜀是蠻夷之地,而江東亦地處偏僻。難怪群豪,都欲問鼎中原呢。哎,今后我的路在哪里呢?又該依附于誰呢?曹操?劉備?孫權?真是頭痛啊!

第二日,眾人一早便上路,陳珪告知大家今日便能到家。午后便過彭城,傍晚時分到了徐州治所下邳,也就是陳珪家鄉。

一行人說笑著進城,卻見城中一處宅子起火,門外一群流民正在與家丁搏斗。這時,遠處一隊人馬走來,為首一人,濃眉大眼,相貌堂堂,開口道:“爾等眼中還有王法嗎?全部拿下!”

眼前之人是誰呢?竇輔在徐州又會經歷怎樣的變故呢?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注:

1.典韋,歷史上曹魏武將,于公元197年死于宛城之戰。史有明記,早年為友報仇,在睢陽殺人后,逃于山中。紅塵據此編寫故事。

2.芒碭山,在豫州梁國境內,后國除改梁郡,現在位于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交界。傳說的高祖斬白蛇起義,就在此山中。陳勝死后亦葬此山,美人心計中的竇太后最愛的小兒子梁王,亦葬此處。梁王墓亦是漢墓中一大發現,亦屬于了不起的奇跡。

3.九里山,屬于兗州沛國,后國除改沛郡。現在屬于江蘇徐州。九里山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最著名的便是楚漢爭霸,劉邦曾乘虛率諸侯突襲彭城,后項羽率三萬軍在九里山與劉邦四十萬聯軍大戰,聯軍打敗,死傷無數,睢水為之不流。可項羽最終還是不敵韓信,十面埋伏,兵敗九里山。最終在現在河南靈璧附近的烏江自刎。而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亦是根據此戰創作。

4.蕭關:本文中已經記敘,敢興趣朋友恣意自行查閱資料。在三國演義中,有陳登騙取陳宮信任,助曹操奪去蕭關。紅塵翻閱很多資料地圖。認為此處應該是蕭縣,而非蕭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潮州市| 任丘市| 博湖县| 阿拉善右旗| 关岭| 莆田市| 铁岭市| 大庆市| 明光市| 新安县| 安阳市| 渑池县| 大渡口区| 福贡县| 攀枝花市| 仙桃市| 鹤峰县| 周至县| 济源市| 陵川县| 马关县| 镇赉县| 石城县| 五常市| 尖扎县| 镇江市| 连江县| 灌阳县| 疏附县| 康平县| 古丈县| 什邡市| 宜昌市| 新平| 京山县| 自治县| 拉孜县| 安丘市| 鲁山县|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