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靈帝大赦天下,蔡邕得以平安回歸故里。但因性格耿直,得罪宦官子弟,恐遭不測,只得遠涉江湖,避禍江東。竇輔不放心其孤身遠行,遂決定一路護送。
這一日竇輔一行正在官道趕路,遠遠看到一輛囚車緩緩而來。隨行除了押送士卒外,竟然看到一位熟人。
竇輔暗道:怎會是他?他如何一身孝服?囚車之中是誰?與他什么關系?
帶著疑問竇輔迎上前去,待到面前,向那人抱拳道:“伯圭兄!不想竟在此處與兄相遇。”
原來那人竟然是公孫瓚。
只見公孫瓚抬頭,見是竇輔,面露欣喜之色,只是瞬間即色變,道:“原來是賢弟,他鄉遇故知,原是高興之事。只是此刻為兄卻是…哎!不提也罷。”
竇輔見公孫瓚如此說,心中更是疑惑,道:“伯圭兄,有事但說無妨。莫非看不起小弟,若如此小弟告辭!”說完,作勢欲走。
公孫瓚連忙勸住竇輔,嘆口氣道:“非是為兄小瞧賢弟,只是此事不便明言,還請賢弟體諒!”
竇輔見此,亦不再勉強,問道:“不知囚車中所押之人,乃何人也?兄長因何至此?”
公孫瓚長嘆一口氣,看著竇輔,良久后說道:“賢弟亦不是外人,為兄便如實相告。”
隨后公孫瓚就將事情來龍去脈都告訴竇輔,原來囚車內所押之人乃是涿郡太守,姓劉。原來當年公孫瓚雖然出身貴族。但因為母親地位卑賤,所以只做了郡中一小吏。后來是這位劉太守賞識,提拔他,并將女兒許配給他,才得以跟盧植讀書。去歲鮮卑入寇,劉太守失職,故被押解進京受審,發配日南(今在越南)。公孫瓚感其恩義,決心陪同,共赴日南。
聽公孫瓚講完,竇輔心中感慨,道:“此去日南路途遙遠,生死難測,伯圭兄,作何打算?”
公孫瓚慨然道:“臨行前,某已望鄉叩別先祖:昔為人子,今為人臣,自古忠孝難兩全,今當隨太守去日南。雖知日南瘴氣彌漫,恐難生還,但太守與某有恩,今唯有舍生取義!”說完此語,周圍押送之人,盡皆感動落淚。
竇輔見公孫瓚語氣堅決,心知勸亦無用,道:“壯哉,伯圭!弟知兄意,心如磐石,望兄保重,當期來日!”
公孫瓚亦不多言,抱拳告辭,跟隨車隊往南而去。
竇輔目送公孫瓚遠去,正欲離去。突然,見公孫瓚又打馬奔回。
竇輔疑惑,上前問道:“伯圭兄,何故去而復發?”
只見公孫瓚勒馬跳下,道:“方才走的匆忙,竟忘將此事告知賢弟!”
竇輔問道:“何事?”
公孫瓚將竇輔拉到路旁,道:“此次隨劉太守在雒陽受審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京兆尹楊彪揭發中常侍王甫及其義子永樂少府王萌、沛國相王吉貪污,而后司隸校尉陽球就將王甫父子抓捕,嚴刑拷打,直至打死!此事牽連很多人啊,連故太尉段颎(jiong)都被抓捕拷問,其不忍受辱,自刎當場。現下宦官勢力中人惶惶不可終日。”
竇輔突然聽聞此事,激動道:“伯圭兄,方才所說乃何人?”
竇輔此舉令公孫瓚莫名,只得再言道:“中常侍王甫及…”
“哈哈哈!”竇輔突然仰天大笑,把公孫瓚話語打斷。
眾人見狀,皆大驚,從未見竇輔如此。只見竇輔跪地,呼嚎:“父親!祖父!奸賊王甫已經死了,這奸賊終于死了!哈哈哈!”
好半晌,竇輔從地上起來,來到公孫瓚面前,深深一揖,道:“多謝伯圭兄,將此事告知小弟!弟銘記在心!”
公孫瓚連忙扶起竇輔道:“些許小事,何足掛齒。此賊一死,天下歡呼,非只弟一家,得報大仇!”
這時,蔡邕(yong)父女亦走上前來,亦出言安慰竇輔。
公孫瓚見竇輔已然平復,對其言道:“賢弟既已無事,為兄告辭,若再耽擱,恐太守走遠。”
竇輔忙道:“既如此,兄長只管去便是,小弟無事!愿兄保重!”
公孫瓚對竇輔爽朗一笑,隨即向眾人告辭,策馬追劉太守去了。
待其走遠,竇輔對蔡邕道:“師傅,弟子想往雒陽一行。”
蔡邕笑道:“為師明白,去吧!”
竇輔為難道:“只是,若弟子離開,卻是放心不下恩師!”
蔡邕欣慰道:“為人子,怎可不顧父母大仇?汝若放心不下,前方不遠便是梁國(東漢屬豫州),待到了縣城,汝可安心前往!”
見蔡邕如此說,竇輔大喜,遂加緊趕路,在日落前到達睢(sui)陽城(豫州梁國治所)。
竇輔將蔡邕父女安定好后,便告辭,連夜趕回雒陽。
一日,雒陽楊彪府中,因父親楊賜臥病,故而很多人皆來探望。這一日正好陳球攜子侄來探望楊賜。楊彪正與一青年一起招待他們。
忽然,管家前來稟報道:“門外有一人,聲稱是蔡邕之徒,前來拜訪!”
楊彪疑惑道:“來人可曾留下姓名?”
管家道:“來人不愿留名,只說與老爺是舊識。”
楊彪聽聞此言,便道:“既是舊識,就請進來吧!”
不一會,見一少年走進堂內,對著楊彪施禮道:“世伯安好!小侄竇輔前來拜訪。”
楊彪見是竇輔,激動不已,連忙起身,將其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并問道:“賢侄怎會來到雒陽?伯喈安好?”
竇輔回道:“謝世伯問候,恩師一切皆好!至于小侄此次回京原由,稍后再向世伯稟明。”
楊彪隨即領會,接著道:“來來,賢侄難得回來,老夫為賢侄引薦幾位貴客。”說著,便拉著竇輔起身,對著右側上首第一人道:“此乃永樂少府陳球陳伯真。下首兩位乃是二位公子,長子陳瑀,次子陳琮,皆是青年才俊!”
竇輔與其相互施禮。突然,似乎想到什么,開口問道:“這位長者可是昔年廷尉陳球,陳廷尉!”說完,似乎意識到失禮了,連忙請罪,道:“小子無禮了,無心冒犯,只因一時激動,忘形了。請老大人恕罪!”
陳球看了一眼竇輔,道:“無妨,老夫昔年卻曾為廷尉,只是,如今早已不是了!”說完,靜待竇輔下文。眾人皆望向竇輔。連楊彪也疑惑的看著他。
竇輔突然跪下,對著陳球道:“多謝老大人,不畏宦官,仗義執言,方才使姑母不至受辱!請受竇輔一拜!”
陳球沒想到,竇輔突然行此大禮,連忙起身,將其扶起。疑惑道:“既是文先之侄,老夫便可做汝祖父矣,何故如此?令姑母何人也?”
楊彪聽聞竇輔之言,頓時明了,對著陳球,笑道:“讓其拜吧!此禮老大人受得!”
陳球見楊彪如此說,只得讓竇輔行完大禮,待其起身,忙問道:“快快請起,何事如此,還請明言!”
竇輔望向楊彪,見其點頭,遂開口道:“小子乃是故大將軍竇公諱武之孫,姑母便是故竇太后!”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紛紛起身,重新與竇輔見禮。只因其祖父威名太盛,黨錮興起,竇武被尊為“三君”,與陳番,劉淑齊名。在士人中地位崇高。
陳球感嘆道:“不想,忠良有后,真是蒼天有眼啊!老夫所為,當不得如此大禮啊。”隨即又向竇輔詢問逃出經過。竇輔便將這些年經過一一道來,只是未將家人住處說出。
陳球聽完,唏噓不已,道:“忠義之士,遍布草莽。何愁吾漢家江山不興!”
這時,楊彪又拉竇輔之手,說道:“左手上首之人,乃是家父弟子,王朗王景興。下首這人乃是老大人之侄,陳珪陳漢瑜。亦皆是人中龍鳳啊!”
竇輔與二人見禮后,隨楊彪回座。心中暗思:王朗?莫非是諸葛亮罵死的那個“司徒王朗”,看其樣子,不像個“老賊”啊?莫非又是我記錯了?哎,算了,還是老老實實的看下去吧。陳珪?好熟悉的名字啊!陳珪?陳登!啊,這個陳珪莫不是陳登之父?為呂布獻上‘疏不間親’之計的陳珪?名人啊!三國群英終于,一個個登場了啊。
“賢侄?”楊彪疑惑的看著竇輔。
竇輔聽到楊彪叫喚,忙回神道:“世伯喚輔兒何事?”
見諸位賓客起身,欲要離去,遂與楊彪一起起身相送。待送走諸人后,楊彪道:“此間無外人,賢侄此來雒陽所為何事,不妨直言。”
竇輔見楊彪如此說,便開口道:“小侄此來,乃是來謝世伯大恩!”說完,再次起身,來到楊彪面前,叩謝。
楊彪無奈,任由其叩謝起身后,問道:“賢侄何事行此大禮?”
竇輔遂將公孫瓚之言相告。
楊彪大笑,道:“賢侄可又謝錯人了啊!”
竇輔疑惑,楊彪便將事情經過仔細告知竇輔。
原來,楊彪只是將王甫貪污之事上奏靈帝。但是,其中還有很多細節。其中,便是由司徒劉郃牽頭。那劉郃為何要致王甫死地呢?原來這劉郃乃是光祿大夫劉倏之弟,當年漢桓帝病逝,其兄劉倏協助大將軍竇武扶立漢靈帝。事后宦官,因其是宗室,擔心受重用,影響其地位。便是王甫找人將劉倏謀殺。
劉郃,念念不忘要為兄長報仇,才聯合了陳球。因為劉郃之妻與陳球小妻是姐妹,而陳球亦懷除去宦官之心久矣。故二人聯手,又拉攏司隸校尉陽球,才將王甫致死。也是,因為王甫惡貫滿盈,得罪的人太多所致。
竇輔聽聞了其中隱秘,方才知曉,此中的復雜。
楊彪笑笑道:“何況,王甫誣陷宋皇后之事,起因皆為當年勒索渤海王劉悝錢財,而渤海王不給,便誣告其謀反,使渤海王一家慘死。后怕宋皇后報復,才以巫蠱陷害宋皇后,此事被陛下知曉,雖說陛下不喜宋皇后。但是,其誣告皇后,冤殺宗室,陛下如何能容得下他們。況且陛下對曹節,王甫等的囂張氣焰,隱忍已久,故而,此次老夫奏明陛下,王甫貪污,才能奏效啊!”
竇輔疑惑道:“那陛下如何得知這些辛密的!”
楊彪閉目不語,望向門外。竇輔突然驚覺,道:“莫非是陳老廷尉?可是,他為何如此呢?”
楊彪笑道:“伯真與那司徒劉郃乃是姻親。岳父皆是中常侍程璜,伯真久欲誅除宦官,而劉郃欲為兄長報仇,二人自然聯手。伯真曾為三公,很多事自然知曉。賢侄可明白了?”
竇輔點頭,道:“世伯深謀遠慮!小侄佩服!只是,世伯如何得知陛下心意?”
楊彪沉思片刻,緩緩道:“賢侄,今后當謹記:凡事不可過,過猶不及!須知:亢龍有悔!曹節王甫等勢力越發膨脹,到處斂財,已經使陛下感到惶恐,震怒了!否則,陛下,又何必啟用世家呢?吾弘農楊氏,汝南袁氏。便是陛下用來制衡宦官的棋子!”
竇輔驚懼,楊彪繼續道:“此乃帝王心術,吾等雖然知曉,亦不敢明言,更不敢違抗。一來,君命難違。二來,這也是吾等世家的機會。陛下賜給吾等官職榮耀。汝可明白?”
竇輔默默點頭,一時有些接受不了。楊彪嘆息道:“當年汝祖父便是個例子啊!雖說有宦官們,陰謀陷害,可未嘗不是竇氏一門,過于顯赫,讓陛下不安啊!否則,事過多年,為何不為汝家平反?”
竇輔已經有些接受不了了,問道:“世伯,為何與小侄講這些?”
楊彪笑笑:“這天下將亂,陛下若哪一日不在了,恐怕便是大亂來臨之期。諸位大賢對汝寄予厚望,汝亦為世家一員。將來,吾等皆不在了,這世家的前程恐怕還在賢侄的肩上啊!”
楊彪說完,看著竇輔茫然的眼神,嘆息一聲,道:“汝自己好好想想!”說完,便回內室了。
竇輔一個人,渾渾噩噩的走在街上,走著走著走到城外,回頭望著雒陽城,心中感慨萬千。
突然,遠處有人在呼喚:“前面可是竇輔?!”
竇輔抬頭一看,驚嘆:是他們!
怎么他們一身孝服啊?
到底是何人叫喚竇輔?又是為何人服喪?竇輔的路到底在哪里?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注:
1.公孫瓚,早年卻曾隨劉太守遠赴日南,只為報其恩義,后遇赦返回,并且憑借這個名聲,被舉為孝廉,從此發跡。
2.日南郡:存在時期約前二世紀末至二世紀末。
該地秦時屬于象郡,漢滅南越國(前111年),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象郡共十個郡,屬交州,而日南郡下轄朱吾縣、比景縣、盧容縣,西卷縣。
3.陳球的事跡,在之前章節介紹過,其二子,后有敘述。
4.陳珪:確為陳球侄子。其子陳登!后有詳述。
5.王甫與渤海王及劉郃恩怨,之前章節有記敘。
6.楊彪,陽球:之前介紹過。
7.劉郃與陳球之關系,史有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