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曹操巧妙救下竇輔與青衣女子,被那女子美貌所傾倒,一番愛慕表白,竇輔無奈之下,遂對女子出言相問道:“不知姑娘何人!何以稱呼在下為少爺?又如何會來行刺那閹狗?”
曹操亦聚精會神,欲知此女子身份!
那青衣女子冷眼望著曹操,道:“這位大人!本姑娘與少爺有事相談可否回避!”
聽那女子如此說,曹操一愣,略顯尷尬,隨后爽朗一笑道:“既如此,曹某便不再打攪!”說完見竇輔左右為難,便道:“賢弟,無妨!愚兄先告辭,若有需要,可來府上尋吾,義不容辭!”
竇輔見那女子態度堅決,只得歉意的對曹操道:“如此!孟德兄請回,待此事了結,定然前往府上一聚。屆時再向兄長請罪!”
曹操對竇輔說道:“莫要這般說話!曹某隨時恭候!請!”說完,望了那女子一眼,轉身就走。
見到曹操離去,竇輔按下心中不滿對那女子道:“姑娘!孟德已然離去,如今可以說了吧!”
那青衣女子跪下道:“少爺,婢子喚作小青!乃是故太后貼身侍女!太后臨終吩咐小婢一定要找到少爺!”
竇輔聽聞此言,心中極為震撼,許久都未能回神。小青見竇輔沒有反應,又接著說道:“當年小婢家鄉遭災,父母雙亡,幸得大將軍憐憫,才得以保全性命,后送小婢進宮,隨身伺候太后。直到太后亡故,命出宮尋找少爺!”
竇輔疑道:“汝又如何知曉吾尚在人間?又因何留在雒陽?”
小青答道:“是有人入宮告知太后,說少爺尚在人間!而太后讓婢子在雒陽等候,說少爺一定會回雒陽的!”
竇輔連忙問道:“何人告知老太后,吾尚在人間的!”
小青想了下道:“婢子不識!只是聽太后言道,好像喚作曹騰!”
“曹騰!?”竇輔驚訝道。心中暗想:這曹騰不是曹操的祖父嗎?怎么會知道我活著。是了,定然是曹操告訴他的。只是為什么他會去告訴太后!他不是應該和王甫他們一樣,是宦官嗎?
竇輔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暫時放下心中疑惑,對小青道:“汝既是祖父收下,后又做太后侍女。便不是外人,今后有何打算?”
小青道:“婢子性命是大將軍救下,又受太后照拂!今后定當跟隨少爺,永不背棄!”
竇輔欣慰道:“既如此,以后便跟在吾身邊吧。”
小青見竇輔如此說,欣喜異常。這時,竇輔又道:“只是跟著吾,只恐隨時有生命危險啊!汝不怕嗎?”
小青驕傲的說道:“當年隨太后在身邊,得到一神秘高手指點!一般人恐非婢子對手!”
竇輔想到,方才小青身手,笑道:“確實!只是不知那神秘高手是何人?為何教授汝功夫!”
“婢子不知!只是知道他是用劍的,說是來報恩!”小青說道。
“報恩?”竇輔喃喃道。一時也想不出頭緒,隨即對小青道:“以后跟隨吾,不得再稱呼自己為婢子!否則便不要跟著吾,知道嗎?”竇輔畢竟是現代人,實在受不了小青的稱呼,特意囑咐道。
小青小心道:“婢子…不是,青兒知道了!”
竇輔對小青的表現很是滿意,突然想到一事,忙問道:“小青,可知方才那人是誰?”
小青疑惑道:“那不是曹操嗎?少爺認識啊!”
“呵呵,吾并非是問孟德乃何人!而是告訴汝,他便是曹騰之孫也!”
“什么?他就是曹騰之孫?”小青驚訝道。
竇輔笑道:“不錯!現在后悔方才將人家趕走了吧!”
小青滿臉羞紅道:“少爺!不是啦!青兒說得并不是這個意思!”
“哦?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哪個意思啊?”竇輔調侃道。
小青正色道:“少爺,太后得知少爺尚在人間,便從圣上那騙得一份詔書!”
竇輔奇道:“詔書?什么詔書?”
小青道:“一份赦免少爺的詔書!”
竇輔大驚,隨后,小青將事情來龍去脈全都告訴竇輔。竇輔這才恍然大悟,忙道:“如此說來,此詔書現在曹騰手中!”
小青急道:“正是在那曹騰手中!少爺,快去問那曹操要回來啊!”
竇輔制止住小青道:“小青,此事不急!若如汝方才所言,曹騰既然甘冒奇險,接下詔書,定然不會袖手不管!看方才情形,曹操救下伯求先生,又幫吾等擺脫追兵。想來是知道此事。既然他未曾提起,吾亦不急于開口!再者,此等詔書若在吾手,卻是沒有用處!”
小青疑惑問道:“少爺,這是為何?”
竇輔笑了笑道:“若吾等不幸被擒,詔書就在身上,豈非無用。汝認為那群閹狗會因為詔書放過吾等?”
小青想了想道:“自然不會!只是在曹騰手中又有何用呢?”
“這詔書是制約當今天子的,只要以公開詔書要挾,誰又敢殺吾!”
小青不明白,問道:“那為何不能要回來直接公開呢?”
竇輔無奈的看著小青,嘆口氣道:“皇帝豈是隨便要挾的,就算當時不能殺吾!事后定然不會有好下場的。這是最終保命用的!此詔書不用比用的效果大!懂嗎?”
見小青還是似懂非懂的樣子,竇輔搖搖頭,望了望小青胸前,暗思:難道真的是胸大無腦嗎?哎,算了!好歹這個女保鏢還是不錯的。
小青當然不知道竇輔心中想法,要不然這位女俠恐怕不會輕饒了他。而見竇輔不說話,便問道:“少爺!現在要去何處!“
竇輔笑道:“當然先去找曹操啊!”
小青聽到說去見曹操,沒來由的臉一紅。低著頭跟著竇輔走了。
一路躲躲藏藏,以避開宦官耳目。不時還要找人打聽問路,待找到曹操府上已是傍晚了。
當曹操得知是竇輔二人前來時,連忙出來迎接,并邀請二人留宿府上。竇輔見盛情難卻,只得住在了曹府。晚上,竇輔正在看書。忽然門外傳來聲音:“賢弟安睡否?孟德前來打擾!”
竇輔聽是曹操,趕緊開門,道:“孟德兄深夜到訪,可是有要事?”
曹操笑著說道:“莫非無事便不能前來?”
竇輔一呆,還未開口。曹操就接著說道:“方才戲言耳!為兄深夜前來,是有一樁事情忘記告知賢弟!”
竇輔心想:終于來了!看來曹操是來告訴我詔書的事。我該怎么回答?該不該收回?若收回又該給誰保管呢?若不收回,又如何讓曹操肯繼續保有詔書。正思慮這事,于是隨口問道:“不知是何事?”
曹操興奮的說道:“明日乃是蔡邕蔡大家之千金,滿月之喜!雒陽之士族名流皆會前去。操想約賢弟明日同往,不知賢弟意下如何?”
竇輔不曾想到曹操說得不是詔書的事,故而一愣。曹操見竇輔這等表情忙解釋道:“這蔡大家可是當世大儒,賢弟不可輕視!蔡大家向陛下進言,正定六經文字。陛下許可,下旨在太學院門前,將六經教義鐫刻于石碑之上,此乃千秋大事。而負責此事之人亦蔡大家!”
竇輔,此時已然回神,聽曹操說了這么久,還是沒明白說得是誰?好像三國沒聽說過這個人!看曹操這么激動,難道又是我不知道的大人物?
竇輔的歷史水平實在有限。恐怕也就是三國演義上那幾個人熟悉了。至于其他,一概不知。
見曹操這般興奮,也不好掃其興致。便說道:“既如此,就從孟德兄之意。明日與兄一同前往祝賀!”
曹操見竇輔答應,便告辭離去。
翌日一早,曹操就來叫竇輔起床。開始精心的梳洗打扮,并命人備下禮物。
這時,小青走過來問道:“少爺!你們這是要去哪啊?”
竇輔正要說話,曹操連忙擠過來,將事情告知小青。竇輔本意是讓小青在家等候。
可是,當得知此事后,小青堅持要和竇輔同去,理由便是路上不安全,要貼身保護竇輔。而這時,曹操也在旁邊拼命攛掇,終于架不住兩個人的軟磨硬泡,點頭同意了。
小青見竇輔點頭,興高采烈的去準備了。曹操亦在一旁興奮的傻笑。見到這樣的情景,竇輔不由懷疑道:這曹操莫非叫我同去是借口?實則是要約小青?越想越覺得可能!好你個曹操,果然奸詐!泡妞都泡的這么有水平。這事我答不答應,好人全讓你做了。不由惡狠狠的盯著曹操。
而曹操看到竇輔眼神,忙故作姿態問道:“賢弟,這一身衣裳往汝身上一穿,正是人靠衣裳馬靠鞍啊。好一位翩翩佳公子!”
竇輔對曹操一個白眼,道:“那依孟德兄之言,小弟若沒有這衣裳就算不得佳公子了?”
曹操沒想到竇輔會這樣問話,一愣神。竇輔見到曹操吃癟,心中很是痛快,笑著往外走了。
曹操見此,明白方才乃是戲言,無奈笑笑跟了上去。
只是,此時的曹操與竇輔都不知道,這一去,將會改變小青一生的命運。若事前知道,是定然不會讓小青去的。在以后的歲月里,每每想起此事,曹操皆后悔不已。
當然,二人更不知道的是,也因為這一去,一個宿命中的女人,他們二人的人生軌跡從此將會慢慢偏離歷史。最終這四個人的情感又會走向何方呢?{大家現在知道這個女人是誰了吧?別說不知道啊!}
蔡府門前,今日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曹操竇輔與小青進門,見蔡邕紅光滿面,不停招呼賓客。
曹操領著二人前來向蔡邕見禮,道:“后輩小子曹操攜家人前來拜訪!恭候先生千金滿月之喜!”
蔡邕見是曹操,笑道:“是孟德啊!好,好!今日老夫怠慢,孟德請自便!”隨后望了望曹操身旁的竇輔小青。心中疑惑:為何孟德不曾介紹身旁家人?不似平日為人,莫非有隱情。
但是,今日實在太忙,不及蔡邕細想,就又有朋友道賀。只得告罪離開。
竇輔這些年一直在山中,許久不曾見識此等情景。小青更是欣喜異常。而曹操則在一旁為其介紹來賓。
突然,門外有人喊道:“中常侍王甫,王常侍道賀!”
聽聞此言,竇輔曹操小青皆大驚失色!
到底王甫為什么回來呢?竇輔他們又能否躲過這一劫呢?而在蔡邕的宴會上,竇輔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注:1.蔡邕:乃是蔡文姬之父。具體將會在泡飯三國之名臣篇介紹。
2.歷史上記載文姬出生應該在公元175年。其實另有版本說是在174年。在本書中,因為故事情節,才用175年出生。
3.滿月在東漢時期,還未大規模興起,史書亦無記載。在之前紅塵做過注解,此處在嘮叨一句。
4.熹平石經: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年間(公元172年—公元178年)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刻石建于太學,隸書體,世稱“熹平石經”。
中國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一稱“漢石經”。其字體具為隸書,故又稱“一體石經”。漢代立五經于學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經文皆憑所見,并無供傳習的官定經本。博士考試亦常因文字異同引起爭端,甚至行賄改蘭臺漆書經字。
漢靈帝熹平四年(175),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許可。于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許,廣四尺。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