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與綜述

一、異質性消費者與世代交疊模型

代表性消費者假設是大多數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的起點。在這種假設之下,整個經濟仿佛只存在一個消費者。但是代表性消費者假設與現代宏觀理論模型具有內在矛盾,因為現代高級宏觀的模型要求能夠符合微觀事實,由微觀消費者的累加而來,可以通過微觀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實證檢驗;而代表性消費者模型顯然不具有微觀基礎,微觀的消費者通常是具有異質性的。普遍認為,只有在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夠使用代表性消費者假設:一是代表性消費者假設可以通過微觀數據得到證實——這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因為實際的微觀市場存在異質性風險,現實市場無法針對異質性風險提供完全保險;二是加總的經濟變量變化率與代表性消費者框架下的變化率保持一致,具有類似性質——這也比較難以實現。而異質性消費者假設更加符合微觀實際,在考察財富、消費、收入差異化問題的時候,往往要研究不同的消費者的不同結果。因此,異質性消費者取代了代表性消費者,構成了新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的消費模型。

所謂異質性消費者,是指在偏好、稟賦、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消費者。Campbell(2000)將消費者的異質性分為四類:異質偏好、異質約束、異質收入和異質信念。本書考察的主要是收入(能力)異質性問題,即消費者面臨非可保險的異質隨機收入沖擊。

這方面比較著名的開創性文獻有兩篇,其作者為:Huggett(1993)和Aiyagari(1994)。

Huggett(1993)的模型假設消費者稟賦不同,即面臨異質性風險不能完全保險的稟賦沖擊,投資無風險資產,在一生中平滑消費。Huggett認為,由于存在借貸約束,實際無風險利率低于代表性消費者假設的經濟中的無風險利率。

Aiyagari(1994)增長模型引入預防性儲蓄和流動性約束,考察了二者在經濟中對儲蓄率的影響,并進一步討論了財富和收入分布差異化的問題。研究結果發現,異質性沖擊對經濟總體儲蓄率的影響比較有限。異質性沖擊引入之后,儲蓄率提高不到3%。但是,相比代表性消費者假設的模型,金融自由度對消費者是否能夠平滑終身消費至關重要。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在此假設下,財富分布的差異化非常明顯,要遠遠超過收入差異化——這一結論在本書中也有所體現。

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消費者的一般消費、住房消費與投資、一般投資行為,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的一種方法,Fernandez-Villaverde和Krueger(2002)提出,即使控制了家庭特征,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消費在生命周期中都呈現駝峰形。他們發現,在生命周期模型中引入借貸約束可以解釋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消費在生命周期中都呈現駝峰形這一現象。

Heathcote(2002)通過在標準模型中引入家庭生產來解釋退休后消費的下降。Brugiavini和Weber(1992),Chah等(1995),Alessie等(1997),Jappelli等(1990),Attanasio等(2000)則實證研究了在存在抵押品貸款的情況下,借貸約束會扭曲家庭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費的跨期消費。

已有很多微觀實證證據表明,住房是家庭抵押的主要資產之一,如Campbell和Cocco(2007),Hurst和Stafford(2004)。住房是家庭財富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住房價格隨著時間的變化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理解住房價格的變化如何影響家庭的消費行為就非常重要。當住房價格上升時,家庭的財富增加,借貸約束被放松,因此可能刺激家庭消費。Campbell和Cocco(2007)利用英國的微觀數據檢驗了住房價格對家庭消費的影響。他們發現,不同家庭的財富作用是異質性的。特別是對于年老的購房者,財富作用最明顯,而對于年輕的租房者,財富作用幾乎為0。

Hurst和Stafford(2004)使用美國收入動態面板調查(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PSID)數據發現,當抵押利率在1991—1994年快速減小時,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家庭將大量地進行再融資行為,而不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家庭則不出現大量的再融資行為。

在這一微觀證據基礎之上,有很多文章通過構建模型來刻畫住房價格、住房資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

這些模型分為代表性消費者模型,如Aoki、Proudman和Vlieghe(2004),Davis和Heathcote(2005)等;以及異質性消費者模型,如Chambers、Garriga和Schlagenhauf(2009),Iacoviello等(2005)。

Aoki等(2004)將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的金融加速器機制應用到家庭部門。在他們的模型中,住房有兩方面作用,一是為消費者提供住房服務,二是用來作為抵押品以降低家庭借貸時的代理成本。這一金融加速器機制在某些條件下會放大貨幣政策沖擊對住房投資、住房價格和消費的影響。研究還發現,當降低信貸市場上住房抵押貸款的交易成本后,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影響會增加,但是對住房價格和住房投資的影響將會降低。Davis和Heathcote(2005)構建了一個多部門增長模型,各部門使用不同份額的建筑材料、制造品和服務來生產消費品、商用房地產和住宅。模型較好地擬合了住宅投資的標準差是非住宅投資標準差的兩倍這一事實,以及GDP、消費和住宅投資與非住宅投資正向聯動的事實。由于建筑部門的生產率波動較大且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住房投資是建筑密集的,因此住房投資的波動也較大。Kahn(2007)在非住房生產部門引入了生產率增長的馬爾科夫狀態轉移,用來解釋住房價格趨勢的低波動性。

Piazessi等(2007)將住房嵌入基于消費的資產定價模型,其中住房既是一種資產,也是一種消費品。模型使用不可分的偏好來刻畫家庭對組合風險的關心,組合風險即住房在消費籃子中的相對份額的波動。由于住房占總消費份額的變化緩慢,因此對組合風險的考慮引起了股票價格的低波動。另外,模型還表明住房所占消費份額可以用來預測股票的超額回報,并得到了實際數據的支持。

Fang Yang(2006)構建了一個生命周期模型,其中區分了一般商品消費和住房消費。在這個框架下,借貸約束解釋了家庭在生命早期積累住房資產。交易成本則對解釋在生命后期住房資產下降緩慢起到關鍵作用。模型最終模擬出了與實際數據更加吻合的一般商品消費和住房消費的生命周期趨勢,即一般商品消費呈現駝峰形,而住房消費先是單調上升而后基本保持不變。

此外,還有一些文獻在異質性消費者的框架下研究住房價格、住房資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

Chambers等(2009)用人口因素和住房抵押市場上首付比例降低來解釋從1994年到2005年美國住房自有率顯著上升這一現象。研究發現,從長期來看,放松抵押品約束條件對解釋住房自有率上升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從分布的角度來看,抵押市場創新對于年輕家庭住房自有率的上升有更大的解釋力度,而人口因素則更多地解釋了年老家庭的住房自有率變化。

Fernandez-Villaverde和Krueger(2007)利用消費者支出調查數據,在控制了人口因素、代際因素和時間因素的基礎上,使用半參數估計方法估計了消費的生命周期路徑。

Iacoviello(2005)建立了有兩個代理人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其中家庭借貸的能力和消費水平與其住房的抵押價值相關,這樣住房價格就進入了消費的歐拉方程。文章發現住房價格的波動是消費波動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Iacoviello和Neri(2007)在Iacoviello(2005)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建立了一個兩部門模型,對住房市場在經濟波動中的作用和機制進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發現,住宅投資和住房價格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住房部門技術進步緩慢解釋,而住房邊際收益的改變是住房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書認為相對于經濟來說,住房價格的波動是外生的,從而可以研究住房價格對消費、投資的影響,以及對貨幣政策的含義。文章還發現,住房價格的波動對總體需求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Iacoviello和Neri(2010)則基于美國數據用貝葉斯估計方法估計了住房市場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發現住房投資和住房價格對貨幣政策和住房需求沖擊非常敏感,住房資產對消費有顯著正向的財富作用,并且這一效應越來越重要。

Lustig和Van Nieuwerburgh(2005)認為住房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的上升,放松了家庭的抵押品約束,從而允許更多的風險分擔,并且降低了家庭對持有股票的回報率要求。這一抵押借貸機制可以解釋美國市場股票和無風險債券回報的時間變化趨勢,以及股票回報的橫向變化。

Nakajima(2005)研究了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收入差異化上升對資產配置和資產價格的影響。通過將住房資產直接模型化到生命周期一般均衡模型中,文章發現預防性儲蓄需求的增加顯著增加了均衡時的資產價格,收入差異化的上升能解釋很大部分的住房價格上漲現象,但是收入差異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消費差異化,說明住房資產對消費差異化的影響有限。

Ortalo等(2006)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家庭在收入和偏好上都有異質性,抵押貸款受到首付約束。文章指出,年輕人的收入波動對住房市場的波動有較大影響,借貸約束不僅會放大收入沖擊,而且會影響家庭購買住房的時間,從而可能引起住房價格和住房交易的同向運動。Lustig和Nieuwerburgh(2010)通過一個模型研究了房價、風險分擔與消費之間的動態變化,發現受抵押效應影響,即使沒有財富作用,房價與消費也有正向聯動性。

陳斌開和楊汝岱(2013)基于國家統計局城鎮住戶調查(UHS)2002—2007年的家戶數據,研究了土地供給、住房價格和居民儲蓄的關系。研究表明,住房價格上漲使居民不得不“為買房而儲蓄”,從而提高居民儲蓄率:住房價格上升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儲蓄率將上升0.067個百分點,這解釋了2002—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儲蓄率上升的45%。進一步研究發現,住房價格上漲主要影響收入水平較低、沒有住房或住房面積較小的家庭;同時,住房價格對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影響較大。以土地供給作為住房價格的工具變量有效緩解了內生性問題,2SLS回歸結果表明,土地供給越少,住房價格水平越高,居民儲蓄率越高。本文的結論對于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程度、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等相關政策的討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李超等(2015)根據人口結構變化來研究房地產市場走向,利用面板數據和地理加權回歸模型對中國城市住房需求的影響因素、時空效應以及未來的總體走勢進行了綜合考察。研究結論認為,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數量、居民的收入分配、人力資本狀況以及人口撫養比對中國城市的住房需求具有深遠的影響。從各解釋變量回歸參數的時空變化中可以看出,人口結構因素的影響程度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得到了明顯強化。分區域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揭示出了中國城市住房需求的人口結構矛盾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和區域更加突出,并且呈現明顯的空間失配現象。2015—2030年中國城市住房需求的總體走勢將會呈現“上升—平穩—下降”的倒U形特征。2025年以后,中國城市的住房需求將不再具備快速增加的條件。因此,未來中國住房制度的綜合配套改革目標,一方面,要著眼于抑制當前及今后十年內投資和投機性需求所帶來的房價過快上漲;另一方面,要對2025年后可能出現的人口結構“蘑菇云”風險有所預警。

李雪松和黃彥彥(2015)使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基于內生轉換回歸模型,校正了樣本選擇偏差,實證研究了房價上漲對家庭多套房決策和城鎮居民儲蓄率的影響,估計了一套房和多套房家庭的反事實儲蓄率以及多套房決策對儲蓄率影響的平均處理效應。實證結果表明:房價上漲對多套房決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有較高收入、家庭人口較多、有過拆遷經歷、首套房面積較小的家庭更傾向于多套房決策;在房地產市場上行階段,房價上漲成為推高儲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房價持續上漲時,人們為購房而儲蓄,為償還住房借貸而儲蓄,推高了儲蓄率。多套房決策對城鎮居民儲蓄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于每一個隨機的城鎮居民家庭,多套房決策對家庭儲蓄率影響的平均處理效應為9.9%。

張平和侯一麟(2016)以納稅能力理論為基礎,構建衡量房地產稅繳納能力的指標;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測算不同地區家庭的房地產稅繳納能力、可行的地區間差異化有效稅率及幾種減免方案下稅負在不同收入家庭間的分布,繼而模擬把該稅收入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再分配效應。結果表明:不同區域和家庭的房地產稅支付能力差異懸殊,突出了房地產稅的地方稅特征。稅負分布和再分配效應測算顯示,該稅調節財富差距的效應明顯。在諸方案下,高收入家庭均承擔總稅負一半以上。“人均價值減免”在縱向公平、調節分配及稅政實施三個維度均優于“首套減免”和“人均面積減免”。

王頻和侯成琪(2017)通過在一個包含耐心家庭和缺乏耐心家庭的兩類家庭、包含消費品部門和房地產部門的DSGE模型中引入住房交易成本和住房價格加成的預期沖擊,研究預期對住房價格和宏觀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1)住房交易成本和住房價格加成的預期沖擊,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經驗上的識別性和重要性。(2)雖然當期住房價格上漲會增加住房使用者成本,但是如果預期未來住房價格會大幅上漲,家庭的住房使用者成本也會下降,從而出現越漲越買的現象。(3)如果政府因為房價上漲過快而實施增加住房交易成本等房地產業的緊縮政策,但是公眾預期未來政府會因為宏觀經濟下行轉而采取房地產業的擴張政策,則這種預期會使當前的緊縮政策失效。(4)如果政府能夠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預期,則能夠改善房地產業調控政策的經濟效果;而公眾的錯誤預期會增加經濟的波動,因為必須進行反向修正來抵消錯誤預期對經濟的影響。

劉修巖和李松林(2017)建立了一個考慮異質性個體遷移決策和房價內生性的城市體系模型,將影響城市規模分布的因素分解為效率、舒適度、遷移摩擦和房價四個方面:較高的效率和舒適度會促使城市規模增加,但相伴而生的高房價和遷移摩擦集聚等負外部性會抑制大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張。進而基于結構式估計方法對中國城市的效率、遷移摩擦、房價和舒適度等特征進行了量化,并通過一系列反事實實驗模擬了這些因素的變化對中國城市規模分布的影響。研究發現,效率、遷移摩擦和舒適度在中國城市規模分布的決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消除城市間的房價差異幾乎不影響人口的再配置,而消除遷移摩擦則會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重新配置和帶來顯著的福利增進效應,這意味著遷移摩擦的存在是造成中國城市體系扁平化的關鍵原因。因此,全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放開城市的落戶限制,進一步降低人口遷移中的空間摩擦,才能有效發揮市場的內生化力量,促進城市體系空間布局的優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吉安市| 金湖县| 富裕县| 博兴县| 双江| 南阳市| 西乡县| 乌拉特后旗| 永善县| 讷河市| 蕲春县| 金川县| 尼木县| 苍溪县| 嘉祥县| 禹州市| 湟源县| 库车县| 准格尔旗| 胶州市| 霞浦县| 辉南县| 尼勒克县| 南和县| 澳门| 义乌市| 封开县| 芒康县| 荣昌县| 清远市| 伽师县| 镇平县| 荥经县| 嘉兴市| 榆林市| 抚远县| 石首市| 高淳县| 乐至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