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研究
- 寧凌等
- 1423字
- 2024-05-21 15:23:15
2.2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現狀
2.2.1 文獻時間序列分布
研究文獻時間序列分布能夠了解文獻在各階段的研究趨勢與變化情況[7]。因此,本章根據CNKI數據庫導出的文獻數據,分析所收集文獻的時間序列,繪制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見圖2-1)。

圖2-1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文獻年度分布
由圖2-1可知,按研究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07年,隨著相關海洋經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各沿海省份海洋經濟活動明顯增多,學界開始關注海洋經濟領域相關問題,文獻數量較少,處于起步階段。第二階段:2008—2011年,海洋經濟高速發展,海洋資源、海洋生態領域問題也開始引起學者關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文獻平穩增長,處于平穩階段。第三階段:2012—2020年,由于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高質量發展”概念的系統闡述等原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們從多角度展開深入研究,大大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文獻數量迅速上升,處于發展階段。
2.2.2 來源期刊分布情況
通過對來源期刊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有利于為前期知識積累提供基礎方向[8]。根據文獻搜集情況,可以發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文獻共分布在634個期刊中。
根據圖2-2,從數量上看,2000—2020年刊文量最大的是《海洋環境科學》《資源科學》《地理科學》,均以資源、環境為主題,刊文數量分別為12篇、11篇和10篇。其他刊文量較大的期刊,分別是《生態經濟》《太平洋學報》《統計與決策》等,刊文量均在6篇以上。綜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的期刊研究主題情況,基礎科學類期刊刊載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論文數量最多,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經濟與管理科學類,最后是社會科學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論文大量發表在基礎科學類期刊,其次是經濟與管理科學類期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研究熱點,還涉及資源、環境等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內容。

圖2-2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來源期刊分布情況
2.2.3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本章運用CiteSpace軟件分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文獻,以作者為節點進行合作網絡分析。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能夠反映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強度與互引關系[9],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活動予以管理和引導,進而推動該領域研究均衡、快速發展。
如圖2-3所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者合作網絡共包含245個節點(N)和289條邊(E),密度(Density)僅為0.0097。由此可見,雖然共有245名學者參與完成275篇學術論文,作者之間有一定合作,但是聯系并不緊密,專注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的作者相對較少,仍然以個人或者小范圍團隊為主。孫才志發文量最大;其次是王澤宇、韓增林、狄乾斌占據節點位置較大;蓋美、張耀光等發表的論文也占有一定比例。

圖2-3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者合作網絡
2.2.4 研究機構共現分析
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共現能夠得到某一領域核心機構及機構間合作強度[10],運用CiteSpace軟件,生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機構共現圖,如圖2-4所示。

圖2-4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機構共現圖
由圖2-4可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機構共現有144個節點,70條連接,網絡密度為0.0068。因此,可以看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機構相對分散,研究機構之間較少交流聯系,相關合作研究較為缺乏,尚未形成較大的研究規模。而且連接強度較強的研究機構往往處在同一地區或同一部門,跨地區或者跨部門的合作仍然較少。相關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包括遼寧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及其各類子機構,各類研究所和涉海學會也是其重要研究力量。
- 中國反圍堵:迎接即將到來的產業戰爭
- 特色小鎮政策一問一答(2017~2018)
- 科技向善:大科技時代的最優選
- 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 中國發展動力研究報告:找準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 抗戰時期日本對天津的經濟統制與掠奪
- 中國經濟-能源-環境-稅收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理論及應用
- 中國“經濟新常態”:內涵與對策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民營企業改革與發展實踐
- 中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 “一帶一路”年度報告:從愿景到行動(2016)
- 中國經濟新格局:戰略轉型及全球重組
- 增長的奇跡:透視圖表下的中國經濟規律與走向
- 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質量時空演變與提升路徑:基于“三生空間”融合視角的研究
- 經略陸海:中國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