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外典型國家改革開放實踐及啟示

通過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是各國發展的重要經驗。考慮當下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的現實特征和成渝地區建設的客觀需求,我們主要聚焦分析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轉型發展期的經濟結構性改革開放經驗舉措,研究提出對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有益啟示。

一、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經歷了保護、扶持、開放的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日本實現工業化后,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資本收益率、研發收益率、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通過促進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和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等舉措全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一是相繼采取保護、扶持、開放的對外政策。戰后日本采取關稅壁壘、外匯預算制度等進口限制政策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制定日元基金等政策嚴格限制外國的直接投資,保護國內幼稚產業;同時,制定扶持電機、汽車、電子、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合成樹脂等新興產業的一系列戰略規劃,引進外國先進重化工技術促進工業技術革新,通過租稅特別措施減輕國內企業稅負、促進企業資本積累,建立大批量生產體系,增強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隨著本國幼稚企業和汽車、電視、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出口導向型產業成長壯大,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選擇地實行貿易自由化和分階段地實行資本自由化,通過出口和投資加速整個經濟的外向發展。

二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一方面,針對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出現的結構性蕭條的基礎原材料、紡織等產業,實施了“去產能”政策,特別制定了穩定平電爐、煉鋁、合成纖維、造船等產業臨時措施,加快過剩設備的廢棄、凍結,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實行生產、價格調整,減少庫存、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提供開放補貼、增加政策性融資、實施特別折舊等方式,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核能發電、航空運輸等新興產業發展;設立產業技術審議會,采用注入國家資金、建設筑波科學城等方法,積極發展環境保護、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

三是支持科學技術創新。政府提出了技術立國戰略,即提高研發投資支出、建設國有研究試驗設施、鼓勵多學科技術融合發展、推動國際研發合作和推動產業“知識集約化”、促進產業技術高附加值化,并制定了財政金融政策助推新材料、微電子、生物工程等產業發展。

四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消了一系列限制性壁壘,加快電信、鐵道、郵政等部門的民營化進程,提升經營效率;實施勞動力市場改革,允許在所有行業中采用“勞務派遣”的方式雇傭員工,提高用人彈性和靈活度,提升勞動力使用效率;設立“結構改革特區”、倡導創立經濟特區,在特區內部率先實行新法律法規,放松行業管制,吸引外國技術、人力資源和資金,為新政策實施與推廣總結經驗。

二、韓國

韓國是從20世紀50年代最貧窮國家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的典型案例。韓國經濟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主要是通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對外貿易政策,以及持續性改革開放來推動經濟保持多年高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提高。20世紀70年代,韓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遠遠低于資本和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大力推動技術研發,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占GDP的比重長期保持在2%以上,相比而言,很多中等收入國家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占GDP的比重仍低于1%;1998年以后,在不斷研發的背景下韓國產業技術取得很大進步,生產效率持續提升,產業結構改革與技術升級成功完成,韓國經濟增長中貢獻最大的要素已經從資本變成全要素生產率。

二是產業政策助力產業結構調整。最初,韓國設定不同匯率鼓勵出口企業生產,優先扶持用于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企業進口原材料實行免稅,并為企業提供資金用于升級技術和生產設備更新;之后,設立國家投資基金,優先扶持鋼鐵、造船、電子等重化工企業,為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重工業企業解決資金上的后顧之憂,并提供政策保護;后期,通過法律保障產業轉型發展中市場的作用,制定財政政策鼓勵產業技術創新,并注重對產業發展的微調,產業政策從扶持型向功能性轉變。

三是調整對外貿易政策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韓國實施出口主導戰略,不同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對外貿易戰略。20世紀60年代,韓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礦產品,采取保護國內產業的政策;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改變保護本國產業的政策,構建自由競爭的開放型經濟體制,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出口服裝、半導體、鞋、影像設備、船舶、電腦等;20世紀90年代末,金融危機倒逼政府的經濟結構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進入21世紀后,開始實施FTA(自由貿易協定)戰略,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FTA談判,主動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出口以半導體、電腦、汽車、無線通信儀器、平板顯示器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為主。

三、新加坡

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后,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欠發達國家,一躍成為國富民強的發達國家,取得了世界公認的輝煌成就。囿于本國薄弱的經濟和科技基礎及有限的國內市場,新加坡主要通過以吸引外資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和國際化戰略來打造國家競爭力,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亞洲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

一是實行全方位門戶開放政策。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制定全面的、全球的對外開放政策,努力打破各種限制,向世界開放、向一切國家和地區開放,不斷推廣、完善對外資的鼓勵和優惠政策,如制定《豁免所得稅》法令,實施稅務鼓勵特別優惠,提高外國資本來新加坡投資的吸引力,調動本國企業出口積極性;同時給予國外投資者特別鼓勵、出口資助、風險投資資金扶持和國際貿易鼓勵等激勵政策。這些鼓勵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的舉措,使新加坡經濟發展向外向型、規模型、世界型加速轉變。

二是適時調整外向型產業政策。始終堅持積極吸引外資,從建國到20世紀70年代初,產業政策支持轉口貿易、紡織服裝、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20世紀80年代,產業政策支持側重于提高工業自動化和勞動者素質方面,以及吸引外商來新加坡投資造船修船、石油化工、石油勘探設備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基本實現工業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20世紀90年代,提出“全商務”新政策,把服務業作為新引擎,重點發展旅游、金融和信息等高端服務業;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高科技戰略,政策聚焦于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航天航空等知識密集型產業。

三是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始終堅持把吸引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落戶作為本國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對標國際標準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滿眼翠綠的城市綠化環境和創造干凈整潔的城市衛生條件;營造“親商”環境,把外商投資視為本國自己投資、外商企業視為本國自己企業的貼心服務,“親商”的同時還倡導“雙贏”理念:外商要有利可圖、贏得投資回報,新加坡則贏得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獨創勞資政薪酬協商制度和新加坡全國職工聯合總會,每年根據國家經濟增長、勞動力變化等情況,由勞、資、政三方協商議定薪酬標準,向政府和企業界提出調整薪酬建議,提高勞資和諧競爭力。

四是打造國家競爭力戰略。實施國際化戰略,培育扶持本國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成為跨國公司,先后制定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新加坡標準和成立國際企業發展局等專職管理部門,在世界各國設立上百個新加坡工業園區;實施擴大“腹地”戰略,以新加坡周邊7小時以內飛行時間的國家和地區為經貿發展腹地,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實施中國戰略,制定政策要求“搭上中國經濟發展順風車”,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牽引拉動其經濟發展。

四、越南

1976年越南實現南北統一時,經濟十分落后,政府根據自身情況不斷推動一系列經濟改革,主要采取市場機制改革、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等政策,加快推動國內經濟恢復和發展。

一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20世紀80年代開始,越南仿效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步引入市場經濟,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嘗試性改革。推行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開放自由市場等,向農民、企業和非國營經濟放權;同時放寬對外出口的政策,擴大各省(市)的外貿經營權,依托優良海口的貿易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二是優化對外開放政策。越南陸上與中國、老撾、柬埔寨毗鄰,海上又扼太平洋、印度洋等交通要道,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地理條件獨特且重要。1986年以來推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越共“六大”提出“廣交友、少樹敵”的外交政策,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七大”宣布希望成為世界共同體中所有國家的朋友,確立“全方位、多樣化”外交政策,擴大以經濟為主導的交往合作圈。同時,積極爭取外資參與區域經濟合作,1993年越南爭取外援取得突破性進展,如爭取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共同為其提供10億美元優惠貸款,20個國家和17個國際機構為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援助;1995年,越南與歐盟簽署經濟合作協定,與美國正式建交,正式加入東盟,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

三是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政府對國有企業實行權力下放,國有企業的生產和自主經營權擴大,以國有企業為中心、外資與混合型企業為輔助的工業體系形成。制定一整套與國有企業相對應的法律對國有企業發展進行規范,實施《國有企業法》,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重組,使其逐步發展轉變為股份制企業、國家參股企業、國有企業集團、國有總公司等。

五、經驗啟示

縱觀東亞、東南亞地區典型國家(地區)的改革開放歷程,其都在產業政策改革、技術創新支持、市場化改革、加大開放力度等方面作出了政策安排,以助推這些國家(地區)經濟實現高速發展。

一是必須強化產業政策支持。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雖然從本質上來說產業發展更多應該依靠企業,但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特別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有合理運用產業政策,一個國家(地區)才能成功實現產業轉型目標。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新加坡或其他國家,均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改革舉措,通過采取財稅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開放補貼、政策性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進了本國(地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形成了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國家和地區經濟轉型目標。因此,成渝地區也應借鑒出臺相應的產業政策,引導區域內產業實現轉型發展。

二是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地區)經濟要想取得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科學制定和出臺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政策。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只有重視技術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改革,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提升經濟效率、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因此,對于技術創新實力較弱的成渝地區,更應該加快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突破技術創新薄弱環節,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動力。

三是必須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的核心。只有通過市場化的改革,才能打破束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枷鎖,讓經濟要素流動更加合理,讓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優化,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日本、越南等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只有實行更加市場化的要素市場改革,取消限制性壁壘,放松行業管制,才能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吸引國內外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集聚,為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積蓄力量。為此,成渝地區應該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四是必須不斷優化開放政策。當今世界,開放是全球各國的必然選擇。只有通過優化開放政策,才能在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韓國、新加坡、越南都實行了更加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把經貿發展腹地放到全球更大范圍內來考慮,實施全方位、多樣化的開放政策,通過開放倒逼國內經濟結構改革,加強與周邊及更大范圍國家的經濟貿易聯系,在開放合作中尋找發展機會,實現自我更好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處內陸的成渝地區應該更加開放地面向全球發展,在開放中實現自我發展。

五是必須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如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更優質的市場主體落地發展,帶動本國(地區)的市場主體實現更好發展是關鍵。新加坡等國家高度重視營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營造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親清的政務環境,為國內外市場主體落地生根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市場主體青睞的國家(地區)。這為地處內陸地區的成渝地區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提供了范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文登市| 龙游县| 泽库县| 桐城市| 宁德市| 延津县| 布尔津县| 蒙阴县| 安阳市| 自治县| 屯门区| 都江堰市| 大悟县| 集安市| 银川市| 正宁县| 柳江县| 惠安县| 肇州县| 达日县| 伊宁市| 光山县| 海淀区| 县级市| 开鲁县| 陆丰市| 香河县| 玛沁县| 邢台市| 梧州市| 鹤庆县| 大兴区| 大同县| 永和县| 喀喇沁旗| 黄龙县| 阳泉市| 肃宁县| 虹口区|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