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理論探索與北京實踐
- 周中仁
- 4587字
- 2024-05-21 15:15:59
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相關概念辨析
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涌現的問題,我國進行了多渠道、多路徑的實踐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試驗示范區,如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這些試驗示范區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相比,在建設內容上既有交叉重疊,又有獨立、突出之處。
(一)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
生態縣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葉,主要源自生態學家馬世駿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思想,其倡導開展城鄉生態建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學者根據1986年在江蘇省大豐縣開展的大豐生態縣規劃與建設的研究,提出生態縣是一個以循環再生的生態工藝為基礎,以協調共生的生態體制為骨架,以持續自生的生態活力為靈魂建立起來的物質能量高效利用,社會、經濟、自然和諧共生,并實現人對系統的趨優調控,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復合生態系統。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先后實施了一批生態縣建設項目,后續拓展到生態市、生態省。在2006年第35個世界環境日表彰大會上,浙江省安吉縣被授予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縣”稱號。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開展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建設超過1000個。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是一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金字招牌,由國家環保主管部門授牌表彰,其建設有力推進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即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以統籌推動“五位一體”為重點,加快地方生態文明體系(主要包括生態安全、環境支撐、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人居和生態制度6個方面)構建,力求探索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夯實綠水青山本底、壯大綠色發展動能、創新并健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機制,培育高質量發展綠色增長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此項工作主要由生態環境部組織實施。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共命名了2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建設,在有效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有力促進各地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任務落地見效、顯著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參與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起源于生態文明思想戰略,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有效載體和試驗平臺。201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六部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100個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2014年3月1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確定的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總體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體系還不健全,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原有的示范已不足以解決體制機制障礙,需要開展改革創新試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各地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制度模式。為此,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自2016年以來,國家先后在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四省開展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各試驗區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形成了一系列寶貴的改革經驗和建設成果。
(四)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國家高新區”,是由科技部牽頭在一些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區。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發布,文件明確指出:“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密集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1988年5月,《國務院關于深化科學技術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積極創造條件,試辦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同年,國家第一個高新區在北京中關村落地。高新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依靠國內科技與經濟資源,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為主要的戰略力量,是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169個,實現生產總值12.2萬億元,上繳稅費1.9萬億元,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3%、稅收收入的11.8%。為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國務院在國家高新區建設的基礎上又實施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共建設了2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五)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城鄉之間的差距是經濟社會矛盾的重要根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在發展中不斷走向融合,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城鄉融合步伐更是不斷加快。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黨中央又將“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置于鄉村振興戰略七條道路之首,可見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盡管國家對城鄉融合發展戰略高度重視,政策不斷加碼,但因城鄉關系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產物,融合發展中的掣肘依然較多,包括土地戶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尖銳、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以及鄉村凋敝日益加劇等。為此,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要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市縣兩級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做出指示,抓好試點對改革全局意義重大,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勵探索、大膽實踐,敢想敢干、敢闖敢試,多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帶動面上改革。2019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公安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確定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其中東部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2個,西部地區有3個,東北地區有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點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等5個方面試驗探索,以重塑新型城鄉關系,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為了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要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16年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八個部門制定了《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方案》。方案提出,試驗示范區建設要著重探索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治理當前農業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徑與運行機制。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建設將重點圍繞農業產業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農村社會可持續3個方面,整合各項碎片化的單項措施,系統謀劃、分工協作,綜合施策、統籌推進,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全國范圍內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在各地積極申報的基礎上,經過八部門組織遴選,2017年產生了第一批40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另外,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試驗示范區創建,第一批試驗示范區同時還作為農業綠色發展的試點先行區,通過先行先試,創新機制,創造經驗,以帶動面上綠色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管理,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又出臺了《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管理辦法(試行)》,提出了試驗示范區的考核指標體系(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
(七)相關試驗(實驗)示范區內涵比較
從上述各類試驗(實驗)示范區建設的背景、任務目標與建設重點內容等可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由科技部牽頭實施,突出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前者重點關注科技與創新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后者關注科技與創新對產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由生態環境部牽頭實施的,重點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探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二者具有延續性和傳承性,是生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實施,二者關注的重點是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展改革創新試驗,前者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后者圍繞城鄉融合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實施,重點關注農業生產中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資源環境短板的補齊等,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另外,從各類試驗(實驗)示范區建設的內容覆蓋面來說,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縣(省、市、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涵蓋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經濟與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主要圍繞一個領域開展。即各類試驗示范區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在建設任務與內容上存在不同,但是各類試驗示范區建設的落腳點都是推動產業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和追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雙贏,以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這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統一的。相關試驗(實驗)示范區辨析見表1-1。
表1-1 相關試驗(實驗)示范區辨析

- 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
-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16)
- 廣州宏觀經濟運行(1978~2018):歷史、邏輯與實證
- 福利三角視角下農民工的就業促進政策研究
- 從本地市場到新國際勞動分工:浙江省的城市發展動力
- 改革與發展:遼寧區域經濟社會若干問題研究(王寶民文集)
- 為趕超構建自我發展能力:以西部為例
-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研究(2021)
- 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居民生活質量與生態效率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長三角地區為例
- 2015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報告
- 城市存量用地更新和空間治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實踐研究
- 中國省域治理質量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 城市更新
- 深圳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22)
- 浙江金融發展報告:藍皮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