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和黨內法規,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法寶,促進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問題,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該文件分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五個部分,為鄉村振興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意味著中國脫貧攻堅戰的徹底勝利,自2021年5月以來,全國31個省市鄉村振興局也相繼掛牌,標志著我國的鄉村振興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2021年3月,中共中央根據社會實踐發展,發布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確定了5年過渡期,對兩大戰略銜接的背景、意義、要求、原則等做了明確規定,為我國各地區在全面脫貧的基礎上,向鄉村全面振興平穩過渡提供了頂層設計,也為我國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民生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三農”問題定位為“鄉村振興”,并作出重要的戰略部署,其終極目標仍然是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仍然在于提高農民的收入。

農民收入提升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也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始終聚焦“三農”問題,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推動了農村深化改革的進程,改變了農民只能單一地“靠天吃飯”“靠地生存”的狀況,豐富了農民收入的來源,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從各收入占比來看,財產性收入普遍偏低,抑制了農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升。尤其是近幾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很多實體產業遭受重創,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得不返鄉待業,嚴重制約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增長也由于產品流通限制而遭受影響,這給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伴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全面實施、農民土地使用權確權到戶、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到戶工作的完成,農民手中的財產越來越多,換句話說,這為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精準脫貧工作的順利完成,涌現出了一大批鄉村旅游接待點和鄉村休閑、觀光、體驗項目,真正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農民手中的財產得以利用,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成為現實。自2020年以來,因受疫情影響,農民外出打工的人數急劇減少,工資性收入增長空間受限,轉移性收入與政府政策有關,不可能無限制增長,因此,財產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各個地區在貫徹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思考如何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使農民收入由主要依賴工資和家庭經營性收入逐步向工資性、家庭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協同帶動轉變,尤其要增加財產性收入比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在實施政府政策讓農民獲得轉移性收入的同時,還要多措并舉探尋拓寬財產性收入增加的渠道,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提供更多的機會,以此增加農民的總體收入,保障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1.2 研究目的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和政府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始,對農村、農民、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通過制度改革、政策實施、方式創新、觀念革新等措施,使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收入迅速提升,農業經營模式越來越先進、科學,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絕大多數農民有了存款、有了現代化住房、有了汽車,也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與之前相比,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顯[1],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村,這嚴重制約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現代化”實現的步伐。

圖1-1 2020年全國和青海省農民收入結構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0)》和《青海統計年鑒(202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就是解決農村發展慢、農民收入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落腳點。從圖1-1中可以明顯看出,不論是全國層面,還是青海省層面,財產性收入[2]都是農民收入增長的短板,總體來看,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足4%,與其他收入類型相比相差甚遠。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大背景下,隨著農村土地確權到戶、宅基地登記到戶和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實施和完成,農民有了可以支配的財產,也就意味著擁有了可以憑借手中可支配的財產獲取收益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農民手中的財產,多措并舉使農民手中的財產產生收益,以此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本書對財產性收入保障機制進行研究,一方面是為了能夠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進一步探尋能夠保持農民財產性收入持續增長的機制,為農民的持續增收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結合脫貧攻堅成果,尋求農民增收的路徑,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1.1.3 研究意義

青海東部農業區[3]包括西寧市和海東市,共13個區縣。其中典型的少數民族區域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這些地區在民族習慣、宗教文化、經濟基礎、思想意識等諸多方面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很多共性,所以研究青海東部農業區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問題,對于促進生態保護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2 2015—2019年青海東部農業區農業產值占青海省農業總產值的比重

數據來源:根據《青海統計年鑒》各年數據整理而得。

從圖1-2可以看出,2015—2019年青海東部農業區農業產值占青海省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維持在60%左右,2015年該比重達到63.6%的最高點。2016—2019年,該比重下降后又呈現小幅反向上升趨勢,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出現“U”型變化特征。但從整體占比情況不難看出,青海東部農業區的農業發展狀況對整個青海省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直接影響青海省農業發展的總體水平。

改革開放之后,東部農業區農民收入隨著青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4],但現階段受地域、氣候、制度、觀念等因素的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空間越來越小。

圖1-3 2010—2020年青海東部農業區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海東統計年報、《海東市統計年鑒》《西寧市統計年鑒》。

從圖1-3青海東部農業區2010—2020年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基本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尤其是在2015年增長率幾乎降為零。該增長率之所以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持續增長受到耕地資源、氣候條件的制約;工資性收入由于受經濟整體情況的下滑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增長空間受限;轉移性收入也由于人口規模大、財政支出縮減、政府政策調整等原因導致上升空間縮小;而財產性收入一直是農民增收的短板,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偏小[5]

在舊的土地制度和農村集體所有制下,農民的財產僅局限于房屋、銀行存款、車輛、農業生產工具等,而土地作為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要素,其所有權歸村集體,農民只擁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并且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非常有限,僅允許農民自己耕種,而不允許轉讓、入股等。農村宅基地也只允許經村集體批準的主體建造房屋,農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入市交易。這些限制,導致農民對土地、宅基地、農村房屋的使用權受到很大制約。尤其是一些集體財產,農民由于沒有明確的權利份額使農民從心底覺得這些與自己毫無關系,喪失財產意識,如荒山、荒地的使用權。基于這些原因,農民手中的財產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導致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對農民而言意義不大。但在新時代,隨著農村土地產權和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實施,農民手中的財產越來越多,農民不僅可以自己使用手中的土地,而且還可以將土地使用權出租、入股、轉讓等,農民對集體建設性用地和歸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等集體財產依據成員權利享有一定的股份,可以憑借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使得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幅度增加成為可能。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下,農村土地和原有的荒山、荒地逐步得到有效利用,如休閑旅游、鄉村田園生活體驗項目、少數民族風情體驗項目等的開發和實施,使得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成為必然。

所以,現階段應該更加注重農民收入的結構性增長,多措并舉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使其成為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新增長點,這是青海甚至是全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因此,從實際意義上來講,深入分析青海東部農業區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現狀、制約因素,尋求合理的增收路徑和保障機制,對于指導和促使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①對于促進農民收入的結構性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維護民族團結和保障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財產性收入保障機制的提出,對于青海省農民收入持續性增長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理論意義上來講,青海省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而東部農業區有青海特有的兩個人口較少民族,即土族和撒拉族,所以研究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財產性收入保障機制,對于完善相關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充分考慮少數民族的特性,有利于補充完善收入增長理論。

(2)研究結論對于青海省制定少數民族發展政策以及農民收入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保亭| 定西市| 华池县| 绥中县| 和平区| 彰武县| 定西市| 九台市| 洞头县| 枞阳县| 盐亭县| 青川县| 根河市| 平舆县| 新化县| 镇宁| 郁南县| 临夏县| 平江县| 出国| 尚志市| 茶陵县| 田东县| 高密市| 遂宁市| 长沙县| 呈贡县| 彰化市| 新田县| 墨脱县| 乌兰浩特市| 常山县| 朔州市| 许昌市| 烟台市| 万年县| 息烽县| 渭南市| 汉源县| 徐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