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全域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 趙楠等
- 4188字
- 2024-05-21 15:52:12
1.5 技術路線與研究內容
旅游業逐漸進入形象驅動時代后,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成為吸引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重要因素,而隨著旅游業進入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全域旅游建設正當其時。
本書以全域旅游建設下的旅游形象感知為研究主題,以我國經濟和文化大省河南省內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為研究對象,在對相關基本概念及全域旅游等理論進行簡單界定的基礎上,借助大數據采集軟件,從國內知名在線旅游平臺,如攜程、途牛及去哪兒網等,抓取旅游者分享的游記作為研究數據,構建全域旅游形象感知指標模型,并以此來評價河南省全域旅游省域示范區建設情況以及旅游者的滿意度,并利用文本挖掘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詞頻分析、語義網絡分析和情感形象分析。根據分析數據,得出河南省全域旅游建設中出現的形象感知偏差。進一步利用IPA模型,深入分析河南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中的不足,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最后,對本書的研究進行總結與展望,找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對研究前景進行展望。
本書總體按照“確定研究問題—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對策總結”的基本邏輯思路來進行,主要分為以下六個部分。
第1章主要對選題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在選題背景方面,首先介紹了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在我國從無到有、從被忽略到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大力推廣全域旅游建設的戰略部署。其次,闡明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游需求日益膨脹,對旅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旅游業逐漸進入形象驅動時代。在研究階段,筆者搜集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分別從全域旅游、旅游形象感知、全域旅游視角下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三個方面撰寫文獻綜述。最后,根據本書的研究內容,繪制本書的技術路線圖。
第2章主要是對與本選題相關的概念進行界定,并對相關基礎理論進行簡單論述。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對全域旅游形象感知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總結,將全域旅游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扎根理論以及相關學者提出的觀點作為本書的研究基礎和理論依據,深入剖析相關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礎。
第3章主要是對原始數據搜集、處理的過程。首先,介紹本研究采用數據的來源,主要是利用數據采集軟件——八爪魚采集器,爬取旅游者在攜程、馬蜂窩、去哪兒等國內大型線上旅游網站留下的河南省旅游游記,獲取大量調研數據。其次,對文本內容進行預處理,即人工對大量原始數據中不符合數據收集規則的數據進行刪除,建立歸并詞群表、過濾詞表和自定義詞表,為后續的分析奠定基礎。最后,通過內容分析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提取意象代碼,并進行三級編碼,對重要和頻繁出現的代碼進行逐級歸納凝練,建立河南省全域旅游形象感知體系。
第4章主要對本書的研究對象進行簡單的介紹,并對以上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河南省內旅游資源以及省域全域旅游建設現狀,并對河南省各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進行簡單的介紹。其次,借助文本挖掘軟件——Rost Content Mining 6分析游記數據,得到高頻詞匯表、語義網絡圖以及情感分析圖,根據高頻詞匯和語義網絡圖各節點,找出旅游者對河南省全域旅游建設情況印象最深的旅游要素和感受最多的情感狀態,研究旅游者對河南省全域旅游的整體形象認知(認知形象和情感感知形象),借此構筑出游客心中的河南省全域旅游形象,并分析出河南省在全域旅游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第5章則是應用IPA分析法對本書進行結構化分析,并為河南省全域旅游形象提升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也是本研究的最終落腳點。在前幾部分研究的基礎上,將各指標要素按照評分進行IPA分析,通過研究落在繼續保持區、供給過度區、優先順序較低區以及加強重點改善區內的指標,制定相應的、更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對提升河南省全域旅游形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6章是本書的結論與展望。首先,對本書的研究內容進行總結,對河南省全域旅游建設情況做出客觀評價。其次,提出研究過程中的局限和不足。
根據本書內容繪制出的技術路線圖(如1-4所示)。

圖1-4 技術路線圖
[1] 張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9):15-17.
[2] 鄧寧,鐘櫟娜,李宏.基于UGC圖片元數據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北京為例[J].旅游學刊,2018,33(1):53-62.
[3] 唐笛揚,張建國,崔會平,等.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形象感知要素結構特征[J].林業經濟問題,2018(5):72-77,109.
[4] Boulding K.The Im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
[5] 解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綜述[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4,19(3):5-10.
[6] 張瑞,張建國.基于網絡文本與IPA模型分析的上海辰山植物園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中國園林,2019,35(8):83-87.
[7] 胡曉苒.城市旅游:全域城市化北京下的大連全域旅游[J].中國旅游報,2010.
[8] 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28(3):130-134.
[9] 張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9):15-17.
[10] 吳海琴,張川.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麗鄉村規劃探索——以南京市湯山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11).
[11] 張麗萍.全域旅游發展中政府主導作用解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32).
[12] 戰麗娜.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8,(6):26-27.
[13]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6-03-04(07).
[14] 呂俊芳.以“海洋全域旅游”服務“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以遼寧沿海經濟帶為例[C].//中國旅游研究院.2013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2013:571-575.
[15] 劉玉春,賈璐璐.全域旅游助推縣域經濟發展——以安徽省旌德縣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5(37):97-101+112.
[16] 孟秋莉,鄧愛民.全域旅游視閾下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6(10):85-89.
[17] 許新國.河北省縣域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構建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2):195-196.
[18] 鐘娟芳.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探討[J].開放導報,2017(2):54-58.
[19] 王曉洋.全域旅游視閾下江蘇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8(7):73-77.
[20] 郭偉,薛耀文.基于全域旅游的龍頭景區帶動型模式研究——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9,35(2):71-81.
[21] 張河清,鄧澤平,王蕾蕾.特殊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研究——基于廣東省14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19,35(7):135-140.
[22] 張儀華,王園.全域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95-99.
[23] 王旭科,劉文靜,李華.全域旅游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9,35(24):51-54.
[24] 徐珍珍,余意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201-208.
[25] 林明水,廖茂林,王開泳.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競爭力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1):83-90.
[26] 袁媛,周劍云,匡昭敏.縣域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探析——以廣西馬山縣為例[J].規劃師,2019,35(12):57-64.
[27] 金仁重.基于CIS戰略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8):158-163.
[28] 陳健昌,保繼剛.旅游者的行為研究及其實踐意義[J].地理研究,1988(3):44-51.
[29] 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東:廣東旅游出版社,2006.
[30] 王磊,劉洪濤,趙西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內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3):25-27.
[31] 李巍,張樹夫.旅游地形象認知心理分析與測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3):92-95.
[32] 廖衛華.旅游地形象構成與測量方法[J].江蘇商論,2005(1):140-142.
[33] 齊靜文.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認知規律研究——以桂林為例[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10.
[34] 李璽,葉升,王東.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非結構化測量應用研究——以訪澳商務游客形象感知特征為例[J].旅游學刊,2011,26(12):57-63.
[35] 李春萍,張簡.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國內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異研究——以西安回民街為例[J].旅游論壇,2017,10(6):97-110.
[36] 李蕾蕾.人—人感知系統:旅游地形象設計新領域[J].人文地理,1999(4):10-14.
[37] 薛會娟.旅游地感知場的形成機理及管理對策探討[J].人文地理,2008(1):98-101+97.
[38] 姚長宏,劉愛利.旅游形象感知體系及其結構辨析[J].現代商業,2012(34):73-75.
[39] 李茜,王東紅,李士娟.西安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測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5):815-820.
[40] 劉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與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視旅游視角的綜合研究[J].旅游學刊,2013,28(9):61-72.
[41] 徐虹,韓林娟.文學旅游中的藝術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對比研究——以北京胡同游為例[J].旅游論壇,2018,11(5):46-55.
[42] 張洪昌,舒伯陽.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民族村寨國際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黔東南州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45-152.
[43] 劉彬,甘巧林.Web2.0時代下的旅游攝影與婺源旅游地形象研究——基于旅游攝影照片的內容分析[J].旅游論壇,2015,8(3):14-21.
[44] 潘珠,吳星.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11(3):44-57.
[45] 劉力鋼,陳金.大數據時代邊境地區縣域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升策略[J].企業經濟,2019,38(10):48-54.
[46] 崔人元,劉康.全域旅游背景下貴州紅色旅游形象設計[J].中國集體經濟,2019(23):114-115.
[47] 王家祥,夏必琴.基于全域旅游視角的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思考[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8):56-57+60.
[48] 張新想,王立鑫,胡克婷,朱志剛,李麗艷.全域旅游背景下秦皇島形象感知調研[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0):230-233.
[49] Yu Sheng.Tourism and Recreation of City[M].Shanghai:Easter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3.15.
[50] 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16,13(3):1-7.
[51] 張珍珍.李君軼.旅游形象研究中問卷調查和網絡文本數據的對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為例[J].旅游科學,2014,145(6):73-81.
[52] FAKEYE P,CROMPTON J.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f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10-16.
[53] KIM H,Richardson S L.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16-237.
[54] GUNN C.Vacation sco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1992.
[55] GARTNER W 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199-212.
[56] MAZANCE J A.Image Measurement with Self-organizing Maps:A Tentative Application to Austratrian Tour Operators[J].The Tourism Review,1994,49(3):9-18.
[57] SEYHMUS B,KEN W,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b,26(4):868-897.
[58] BEERLI A,MARTIN J D.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657-681.
[59] PEARCE P 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2),145-164.
[60] 劉樂.旅游目的地形象演變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5.
[61] CHOI S,LEHTO X Y,Morrison A M.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8-129.
[62] HUANG C Y,CHOU C J,LIN P C.Involvement Theory in Constructingbloggers’Intention to Purchase travel Produ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4):513-526.
[63] MARIANA,EMERSON.Ricardo Gouveia Rodrigues.Tourist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 of Service Providers:A Brazilian Perspective[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20,14(1).
[64] 楊杰,胡平,苑炳慧.熟悉度對旅游形象感知行為影響研究——以重慶市民對上海旅游形象感知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