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帝王可以沒有頭嗎?──“王”字的演化

在前清時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年,某省舉行鄉(xiāng)試,各縣的秀才,都紛紛進省趕考。到了八月初八秋闈入場,主考官出了第一個題目,按號發(fā)下,大家各自坐在號桌,搖頭晃腦大做八股文章。這一次的題目,是“維民所止”。

題目本來是正大光明的,是《大學》里面引《詩經(jīng)·玄鳥》的句子,原文是“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大意是說:“許多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yè),各得其所,住在皇帝的邦畿之內。”哪知道這位主考官,就因為出了這個題目斷送了一條性命。

這時的皇帝,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年號雍正。生性異常殘忍。恰巧那主考有一個仇人官居御史,于是就借題發(fā)揮,參了他一本說:“啟奏我主,現(xiàn)有某省主考官某人大逆不道,在鄉(xiāng)試中竟敢公然出題,蓄意謀反。”

雍正聽了大吃一驚,忙問:“究竟出何題目?是何意思?快快奏來。”

御史接著說道:“他出的題目是‘維民所止’。這題目首尾兩字,很像當今我主的年號,卻又不完全,用意極壞,臣不敢往下再講,我主明察,一想便知。”

雍正沉吟了片刻,勃然大怒道:“哦!原來暗含‘雍’‘正’二字,卻又都是無頭,竟敢罵俺雍正是沒有頭的,真是大膽。皇帝是可以沒有頭的嗎?好,我先叫你自己沒有頭!”于是一道圣旨下去殺掉了這位主考官。

“帝王是可以沒有頭的嗎?”在三千多年以前,一位殷朝的圣君,也曾經(jīng)這樣想過。

再早,我們是不能確切知道的,且從殷代說起。殷代,自盤庚遷都以后,到了祖庚時代,三世、五王,都有文獻可考。那時代表帝王的“王”字都是這樣寫作。

真正像我的朋友徐中舒先生所解釋:像一個人端拱而坐,南面稱王的樣子。據(jù)徐先生的解說,“王”字同“皇”字是一樣的寫法,不過皇字是戴了冕的王,微有不同。古來以正面端坐,代表這些貴族階級。

14

這個人,正是端拱而坐的貴族階級,也可以說是王字的原始形象。從這個解說發(fā)表之后,我們才知道“王”“皇”“士”都是象形文字。

殷代的帝王,祖甲要算得一個英明的圣君。他是商王武丁的幼子,祖庚的兄弟,當他登基的那一天,就首先召集史臣們,開了一次御前會議。在會議日程中,自然有許多改革前朝禮制的要案,但是議案的第一件,卻是他所交議的改良“王”字的書寫法案。

他先以口頭說明:“我有一件心上不快之事,今天要和大家共同討論一下。在數(shù)年以前,我就嫌史官們寫王字太不雅觀,曾向先王建議,王字不應該寫成‘15’的樣子。應該再加一畫,以表高高在上,一國元首之意。豈奈先王因為約定俗成的關系,不肯驟改。大家試想,代表帝王的字,焉有不寫腦袋之理,難道說皇上是可以沒有頭的嗎?自今以往,寫王字要寫作‘16’形,以示我革新庶政,先從自身做起之意。大家以為如何?”

眾位史官,連稱遵命,并且贊美帝王的見解極是。這第一案自然是眾無異議,全體一致通過了。所以,從祖甲的元年起,以至于廩辛、康丁兩世,都是寫王字作“16”的。

在后來武乙和文丁的時代,寫王字分為兩派,甲派復古的,仍寫武丁式?jīng)]頭的王字“15”;乙派是維新的,卻寫祖甲式有頭的王字“15”。雖然兩派曾經(jīng)過多次辯論,結果是相持不下,各行其是。武乙和文丁這兩位皇帝,卻是馬馬虎虎,不甚注意這件事情,后來帝乙同帝辛父子兩個相繼即位,他們是極端崇拜祖甲的,自然都很認真地主張用有頭的王字。不過寫得更簡單些。消瘦了肚子,作為“18”或王形罷了。

這是從甲骨文字中可以確證的一件史實。王字的因革,包含著一樁有趣的故事,所以在這里特別演述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岚皋县| 湘潭县| 镶黄旗| 句容市| 麻城市| 进贤县| 怀化市| 平南县| 綦江县| 枣阳市| 霞浦县| 平谷区| 吴堡县| 勃利县| 曲麻莱县| 从江县| 溧水县| 泌阳县| 桦甸市| 镇巴县| 平和县| 哈巴河县| 扶沟县| 哈密市| 许昌市| 微博| 长岛县| 玛多县| 平江县| 太谷县| 公安县| 云林县| 玉门市| 宁波市| 万安县| 西峡县| 余庆县| 巴里| 凉城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