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麗塔:注釋本
-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 小阿爾弗雷德·阿佩爾注釋
- 3781字
- 2024-02-22 19:04:01
參考書目
1.納博科夫作品一覽表
* 表示已經被譯為英文的俄語著作;標題后面的時間表示期刊連載的時間;括弧內包含譯為英文的時間。
** 表示以英文寫作的作品。
不加星號則表明是俄語作品。下面沒有列出納博科夫大部分主要的英語昆蟲學論文,也未列出二三十年代未翻譯、未結集的大量作品,包括大約一百首詩歌、數部劇作和短篇小說、五十篇文學評論和散文,以及無數蘭波、魏爾倫、葉芝、布魯克、莎士比亞、繆塞等人作品的翻譯。米歇爾·朱利亞(Michael Juliar)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描述性書目》,紐約,1986(Vladimir Nabokov:A Descriptive Bibliography)是納博科夫已發表作品的標準書目。納博科夫所有十七部小說,以及《說吧,記憶》和《獨抒己見》均有佳釀國際(Vintage International)版本。
卡羅爾:《愛麗絲夢游仙境》,柏林,1923年,譯著。
* 《瑪麗》:柏林,1926年(紐約,1970年),小說。
* 《王,后,杰克》:柏林,1928年(紐約,1968年),小說。
* 《防守》:1929年,柏林,1930年(紐約,1964年),小說。
* 《眼睛》:1930年,(紐約,1965年),短篇小說。
* 《榮耀》:1931年,(紐約,1971年),小說。
* 《暗箱》:巴黎和柏林,1932年(倫敦,1936年;修訂版,紐約,1938年,譯名為《黑暗中的笑聲》),小說。
* 《絕望》:1934年,柏林,1936年(倫敦,1937年;修訂版,紐約,1966年),小說。
* 《斬首之邀》:1935—1936年,柏林和巴黎,1938年(紐約,1959年),小說。
* 《天賦》:1937—1938年,紐約,1952年,俄文版(紐約,1963年),小說。
* 《華爾茲的發明》:1938年(紐約,1966年),三幕話劇。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康涅狄格州,諾福克,1941年,小說。
** 《三位俄國詩人:普希金、萊蒙托夫和丘特切夫英譯》:康涅狄格州,諾福克,1944年。
** 《尼古拉·果戈理》:康涅狄格州,諾福克,1944年,研究論著。
** 《庶出的標志》:紐約,1947年,小說。
** 《確證》:紐約,1951年,回憶錄。
《在異鄉》:紐約,1954年,《確證》俄文版的擴展重寫,而非翻譯。
** 《洛麗塔》:巴黎,1955年(紐約,1958年),小說。
** 《普寧》:紐約,1957年,小說。
** 萊蒙托夫:《當代英雄》,紐約,1958年,譯著。
** 《納博科夫的“一打”》:紐約,1958年,包括十三個短篇,其中三篇譯自俄語,一篇譯自法語。
** 《伊戈爾遠征記》:紐約,1960年,十二世紀史詩英譯。
** 《微暗的火》:紐約,1962年,小說。
**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紐約,1964年,四卷本英譯和評注。
** 《說吧,記憶》:紐約,1966年,最初題名為《確證》的回憶錄的最終版本,包括《在異鄉》以及新的資料。
** 《愛達或愛欲》:紐約,1969年,小說。
* 《詩與題》:紐約,1971年,五十三首詩,其中三十九首俄語英語對照,另有十八個象棋題。
** 《透明》:紐約,1972年,小說。
* 《俄國美人和其他故事》:1924—1940年;紐約,1973年,十三個短篇小說。
** 《獨抒己見》:紐約,1973年,二十二篇訪談、十一封書信、九篇文章、五篇鱗翅目昆蟲學論文。
** 《洛麗塔:電影劇本》,紐約,1974年。
** 《看,那些小丑!》:紐約,1974年,小說。
* 《被摧毀的暴君和其他故事》:紐約,1975年,十三個短篇,其中十二篇譯自俄語。
* 《日落詳情和其他故事》:紐約,1976年,十三個短篇。
** 西蒙·卡林斯基編《親愛的邦尼,親愛的沃洛佳:納博科夫——威爾遜通信集,1940—1971》:紐約,1979年。
弗雷德森·鮑爾斯編《文學講稿》:紐約,1980年。
——《俄羅斯文學講稿》,紐約,1981年。
——《〈堂吉訶德〉講稿》,紐約,1983年。
* 《蘇聯來的人和其他劇本》:紐約,1984年,四部劇本。
* 《魔法師》:紐約,1986年,中篇小說。
馬修·布魯科利和德米特里·納博科夫編《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書信選集,1940—1977》:紐約,1989年。
2.《洛麗塔》評論
以下包括納博科夫在世時發表的大部分《洛麗塔》研究作品。
阿爾德里奇,A.歐文:《洛麗塔與〈危險關系〉》,載《威斯康星當代文學研究》,第2卷(1961年秋季),第20—26頁。
艾米斯,金斯利:《她是孩子,我也是孩子》,載《觀察家》,第6854期(1959年11月6日),第635—636頁。
阿佩爾,小阿爾弗雷德:《納博科夫的欺詐藝術》,載《丹佛季刊》,第3卷(1968年夏季刊),第25—37頁。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訪談》,載《威斯康星當代文學研究》納博科夫特刊,第八卷(1967年春季),第127—152頁。重印于L. S.鄧博編《納博科夫其人及其著作》,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出版社,1967年,第19—44頁。重印于納博科夫著《獨抒己見》,紐約:國際佳釀出版公司,1989年,第62—92頁。
——:《洛麗塔:恢諧模仿的跳板》,載《威斯康星當代文學研究》,見前引,第204—241頁。重印于登博編輯,見前引,第106—143頁。
——:《納博科夫的黑暗影院》,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74年,第61—151頁。
布倫納,康拉德:《納博科夫:變態的藝術》,載《新共和》,第138卷(1958年6月23日),第18—21頁。
布萊爾,杰克遜·R.和小托馬斯·J.伯金:《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英語評論界的聲譽:注釋和一覽表》,《威斯康星當代文學研究》,見前引,第312—364頁,重印于鄧博編輯,見前引,第225—274頁。
巴特勒,戴安娜:《洛麗塔蝴蝶》,載《新世界寫作》,第十六卷(1960年),第58—84頁。
杜佩,F. W.:《洛麗塔在美國》,載《文匯》,第7卷(1959年2月),第30—35頁。重印于《哥倫比亞大學論壇》,第2卷(1959年冬季),第35—39頁。
——:《〈洛麗塔〉序言》,載《安克爾評論》,第2期(1957年),第1—13頁。重印于他的《“貓王”與其他有關作家和寫作的看法》,紐約:法勒——斯特勞斯——吉魯出版社,1965年,第117—141頁。包含《天賦》評論。
菲得勒,萊斯利·A.:《玷污兒童》,載《新領導人》,第41卷(1958年6月23日),第26—29頁。
費爾德,安德魯:《納博科夫:他的藝術生涯》,波士頓:小布朗出版社,1967年,第323—351頁。
吉羅迪亞,莫里斯:《洛麗塔、納博科夫和我》,載《常青評論》,第九卷(1965年9月),第44—47、89—91頁,有關《洛麗塔》的首次出版;有關納博科夫的反駁,見《洛麗塔和吉羅迪亞先生》,載《常青評論》,第11卷(1967年2月),第37—41頁。
戈爾德·赫伯特:《小說的藝術之四十: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訪談》,載《巴黎評論》第41期(1967年夏——秋季),第92—111頁。
格林·馬丁:《〈洛麗塔〉的道德性》,載《凱尼恩評論》,第28卷(1966年6月),第352—377頁。
希克斯,格朗維爾:《洛麗塔及其問題》,載《周六評論》,第41卷(1958年8月16日),第12、18頁。
霍蘭德,約翰:《性感少女的危險魔力》,載《黨派評論》,第23卷(1956年秋季),第557—560頁。重印于理查德·科斯特拉尼茲編《當代文學》,紐約,艾文出版社,1964年,第477—480頁。
約西波維奇,G. D.:《洛麗塔:戲仿以及對美的追求》,載《評論季刊》,第4卷(1964年春季),第35—48頁。
克爾,保利娜:《洛麗塔》,載《我看電影時遺失了它》,紐約:班坦出版社,1966年,第183—188頁。重印于安德魯·薩里斯編《電影》,印第安納波利斯和紐約:波布斯·麥瑞爾出版社,1968年,第11—14頁。這是電影《洛麗塔》最為有趣的評論。
梅耶爾,弗蘭克·S.:《“洛麗塔”的奇怪命運——長矛對棉花》,載《國家評論》,第4卷(1958年11月22日),第340—341頁。
米切爾,查爾斯:《〈洛麗塔〉神話般的嚴肅性》,載《得克薩斯文學和語言評論》,第5卷(1963年秋季),第329—343頁。
內梅羅夫,霍華德:《藝術的道義性》,載《凱尼恩評論》,第19卷(1957年春季),第313—314、316—321頁。重印于他的《詩與小說》,新布倫瑞克,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出版社,1963年,第260—269頁。
菲利普斯,伊麗莎白:《〈洛麗塔〉的戲法》,載《文學與心理》,第10卷(1960年夏季),第97—101頁。
《〈花花公子〉訪談: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載《花花公子》,第11卷(1964年1月),第35—41、44—45頁。重印于《〈花花公子〉讀者十二周年紀念刊》,芝加哥:花花公子出版社,1965年。
普雷斯科特,奧維列:《時報之書》,載《紐約時報》,1958年8月18日,第17頁。
普羅菲,卡爾·R.:《洛麗塔解鎖》,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1968年。
魯熱蒙,丹尼斯·德:《〈洛麗塔〉或丑聞》,載《宣告愛情——愛的神話文集》,翻譯,理查德·霍華德。紐約:萬神殿出版社,1963年,第48—54頁。
席克爾,理查德:《納博科夫的藝術性》,載《進步》,第17卷(1958年11月),第46、48、49頁。
——:《評論一本無法買到的小說》,載《記者》,第17卷(1957年11月28日),第45—47頁。
史密斯,彼得·杜瓦爾:《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論生活與工作》,載《聽眾》,第68卷(1962年11月22日),第856—858頁。BBC電視訪談文稿。重印于《時尚》雜志,第141卷(1963年3月1日),第152—155頁。
斯特格納,沛奇:《潛入美學: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藝術》,紐約:戴爾出版社,1966年,第102—115頁。
特里林,萊昂內爾:《最后的愛人——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載《格里芬》,第7卷(1958年8月),第4—21頁。重印于《文匯》,第9卷(1958年10月),第9—19頁。
韋斯特,麗貝卡:《〈洛麗塔〉:面帶狡猾笑容的悲劇小說》,載《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1959年11月8日,第16頁。
3.納博科夫研究
博伊德·布賴恩:《納博科夫傳:俄國時期》,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卷,總共將出版兩卷本傳記。
還可參見帕克,斯蒂芬·簡編輯:《關于納博科夫》,勞倫斯:堪薩斯大學,1984— 。早期題名為《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研究通信》,1978—1984。這是致力納博科夫研究的半年刊,包括評論研究參考書目。
朱利亞,邁克爾:《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描述性參考書目》,紐約:花冠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