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長沙城以南外圍防線的清軍,大部分都是新歸順大清的明國降兵,在少量孔有德嫡系部隊監督和控制下,他們需要拼命抵擋住老東家軍隊的反攻,才能夠贏得新東家的信任。
以孔有德為首的清軍將領,之所以將這些新降兵趕出城,部署到長沙城以南的外圍防線,其實大概多少也是有把這些不夠可靠的軍隊當炮灰的打算。
畢竟,根據其戎馬二十余年的戰爭經歷,孔有德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他很可能就會固守在長沙城內,一邊等待朝廷派遣的援軍,一邊作為被圍攻的一方,與城外明軍進行曠日持久的圍城戰。
二月下旬清軍奪取長沙之前,明軍丘八在長沙城內燒殺搶掠、胡作非為后一哄而散,導致長沙城內存儲的糧食頗為不足,再加上清軍南征,攜帶的糧草也比較有限。
因此,此時面對明軍反攻的孔有德軍團所駐守的長沙城,雖然城池還算堅固,兵力也算雄厚,但糧食卻實在不算充足。
顯而易見,在持續時間較長的城池攻防戰中,城中過多的不可靠士兵不僅不會為作為守城方的清軍提供助力,反而還是清軍很大的累贅。
因此,在孔有德看來,打著“守城必守野”的旗號,把以新降兵為主的一部分軍隊,部署到城外,用來延緩敵軍進攻勢頭,從長遠上來看,明顯會更加有利于守城的大局。
這些本就該死的炮灰新降兵被剛剛大勝、鋒芒正盛的明軍擊潰,雖然確實有些太過迅速,但也算是在孔有德意料之中,就不多說了。
只是說被孔有德派去騷擾牽制明軍主力的上千馬兵,那可基本上都是孔有德軍團的主力馬兵啊。
孔有德之所以舍得派出這些被他寄予厚望的精銳馬兵,當然是因為孔有德堅定地認為這些馬兵大概率會達成預定的戰術目的。
哪怕出了萬一,不小心達不成預定的戰術目的,以這些馬兵的精悍驍勇和強大機動性,全身而退定然也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
可惜,對于孔有德來說,悲慘的現實,竟然是如此冰冷,使孔有德的心冰涼的甚至勝過遼東大雪過后的冬日。
根據僥幸逃回來的清軍馬兵所說,戰前,據偵騎報告,明軍哪怕是在行軍之時,也軍容嚴整、號令森嚴,看上去就很是不好打。
清軍馬兵們耐心等待了很久,在明軍臨時休整時候,自以為尋到了明軍的破綻,于是趁機發起突襲。
可是在實打實接觸到了明軍之后,清軍立馬就可以知道這幫明軍并不是什么花架子,而是的確有著表里如一的強大實力。
縱使受到清軍馬兵的突襲,那些訓練有素的明軍士卒,還是很快就在軍官的指揮下,快速集合起來,然后明軍中的長矛兵迅速排列成方陣,同時,明軍中的鳥銃兵也排列成相對來說更加松散單薄的陣型,在周邊進行支援射擊。
清軍馬兵不傻,其嘗試優先攻擊看起來明顯更加好欺負的明軍鳥銃兵,然而這些被清軍稱呼為“粵兵”的軍隊之中的鳥銃兵,和清軍之前見過的明軍其他部隊的鳥銃兵,可謂完全不一樣,
對于清軍來說,這些粵兵鳥銃兵在明軍軍官的嫻熟指揮下,可謂進退有序,待清軍馬兵進攻至時井然有序地后退,待清軍馬兵退縮之時井然有序地追擊。
與此同時,那如同刺猬一樣的明軍長矛方陣也在軍官的指揮下與鳥銃兵互相精妙地配合著對清軍進行打擊,清軍馬兵就此一時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
就是這樣,憑借強有力的組織力,龍武衛長矛兵和鳥銃兵在堪稱完美的配合下,順利抵御住了清軍馬兵的襲擊,并且還暫時把清軍馬兵拖住。
接著似乎是預先就早已經埋伏好的數以百計的明軍騎兵,突然出現在戰場,并且迅速在清軍大隊馬兵部隊兩側迂回,然后如同利刃一般從側翼甚至后方呼號著對清軍發起進攻。
最終清軍馬兵自然承受不住明軍步騎兵的打擊,直接崩潰,有的兵丁被嚇破膽,直接原地投降,有殘余建制的兵丁則多騎馬分散突圍。
了解到明軍是如何輕松擊敗他屬下的精銳馬兵之后,孔有德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心中暗道這粵兵真是恐怖如斯。
與此同時,孔有德也感到納悶,既然這明國的廣東軍隊如此驍勇善戰,那之前崇禎皇帝為何不調這些粵兵北上前往遼東作戰,或者去平定闖賊、獻賊這些賊寇?
有這些粵兵在手,那崇禎皇帝竟然最后還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這可真是如同在糧倉中餓死的老鼠一般無能啊!
在久經戰場的老行伍孔有德看來,明軍的戰術雖然很是樸實無華,不過是通過迷惑清軍,引誘清軍發起襲擊,然后后發制人,先以步兵正面拖住進攻的清軍,然后預先埋伏好的騎兵迂回,從側翼發起進攻,擊潰清軍,最終趕盡殺絕。
但類似于“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樸素的烹飪方式”這樣的道理,強大的軍隊,往往也只需要樸素的戰術,就能夠取得輝煌的勝利。
實踐經驗豐厚但理論知識較為匱乏的孔有德當然不知道,就這種他眼中很是普通的戰術,在二千多年之前的《孫子兵法》當中被叫做“以正合以奇勝”。
在西方,則是叫做“砧錘戰術”,想當年乃是亞歷山大大帝精通而且慣用的打法,其實就是以長矛方陣為砧扛住對手,然后以騎兵為錘側擊敵軍。
乍然一聽上去似乎有點高大上,但實際上的含義就是那樣普通。
總之,從清軍的失敗中,孔有德更加真切地意識到了此刻正對著長沙城來勢洶洶的明軍的強大。
「這仗恐怕比想象中還要難打的多啊。」
一想到這里,愈發下意識地對前途感到悲觀的孔有德就忍不住感到頭疼。
而更加令孔有德頭疼的事情,還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