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抵人心的寫作:精準表達自我,深度影響他人
- 文叨叨
- 4054字
- 2024-03-04 17:40:00
擺脫“自嗨”,建立對話姿態
克制一點
學員寫了一篇生日文,題目是《30歲了,你還敢談論熱愛嗎》。文章的開篇是這樣寫的:
30歲,一個奇怪的年紀,有點不上不下。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的我,只是努力在每個階段做好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在有風的日子里起舞,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放飛……就這樣,我慢慢找到了生活的掌控感。
30歲,我經歷了一段摸索和迷茫期,離婚、家人生病是我這個階段的分水嶺,我希望用這篇文章記錄自己一路自我探索的經歷,來紀念我的30歲,或許還能給你們帶來一些感悟。
這個開篇表面看起來沒什么問題,句子也很文藝,但更像是寫作者悶在角落里的自言自語,也談不上對讀者有什么吸引力。對于這類情感文,寫作者都希望能與讀者產生共鳴。但共鳴的前提是,先在文字中和讀者建立對話姿態:克制地選擇內容,盡可能擺脫“自嗨”,讓讀者讀完開頭就被吸引住。
開篇這一小段只有178個字,字數并不少,但有價值的信息量很少。178個字包含了很多感慨,很多關鍵詞:熱愛、自我探索、30歲的標準活法、節奏感、掌控感。這些無邊無際的感慨幾乎占了90%的篇幅,而關于寫作者更具體的信息只有寥寥兩筆:“離婚”“家人生病”。
寫什么、怎么寫決定了寫作者是否能與讀者建立良好的對話姿態。克制感慨,盡量提供具體、有價值的信息,即使是僅有200字左右的開篇,也應該盡全力達到這樣的要求。游離式的表達沒有聚焦點,因此難以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用更具體的事建立對話感會更好。
通過聚焦和克制表達,改后的版本是這樣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30歲的女人突然有了標準的活法。一個娃、一個家、一份穩定的工作成了幸福生活的固定指標。
我的30歲,沒有一個指標符合社會標準。離婚,離開不對的人;辭職,離開不適合的工作;任性地從零開始,追逐自己熱愛的行業。30歲這一年,不標準的活法,我反而慢慢找到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這版從5個關鍵詞縮減成1個核心關鍵詞“標準的活法”,把感慨換成具體故事。因為文章開篇有對比和落差,所以更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更有可能繼續看下去。
就事論事,少談感情,多談實事、具體的事,是和陌生讀者建立對話感的前提。
文章自說自話,通常體現在兩方面:事多;情感豐富。要么是流水賬式的細節堆砌,要么是祥林嫂式的情感傾訴。擺脫“自嗨”的唯一方式就是克制,克制地闡述內容,克制地抒發情感。用“更少、更具體”來消解冗長,是文章開篇的要求,也是整篇文章的寫作原則。
讓讀者感覺“與我有關”
寫作不僅是為了滿足寫作者的表達欲,還要讓讀者覺得文章與他有關。與讀者無關的文章,他連打開的欲望都沒有,寫作者的表達欲也就無法滿足。尤其是在文章的開篇,要想辦法創造相關性。
這里我分享3個案例。
案例1
有家公司想在公司內部推廣一款軟件,但因為需要調整原有工作習慣,大家配合度不高。負責推進的同事在準備一個專場分享會,以說服大家使用這款軟件。
類似的分享說明會,一般怎么說開場白?
“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演示一下這款共享文檔軟件的具體使用方法。”(乏味又刻板,會議還沒開始,大家可能已經要打瞌睡了。)
不妨換一種方式,用提問來創造相關性。
“如果有種方法能讓在座所有人,每天準時下班,你們愿不愿意嘗試?誰說的不可能?用我推薦的這款軟件就有可能。我們已經做了兩周的測試,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部門內部使用和測試的效果。”
只有確定了目標讀者(聽眾)的需求,才能創造相關性。對忙碌的職場人來說,“每天準時下班”是一個大家都很向往的狀態,戳中了聽眾的痛點。通過提問,引發了關聯思考,在一開始就牢牢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接下來的表達自然會順暢很多。
案例2
要想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還可以用充滿沖突感的故事,來拉滿好奇心。
我自己寫過一篇產后復工的文章,講了自己為什么要快速復工,以及復工后的打算。通常這樣的文章,會以“總結陳詞”的形式開篇,比如“終于在2020年完成了人生大事,看到孩子那么可愛,真的很想一直陪伴她。但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熱愛,我也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她的媽媽”。(平庸寡淡,在開篇這么重要的位置說了一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我的文章拋棄了這種寫法,第一句話就是:“上周四,我大哭了一場。”(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一開場就把讀者帶入具體情境。后面再通過這個故事,帶出這一年來的感慨。)
類似的寫法,我還曾經用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那次是講述在媽媽生病那一年里我的成長和蛻變。依然用講故事開始,讓觀眾直接入場。演講的開篇是這樣寫的:
2016年2月7日下午2點,婆婆端著剛燉好的肉進門,媽媽正在廚房切菜,而我正在悠閑地自拍。那一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我以為那是一個普通的除夕,但我萬萬沒想到,那會是最后一個圓滿幸福的春節。
3個月后的一天晚上10點,我正在泡腳,爸爸打來電話,媽媽突發腦出血,要準備手術。
短故事像是電影畫面,把它直接推到觀眾面前,觀眾幾乎會立馬入戲,也更容易順著我的講述一直聽下去。
案例3
第74屆世界科幻雨果獎的獲得者,小說《北京折疊》的作者,童行書院創始人郝景芳和團隊合著了一本書《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書中介紹了很多專業的教育理論,但整本書的寫法卻非常通俗易懂,完全不像一般的家教類圖書那么晦澀。
如何把專業知識寫得通俗易懂,讓讀者讀起來饒有趣味,這本書給出了模板一樣的寫作示范。其中有一節是“四個關鍵,培養自信而不自負的孩子”,她的寫作邏輯和框架是這樣的:
有家長問我們: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們在課堂上發現,不少孩子表現出內向、羞怯、不愿意當眾表達,或者表達時會緊張、不自信……我們都知道培養自信心的重要性,但家長在培養孩子自信心方面又產生了下面這樣的問題……
開篇先提出問題,用場景化的方式寫出孩子不自信的表現,以及家長養育孩子時面臨的問題和困惑。
我們通常理解的自信心是“相信我能做到”,似乎只要信任孩子,鼓勵孩子就夠了。但只放手鼓勵是不夠的,我們來看自信心的內涵和要素。自信心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估。舉個例子……簡單地說,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預期,對自己先前表現和能力的自我評價……
這部分是分析問題,分析時重點放在對概念的重新定義上,也就是對“什么是自信”給出了超越固有認知的定義。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可以從以下4個關鍵方面入手……
(為了節約篇幅,我用省略號代指部分文字內容。)
先分析問題,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于是書中給出了4條具體的方法建議。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典型的“撥開迷霧”式的寫作框架。在閱讀較為專業的文章時,讀者不想被灌輸知識,他們更想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有當讀者相信“文章能為我解惑,懂我,對我有用,說的就是我”時,專業知識才能更精準地觸達讀者,其閱讀體驗也會更加愉悅。
為什么有些專業文章看起來是板起臉的說教,有些是促膝談心式的交流?想要更精準地觸達讀者,得去研究你的讀者:他們的問題和困惑是什么,他們能接受怎樣的表達方式,怎樣才能更好地給他們提供價值。
寫作時讓讀者感覺內容“與我有關”是提供信息價值,也是建立信任和共鳴的前提。提問、使用有戲劇性的故事、模擬讀者的實際生活場景,都是不錯的開場方式。
與讀者平等對話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27歲時,你在做什么》。初稿寫完后,我給一些27歲左右的朋友看,并請她們提意見。收集反饋時,有個姑娘說:“最討厭在這種指點迷津的文章中,看到一個頤指氣使的人,用好像過來人就一定很了不起的口氣教育別人。”
這就是讀者的微妙心理。盡管她們知道那是過來人的肺腑之言,所提及的方法足夠有效,故事足夠有借鑒性,但作為讀者必須先保證自己被平等對待,而不是在上課,被教育。
本來這篇文章的主體是我寫給年輕人的10條建議(寫這篇文章時我32歲),但基于讀者這種微妙心理,修改稿件時我換了一種寫法。我用比較多的篇幅介紹自己27歲時的狀態,并把自己曾經也和她們一樣的具體故事分享了出來,最后再拋出10條建議。這樣的寫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類似“成功人士”頤指氣使的問題,變成了一種和她們站在一起的對話姿態。
平等對話,對讀者來說是一種溫柔的照顧。每個人在寫完文章之后都可以模擬一下:假如這是一個面對面溝通的場景,這篇文章所呈現出來的寫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對話姿態是否平等,寫作者有沒有把讀者的情緒照顧妥帖。
與讀者平等對話,不僅體現在通篇的內容布局上,還體現在一些小細節上。比如適當地多運用“我”和“你”,建立一種形式上的對話感,而不是通篇都是“我”。甚至偶爾可以把“你們”換成“我們”,讓讀者覺得你和他站在一起。
不必寫給所有人
有位學員想寫一篇關于婆媳相處的文章,本來她思路很清晰,就寫自己是如何跟婆婆相處的。“嘴甜一點,多夸對方”“給婆婆買新衣服,打造全新的形象,讓她自信起來”“按婆婆的審美裝修她的臥室”,等等,內容很好,也是她自己親自實踐覺得非常奏效的方法。
但她越寫越心虛,朋友們也紛紛發來意見,大體意思是:有很多婆婆本身就很難溝通,這些方法只適用于本身就比較好溝通的婆婆;方法不重要,關鍵看運氣,是否能遇到一個可以溝通的人是大前提。面對這樣的反饋,她又試著去總結遇到不同類型的婆婆具體該怎么處理,如果某個方法效果不好該如何變通。文章內容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寫不清楚了。她也因此陷入了無邊的自我懷疑:或許我的文章本身就沒有意義,很多事都有個例,我也沒辦法找到適用于所有情況的完美方法。
寫文章切忌貪婪。沒有一篇文章能讓所有人喜歡,對所有人都有用。當寫作者企圖兼顧所有人的時候,難免陷入“說了很多,而且越說越說不清楚”的困境。文章不必企圖寫給所有人,能影響一部分人就足夠了。例如,當我們的目標是寫給那些“想好好和婆婆溝通,但苦于沒有方法”的兒媳婦時,文章就很簡單,原來的寫法就不錯。至于那些已經認定了自己婆婆無法溝通,進而認定所有方法都沒有用也懶得嘗試的人,就放棄她們吧。
只寫給一小撮人,才能把具體的目標讀者的困惑寫得更精準,把方法寫得更容易借鑒和遷移。而通常,和你情況差不多的一小撮人,總人數也很多,不用擔心案例太特殊,目標讀者太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