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朱標暴斃,印證預言
- 登基,從勸朱棣造反開始
- 狗狗麻婆湯面
- 2553字
- 2024-01-26 23:53:14
朱棣回味那首“已亥雜詩”,心里也稍起躁勁。
結合詩句,實際不難想到。
如今朝廷功臣十不存一,前幾年的胡惟庸案,可謂是拔掉了朝野上最大的一顆釘子,導致現在人人自危。
老爹猜忌心愈重,待最信任囑托的太子亡故了,如此局面恐怕會更加艱難。
或許這朱名不求功名,也是看透了現在的官場,進入等于白送。
稍有不慎,腦袋不保。
所以寫下這首短詩,期盼未來有人能重振朝綱,消除君臣之間的敵對。
不過,要是朱棣和姚廣孝知道那幾首詩都是朱名抄后世的,估計掐死朱名的心都有了。
結合短詩,倒是給姚廣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來這朱名也不可能是那種啟寵納侮的奸小騙子。
“那廣孝認為,這朱名可不可以被本王納入己囊?”
朱棣與朱名接觸時間不長。
卻已經認定此人。
即使預言不準,朱棣那顆躁動的反叛之心也被朱名撩的有些矜持不住。
畢竟他身處藩王之位,自然高處不勝寒。
自古哪有帝王不中央集權,豈能放任在外勢力做大,一旦控制不住,必然會引得朝廷反彈,從而大禍臨頭。
所以削藩,只是早晚之事,現在老朱不削藩,全賴有太子把持,還有敬愛兒女的私心作祟。
等到這些前提全失去后,朱棣必須要思考后路。
下定決心后,朱棣就起了收納朱名的想法。
到時身邊姚廣孝在左,朱名在右,有這二人,所做通報之事也便能及時規劃。
“這小子有沒有才干,我明日一問即可知曉,若是真有才干,王上日后若真要舉事,可以重用此人?!?
姚廣孝背后思忖片刻,才沉吟回答道。
主臣二人又商討了片刻后,朱棣翌日又去食肆,這一次他還帶上了幕僚姚廣孝。
“將軍又為小子拉來了新客人?!?
朱名老遠眺望,就察覺這黑衣和尚來歷不簡單。
況且,你見過哪個將軍會和寺內化緣的和尚湊到一起?
“閣下就是朱名朱掌柜?”
姚廣孝拱手一拜,相當客氣。
“正是在下,足下是……?”
“我名姚兆,與木隸將軍是多年的好友,特受他邀請,說這應天府有一奇人,那我姚兆必須來看看?!?
姚兆?
朱名搜索記憶,又是一個從未聽聞過的人。
“客套什么,入座就是了,這頓飯還是我朱名請客。”
“哈,下一次那就由我木隸請客,這一次還是得小先生來主持?!?
朱名隨即給朱棣丟過去一個白眼。
“不如朱小掌柜來坐一坐,嘮嘮嗑。”
朱名推脫不開,只能上座。
“我聽木隸將軍所說,小先生在這應天府蝸居十年,為何不選擇去考一個功名呢?”
姚兆笑容,沐浴清風。
“為生活所迫,每日都有忙不完的勞務和工作,哪有時間學習呢,我開一間食肆掙的錢雖然不夠我娶妻生子,但足夠我自用。人生在世,活出自我即可,何必在意功名利祿,四五十年后,也不過是一坯黃土,荒野孤魂罷了。”
朱名淡定回答,將盤中牛肉肉塊快速切開一角,放入嘴里自顧咀嚼。
“哈哈哈,此言倒是頗有生活哲理,顯然小先生是一個心性堅韌的人吶?!?
姚廣孝倒是沒想到朱名會這么回答自己,對此人的興趣更甚。
兩人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起來,朱棣不插嘴,只是在一旁聽著。
姚兆見時機成熟,才開始開門見山談論一些敏感話題:
“我姚兆十年前游歷河北的時候,北方并不太平,當時北元雖然體無完膚,但余威尚在。戍邊其衛所十里一烽火,當時陛下四伐北元,皆大獲全勝?;腥缱蛉眨虐l現十年光陰,飛逝而寞。
“如今洪武治世已有二十年,北元在河北的勢力幾乎翦滅,已經龜縮漠北,不敢在南圖大明?!?
“只是……”
姚兆見朱名和朱棣皆聽的仔細,繼續言道。
“后來十年間,我自開封游歷至西北平涼,又自平涼一路向東到北平,經常見到各府邊境沿途皆置衛所,控扼要害?!?
朱名點頭。
對于明朝衛所制,他還是有些了解的。
明代的兵制起初基本承襲了唐朝的府兵制,雖然名字略有不同,但二者制度大同小異,區別不大。
姚廣孝見朱名頷首,不禁詢問:
“不知小掌柜對這衛所制了解多少?”
既然姚兆考他,朱名自然不能再敷衍回答,略加思考,朱名才開口:
“恕我直言,這衛所制度的本質,其實就是“全兵皆農”。”
全民皆農?
姚廣孝和朱棣眼前一亮,也是聽到了一個稀罕詞。
“敢問小先生,這全民皆農能否講解一二?”
“所謂的全民皆農,實際上就是全民皆兵下的一種實施形式。”
“要說咱們陛下,確實英明神武。”
“只有結合這中原王朝歷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才能將這樣的制度發揮出最大作用?!?
“只是常言道:久后必生變。沒有哪種制度是完全可以一成不變的,你想一下,如果大批屯田被地主豪紳和一些心懷不軌的將校吞沒,那會造成什么情況?”
朱名手指磕了一下桌子,盯著姚兆。
直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國有十七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有、三個行都司、一個留守司、三百二十九個內外衛、六十五個守御千戶所。
兵額當時最多達270余萬人,為洪武年間兵力之最。
“恐怕久而久之,屯田的軍卒生活會越來越難?!?
姚廣孝思索片刻,才言道。
如果連生活都維持不了,還要受地主豪紳他們上人的壓迫,只怕不跑路是不能活命的。
朱棣思索片刻,也是一臉凝重。
“而且我記得洪武三年,山西救難,因一件事情,重新沿襲開放了宋時期就有的“開中法”,此法一入淆函,就被廣泛推廣?!?
開中法,則是明官府在戰時狀態下,急需以鹽、茶為中介,召募部分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一種方法。
“此法與衛所結合,于我大明縱橫二十年,北伐北元如今有四次,無一敗績,并且開疆拓土,拱衛應天,皆非難題?!?
“只是我憂慮的是這開中法也有弊端,其中商屯主要控鹽,若是日后有個別上位官僚見鹽利可圖,從中牟利,恐怕會開中廢弛,影響衛所發展。”
朱名將自己的憂慮講明后,剩下的就需要朱棣和姚廣孝二人思考了。
他知道自己說的太多,對解決措施閉口不言。
即使這樣,朱棣和姚廣孝也收獲頗多。
“收益匪淺吶,小掌柜確實是有大才。”
姚廣孝對朱名算是服氣了。
論兵還能一針見血地找到衛所積弊,縱然是姚廣孝本人,也不一定能夠想到這些。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在朱名好歹也是頂著后世四五百年歷史的眼光去看問題,視角自然就和姚廣孝他們不太一致。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眼前的姚兆竟然會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謀臣姚廣孝。
后來的半月,朱名就與姚廣孝熟絡起來,兩個人經常暢飲談論天下大事,朱棣心甚慰。
只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就被宮內的消息打破。
朱棣匆匆來尋朱名。
“出大事了,先生……”
朱名見朱棣愁眉鎖眼,方寸大亂的模樣,預感到有大事發生。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朱標暴斃病薨。
比歷史上早早提前了十幾日。
太子去世后,老朱震驚,痛哭不已,祔葬孝陵東,謚其“懿文”。
朝中震動,應天府震動,天下震動。
洪武時代的天,自此鼎峰終于滑落,開始傾斜,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