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書呆子也能治國安邦?我呸!
- 登基,從勸朱棣造反開始
- 狗狗麻婆湯面
- 2096字
- 2024-02-02 23:59:12
宴會進行到后半段,朱元璋見氣氛還算融洽,隨即開口問:
“諸兒與百官文武,可是吃好?”
“兒臣吃好!”
“吾等百官皆吃好!”
十一皇子與群臣異口同聲喊道。
“好!很好!諸位還請坐下,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殿前所有人聽的仔細,一個個打好精神。
“咱知道,我大明南征北伐,一路推翻蒙蒙元,才在這駁痕斑斑的土地上建立了咱們自己的國家,大明!”
“朕能打下這大明天下,不容易啊,治理國家的門門道道,對朕來說,更難。”
朱元璋在此處停頓,顧目望去,所有人也在注視他。
再看懷里的朱允炆,他也是睜著大眼盯著朱元璋看,朱元璋內心升起一絲決斷。
“我常在想,大明百年之后會是什么模樣,我是個大老粗,怎么也想象不到那個場景,只是別說這百年了,就連十年后的光景,咱可能都見不到。”
“請父皇珍重龍體!莫要說這種喪氣話!”
秦王朱樉帶頭安慰。
朱元璋擺擺手,繼續娓娓道來:
“想起咱長子朱標,年不過四十,咱家父子,就只能陰陽相隔。咱心里面,難受!”
皇子百官沉默不語。
他們理解朱元璋的痛苦。
朱標是朱元璋傾注的一切,朱標亡故,也帶走了朱元璋一半的心。
“朕兒長子朱標,監國統兵,樣樣兼通,由是儲君政出圣主,天下太平,可翹足而待。”
“只可惜天有不測風云……”
說到這里,朱元璋忽然喉嚨哽住了喲下,揪住了在場的心。
“所以朕,今日之宴,邀請諸兒與朝中外各大臣見過朕今日決定,希望重立儲君,重振東宮,而四個月的觀察,下一任儲君,朕中意朱允炆,諸位有何想說的,就都挑明了說吧。”
說了一大堆,洪武總算引出了重點。
朱樉這些年紀稍大的皇子一聽就知道朱允炆的太子位板上釘釘了,年紀稍小的懵懵懂懂,日后還要道朱允炆一聲太子。
朱允熥臉色慘白,他伏在桌案,腦子里一片空白。
唉……
藍玉也是一聲嘆息。
他雖不愿意,但是事已至此,洪武帝不就想宣布皇孫朱允炆為太子嘛。
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等到明日朝會,今日的口頭承諾就會成為現實。
而朱允炆仿佛早就知道似的,滿眼透露著得意忘形,這一次皇爺爺口諾千金,他不做這太子位都不行。
朱元璋見座下諸人皆沉默,就當算是默認,朱元璋見沒啥阻力,老頭心里暢快多了。
“日后你即位,一定要與各叔叔和睦相處,多重用文臣,你父親以仁愛治國,你當繼承之。”
朱元璋拍拍愛孫的手,語重心長地囑咐。
朱允炆連連應允,至于聽進去多少,就不是朱元璋知道的了。
“陛下,我覺得你的決定還是有些草率了。”
藍玉深吸口氣,隨即起身。
嘴里雖然客氣,但是對朱允炆上位,不甚贊同。
“涼國公所言甚是,還請陛下重新考慮人選!”
座下見涼國公都出面反駁,有不少人附和,趕緊跟隨涼國公腳步,零零散散的聲音不下四五十道。
“怎么!朕的話現在不好使了?”
朱元璋猛拍龍椅,呵斥藍玉等人。
“宴會本來該是喜慶的吃飯,鬧的這么僵做什么?我勸我爺爺收回成命!”
朱允炆一陣痛心疾首,拉著老朱的手不放,老朱正想發作,見愛孫這個樣子,則更加憐憫,心里堅定了朱允炆上位。
“孫兒莫恐,這太子位咱只給你!”
而在老朱看不見的區域,朱允炆低著頭,嘴角卻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好一手茶演繹,明明只有十幾歲……怪不得老朱頭這么喜愛他。”
朱名摸摸下巴,對朱高熾說。
朱高熾也深以為然。
“涼國公此言差矣,朱家上下,除了新喪的太子殿下,唯炆殿下其名最賢。我大明以儒治國,以儒證大明,允炆殿下是最合適的人選。”
有一儒生出列,朱名定眼一看,竟然是尚有些交情的方子需。
“這個方子需跟隨朱重八到我店里,就知道不是一般人了。”
朱名手攥緊,眼睛死死盯住這個儒生。
“方孝孺是吧?你一個書生,談儲君我不與你計較,但是你要是說儒學治國安民,我第一個不服,西南叛亂,北方少數民族入侵,那個時候你在哪里?你在翰林院寫詩頌對!學了儒學就能夠證大明強盛?放他娘的屁!”
藍玉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夸夸其談的儒生子弟,各個說的冠冕堂皇。
結果真到救國的時候,還不是大明將士前仆后繼地往上頂,這些儒生有什么用處?
方孝孺沒想到堂堂涼國公,說話風格竟然如此激進,直接給他罵紅潤了。
另一頭,朱名也愣住了,重新觀量起方子需。
不,這人不是方子需,方子需只是方孝孺的化名,現在應該叫做方孝孺。
不過朱名確實沒想到,這儒生竟然是后世那個被夷滅十族的方孝孺。
實在令人意外。
當時宴前朱名就發現了方孝孺,還想上去和這“方子需”打個招呼,現在看來,唐突了。
“該死的,究竟還有多少人在瞞我?”
既然王章是朱元璋,方子需是方孝孺,那木隸,那郭央,還有那姚兆,會不會也是化名?
之所以為何會聯想到這三人,主要還是木隸和朱元璋化名的王章關系匪淺,這里面貓膩子肯定不少,容不得不聯想。
越想越覺得有可能這幾人都化名,才讓朱名倒吸了一口涼氣。
看來宴會結束后,他去找木隸興師問罪,看看這木隸和姚兆的真實身份究竟是誰。
這邊朱小掌柜還在亂想,那邊除了方孝孺以外,又跳出來一個儒生維護方孝孺。
“我倒是覺得方孝孺所言無錯,如今太子空位已缺四個月之久,民間坊室,朝野內外,無不在等一位圣賢儲君繼承圣上之意志,好做后百年大計的打算。”
“朱家太子薨后,唯有太子的兒子朱允炆在民間威望最高,顯然是最適合進位的人選。”
藍玉冷眼打量。
“儒生就這么喜歡自己蹦出來,儲君進位,涉及國本,你們儒生決定太子人選?我呸!還是回翰林院進修寫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