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內的系列變革,影響既深且遠。宋室南渡后,江浙成為全國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宋于浙江區(qū)域歷史的意義尤其重大,史學家劉子健先生認為:“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歷史,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江浙一帶為重點的模式?!保▌⒆咏。骸堵哉撃纤蔚闹匾浴罚赌纤问费芯空摷ご颉?,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南宋以后,江南仍為全國性的經濟、文化中心,但不復為政治中心。南宋的重要性,對于浙江而言,是此前的漢唐或稍后的明清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南宋墓葬,從皇陵、勛臣貴族到一般士庶,無論地下墓室、隨葬品、墓園和墓地形態(tài),均較漢唐五代時期有巨大變化,并由此奠定明清乃至近代墓葬的制度和文化基調。若將劉子健先生對南宋重要性的整體性論述,移用于墓葬領域,亦無不妥。

墓葬,作為安放死者遺骸的人造空間,既維護了往生者的安寧,也寄托著生者的意圖和現(xiàn)實需求。在“形而上”的層面,因為連接著生與死、存在與虛無,以及潛藏其中的生死悲歡和觀念世界,墓葬是個極具思想張力的意象;在“形而下”的層面,如棺槨的結構營造、隨葬品的種類組合、墓園的平面布局、墓地的形勢卜址、家族墓地的規(guī)劃理念,墓葬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更是喪葬禮俗、堪輿術數(shù)、宗教信仰、家族倫理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前述墓葬內涵構成的多維面向,既有“百里不同俗”的區(qū)域性因素,也有“與時俱進”的歷時性特征??臻g與時間的交織,加上復雜而幽微的人性,墓葬因而成為國家(區(qū)域)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技術演進、思想和宗教觀念變革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凡此種種,構成墓葬考古學研究的全部對象。

20世紀中葉以來,浙江及其附近地區(qū)清理的兩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數(shù)目眾多。但是,宋墓的系統(tǒng)整理和綜合性研究并不為學術界所重視。近20年來,宋墓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日趨規(guī)范,隨著一些重要考古資料的披露,宋墓的研究狀況始略有改觀。

南宋墓葬,長期不為世人所重,原因是真實而復雜的,要言之:一是南宋歷史年代晚近,文獻史料存世較多,不成體系的考古工作,在史學研究中價值甚微;二是浙江宋墓的地下墓室多為土坑墓、磚槨券頂墓或磚(石)槨石板頂墓等幾種簡單的結構形式,既無石雕、壁畫等壁面裝飾,甚至缺少精美的隨葬品,無法引起偏重于圖像分析的藝術史家的關注;三是由于陵谷變遷、人為盜毀,宋墓的地表遺跡多已無存,而且考古工作多出于倉促,大量考古發(fā)掘簡報僅涉及簡單的地下墓室,歷史信息有限。曾幾何時,南宋墓葬給人的印象似乎一直如此:長方形豎穴墓室,體量不大,若無新奇的隨葬品或重要歷史人物的墓志出土,幾乎別無可述。

事實果真如此嗎?南宋墓葬的學術意義何在,易言之,我們應該如何發(fā)現(xiàn)并賦予宋明墓葬以稍成體系的學術價值,這是對浙江考古工作者的學識和智力的一大挑戰(zhàn)。

宋元明考古作為歷史時期考古最晚段的門類,與早期很大的區(qū)別在于文獻記載的發(fā)達,考古工作涉及的對象,在正史、方志和文人筆記中,或多或少有所記載;縱然無直接記載,對文獻的充分掌握,也構成考古資料解讀必要的歷史背景,以規(guī)避考古闡釋中極容易出現(xiàn)的脫離具體歷史脈絡的危險。如何處理文獻與考古的關系,是歷史時期考古重大的理論問題。文獻與考古不是同一語境下的材料,有矛盾,有沖突,是其常態(tài),固然不必事事牽合。但是,考古與文獻同為歷史的片段和側面,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更有機會接近歷史的局部真相——如果我們默認考古學屬于歷史學范疇的話。從事歷史晚段墓葬的具體研究,文獻準備是基本要求,算是“大處著眼”;在具體個案中,保持考古材料的獨立性,并盡量從考古材料出發(fā),算是“小處入手”。

考古學的邏輯起點是實物遺存,它可能比一般的歷史學更具有“克己”的美德,但實物本身的碎片化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局限性,又決定了考古學的研究都是相對的、局部的和階段性的。許多更有學術和思辨魅力的歷史領域因為不會留下實物,我們只能敬而遠之;即使有遺物留存的墓葬考古研究,也依然不同于一般的喪葬史研究,這必然會限制我們思想火花的激發(fā),但同時也更有機會遠離虛妄與玄學。在考古學的現(xiàn)實制約與歷史學的高蹈理想之間,我們都是戴鐐銬的舞者。然而,以實物結合文獻始終不失為有效的歷史復原法,但愿我們尚不至于全然放棄或泯滅想象力的權利和天賦。

社會持續(xù)的世俗化和扁平化發(fā)展趨勢,使宋代物質文化呈現(xiàn)出與此前不同的面向和趣味。傳統(tǒng)考古學的地層學、類型學、等級制度等研究方法,在江南地區(qū)的宋元明考古實踐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無妨這么說吧,宋元明考古應該有與早期考古不同的方法和問題意識。如果只是在配合基本建設中的偶然發(fā)現(xiàn)、隨工清理古代城市、墓地的冰山一角,而無長遠、周密的規(guī)劃和目標,宋元明考古資料的“碎片化”特征較之先秦考古尤其明顯,除了羅列考古材料,稍加闡釋,幾乎無法提出具有引領性的歷史學議題——這種學科焦慮倒逼我們必須在田野中嘗試將墓葬物質形態(tài)的完整性復原到極致,在書齋里盡量結合更多更妥帖的歷史文獻,勉力回應學術界和公眾關于墓葬的所有疑問,以“問題意識”將材料串聯(lián)起來,從而使材料和議題呈現(xiàn)出整體性的特征。

竊以為,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拓展南宋墓葬考古的邊界,并賦予其較為重要且成體系的學術性。但知易行難,這本以《南宋墓葬研究》為題的小書能否達到前文聲稱的目標,則是我毫無把握并深以為惶恐的。

但無論如何,我得介紹一下本書的研究對象、時空界定、框架結構和主要觀點或者說是學術創(chuàng)新點。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古墓葬及其相關問題,即具有一定物質形態(tài)或有可能留下物質遺存的與墓葬或喪葬禮俗有關的對象。

時間范圍,則以南宋為中心,個別材料和問題的討論,向前可追溯至五代吳越國和北宋時期,向后則迄于元明時期,因為只有在較長時段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中,才能把握并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變化與不變。

空間范圍,以兩浙地區(qū)(南宋兩浙西路、東路)為中心,即以今浙江省境域為主體,兼顧蘇南、上海的材料,因為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qū)本屬同一政區(qū)。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歸宋后,以吳越舊地置兩浙東北路,治杭州,領杭州、越州(紹興)、蘇州、常州、潤州(鎮(zhèn)江)、湖州、婺州(金華)、明州(寧波)、溫州、臺州、處州(麗水)、衢州、睦州(嚴州)、秀州(嘉興)等十四州(《元豐九域志》卷五《兩浙路》);雍熙二年(985),以兩浙西南路為福建路,兩浙東北路遂簡稱兩浙路,轄區(qū)并無變化。熙寧九年(1076),兩浙路分為兩浙西路、東路,次年又合并為一路。南宋紹興元年(1131),以臨安府為行在,將兩浙路分為東、西兩路,遂為南宋定制。鑒于福建路的東北部與兩浙地緣接近,又是朱熹的家鄉(xiāng)及其重要活動區(qū)域,本書也會涉及福建路建寧府、福州、興化軍三州的材料;由于許多問題的討論,必須與以今河南、關中為中心的北方中原地區(qū)進行比較研究,故又需涉及中原地區(qū)的墓葬和文獻材料,中原與江南作為兩宋時期最重要的區(qū)域,實在無法割裂討論。概而言之,本書界定的空間范圍,是以今浙江為中心的南宋時期兩浙東、西路杭州、蘇州、常州、潤州、湖州、秀州、越州、婺州、明州、溫州、臺州、處州、衢州、睦州等十四州,加上福建路建寧府、福州、興化軍,共十七州區(qū)域。為論述方便,有時將這十七州區(qū)域徑稱為“江南”。江南是南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本書以《南宋墓葬研究》為名,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仍大體可通。

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南宋墓葬的形態(tài)與制度”,旨在復原地下墓室、隨葬品、墓園、墳寺、墳庵、風水擇址等,嘗試將一座南宋墓葬理論上的完整形態(tài),盡量復原到極致。在“無使土親膚”觀念對墓室結構、營造工藝的影響,隨葬品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特征,包括墓闕、墓祠在內的墓園制度的考古學復原研究,多層次墓祭在墓地中共存,形法墓地、五音墓地概念的辨析以及堪輿風水術對中原、江南墓地形態(tài)不同的影響等方面,可能稍具新意。

第二章“合葬與族葬”,在許曼、劉未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論述夫妻合葬的左、右位次排列和妻妾合葬問題;“昭穆葬”概念的辨析,以及對“昭穆啟穴”“添穴合葬”等合葬行為模式的分析;從一代人、二代人合葬,到三代人、多代人合葬,“族葬”概念界定的遞進式研究;江南地區(qū)族葬墓地的形態(tài)類型;江南與中原族葬墓地的差異及其成因。在以上方面,或間有創(chuàng)見。

第三章“從中原到江南”,聚焦于宋室南渡的背景下,不同階層的南渡中原移民,在自然條件、人文傳統(tǒng)迥異的江南地區(qū),在喪葬活動中采取何種程度的在地化策略;武義明招山呂祖謙家族墓地的形態(tài)與規(guī)劃,以民國《(鄞縣)木阜呂氏宗譜》為據(jù)對北宋東萊呂氏在新鄭神崧里家族墓地的復原研究;對南宋六陵從五音墓地向形法墓地演變的歷時性剖析;“昭穆葬”的宋元明轉型。篇章之間,既多新材料的披露,更有新方法的實踐。

第四章“南宋的志墓碑刻”,首先辨析壙志、墓志銘、神道碑、墓上小碑的異同,并將其還原到具體的墓地中,指出墓志銘與神道碑合流、壙志的盛行是喪葬習俗領域持續(xù)世俗化、平民化的表征;對浙江出土南宋墓志的綜述和墓志物質化信息的討論,既公布了若干新資料,亦嘗試為南宋墓志碑刻研究開辟一新路徑。

以上是我自以為可能存在的學術創(chuàng)新點,讀者諸君在閱讀全書以前,且姑妄聽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镇宁| 池州市| 吴桥县| 上高县| 舞阳县| 利津县| 湘潭市| 景洪市| 海南省| 泸州市| 乐清市| 左权县| 务川| 邻水| 会泽县| 旺苍县| 宜春市| 桓仁| 师宗县| 阳谷县| 赤城县| 尼木县| 海门市| 洛扎县| 中牟县| 老河口市| 蛟河市| 宁陕县| 吴江市| 天峨县| 张家界市| 牙克石市| 米脂县| 富裕县| 濮阳县| 夹江县| 西乡县| 疏勒县| 鲜城|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