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帝國:從民族國家的崛起到英國脫歐(經緯度系列)
- (英)斯圖爾特·斯威尼
- 1456字
- 2024-01-24 14:35:27
聯邦制下作為選帝侯(2)的德國和英國
如果說《威斯特發里亞和約》體系在維持歐洲和平上表現得并不盡如人意,部分原因也是法國的權力沒有得到制約。幸運的是,另外兩國——英、德的發展進步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們的發展是有聯系的,英國和德意志諸國通過王朝紐帶聯系在了一起。這有助于削弱法國的主導地位,但是英國和德意志諸國的力量也給維系歐洲和平帶來了新的問題。1688年的“光榮革命”,對英國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人們認為,自此貴族接管了英國,奪取了親法的斯圖亞特王朝的權力,它意味著英國的國家實力得到了全面加強,也預示了英國將與威廉三世的荷蘭合并為君合國,甚至一些人認為是荷蘭接管了英國。隨后,英國追隨著荷蘭伙伴的步伐建立了國家債務計劃(1693)以及英格蘭中央銀行。這些舉措維持了英國公共財政的償付能力,讓在18世紀多次與法國產生沖突的英國受益匪淺。對比之下,法國就沒能像英國一樣保證金融安全。
當時,隨著荷蘭聯省逐漸喪失制造業能力,英國超越了它們的荷蘭伙伴。阿姆斯特丹的經濟中心地位被取代,意味著17世紀最強大的國家荷蘭明顯開始日薄西山。已經戴上英格蘭王冠的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尤其關注荷蘭地區競爭國的弱點。到了1707年,英格蘭因為簽署了與蘇格蘭的《聯合法案》進一步增強了力量。英國國王與王庭站在了和法國王庭更加對等的位置上。事實上,由于漢諾威王朝的存在以及英國與重要的帝國國家荷蘭的結盟,英國與法國的關系恢復到了接近亨利四世—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狀態,不復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屈辱。
這場具有啟示意義的英國“聯合”鼓舞了18世紀80年代末期的美國聯邦主義者,處于萌芽之中的美國與“反聯邦主義”力量展開了較量。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聯合給予了英國力量,蘇格蘭獲得了下放的權力,英格蘭的軍事和財政實力則提供了支持。與此相反,美國人對神圣羅馬帝國的聯邦制不屑一顧,當時德意志諸國各行其是,聯邦常常在戰爭中分裂,它們像獨立國家一樣運作,擁有各自的軍隊和政府。這對經濟效率是有益的,德國的官房學派經濟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它并沒有被美國開國元勛們接受。然而,1707年的英國模式,對很多效仿者而言又過于集權了。
在此時的英國王庭,漢諾威王朝成功地在安妮女王死后實現了王位的無縫銜接。這也促進了英國、奧地利和德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喬治一世于1714年登基后,英國國王成了神圣羅馬帝國七位選帝侯之一,直到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因此,憑借著對蘇格蘭的控制權以及在神圣羅馬帝國選舉中的投票權,聯邦制在18世紀開始滲透到英國的政治體制中。事實上,英國比德語世界領先一步為聯邦制指明了憲政方向。
當英國從這些經濟和政治變革中受益時,漢諾威王朝的統治也讓英國社會中的英、德聯系發展到了高潮,并一直持續到1917年。人們認為,這些聯系在不同時期都將信奉新教的英國與德國聯合了起來,一起對抗堅定信奉天主教(反聯邦主義的)的法國。例如,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長期統治中,以及她與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的婚姻期間,這些聯系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可惜,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威廉二世,卻是一個堅定的仇英者。與此同時,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也會打壓親法派。因此,到了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膠著時期,國王喬治五世頒布了王室法令,將家族姓氏從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了溫莎,僅僅依靠王室聯系是無法將英國與普魯士及其他更小的德意志諸國聯合起來的。
的確,整個歐洲的王室家族之間都維持著王室友誼。正是因為這一點,英國和德意志各邦國有別于1789年后的法蘭西共和國。事實上我們會發現,與現在相比,當時的歐洲各國更愿意選擇君主制或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