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變異事件和怪獸事件的頻發,讓全人類加快了對高精尖科技領域探索和前進的力度。
介于當前的GDF除了集合全球頂尖團隊歷經三年之久研發的小行星防御衛星外,幾乎還沒有特別拿的出手的進攻,防御性武器。
各國當即決定成立一個由特種戰隊精英人士組成的GDF全球聯合組織。
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聯合峰會的時候,關于GDF,就已經通過決議了,但直到比奧列格戰役結束,這種趨勢依然不是很明顯。
就目前來看,之前的GDF更像是新取了一個為GDF名號的世界各國軍隊的集合體。
而這一次,以參與比奧列格戰役的這些人為首,他們決定在全世界范圍內,真正地組建一支龐大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能夠在變異事件發生初期就徹底扼殺在萌芽之中的全球聯合防御組織,那才是真正的GDF!
要成立這樣一個組織,首當其沖地就是先為此創立一個具有強大實力的總部基地。
對于真正的GDF全球聯合防御機構而言,首先需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反應和整體規模。考慮到人類未來需要面對的此類危機很大概率將來自于外太空,但同時又要兼顧全球范圍內的最快響應。
在多方面考慮進行擬訂與落實后,各國代表以及科技界的精英人士決定,將GDF總部基地的位置,定在空中。
最后的決定是集世界各國的力量,由GDF下屬的聯合科研團隊帶頭,研發一個可直接部署在地球對流層至中間層活動的高空基地。
世界聯合會議決議通過后,GDF總部基地的研發設計工作正式上馬,毫無疑問,這項肩負人類未來使命的工作,再一次落在了以宇軒為首的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的身上。
此時的星曜也因為先前兩次決定人類命運戰役的成功,被賦予于GDF骨干精英成員的稱號。
而星曜心里也清楚,往后這個階段,自己最大的“野心”,不是什么位高權重,而是乘勢而上,通過自己的決心和實力,全心為GDF注入堅定的血液,目的是全力組建其一支強大的,足以對抗一切不明變異力量的戰隊,時刻做好和諸如,變異生物以及比奧列格類敵襲的作戰決心。
然而GDF總部基地項目即便已經通過了各國聯合與最高統帥的認可,但這么大的系統工程在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
首先他們需要選一塊陸地平原,在那里安置一塊巨大的場地,用來做這個巨型反重力引擎的開建場地。
為了使這個計劃順利進行并盡快地落實,在以首席總師宇軒等數千名頂尖天才科技界精英為首的動員下,來自世界數十個國家的近16萬名各領域的科學家和精英人士率先被調兵遣將到了位于樺國的北極星基地最大場地——一片直徑約18公里的建造場地,計劃共同參與這臺直徑300米超聚變反重力引擎的研發工作。
正式開工之前,在宇軒的主持下,總指揮施耐德便和負責這個龐大計劃的最核心的數百位帶頭人進行了一次核心動員會議會晤,而為了確保從此計劃的絕密性,那些相對基層的負責人和團隊,事實上彼此并不清楚這一次動員他們的目的是什么,至少目前不會知道。
星曜則通過數個月的時間,和科技界精英建立起了一道橋梁,盡管在專業領域,自己相比宇軒來說更像是一個打雜的,但整個工程里面,絕對不能沒有他。
因為他有一項絕技,那就是基本上所有的事情,只要自己參與其中,就可以做到過目不忘,對空間和事物有著超強的把控能力,加上本身強健的身體和過人的膽魄,讓這位超級戰士近乎多面手般地存在。
在這片廣闊的區域當中,從大范圍看,計劃總共將分為三大板塊,負責對整個引擎進行總裝,完成之后進行升空的超巨型引擎塢,也是整個區域當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單體場地,將建成一處總面積占據了整個區域的近三分之一的超巨型圓形塢,若建成,僅僅是這個圓形塢的直徑就足足有近8公里之大。
當那些核心帶頭科技界精英探討整個計劃并公布他的規劃圖的時候,即使是泰斗們,也被那些構造圖給折服了!
他們難以相信這樣一個看起來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居然為了這個計劃已經將整個引擎的設計圖紙,全部以一己之力從構想變成了隨時可供參考的條條框框以及文字。這將可以讓人類因此少走多少的彎路啊!
“從整個空中總部基地的規模來看,若是要長期穩定運行的話,我們就必須讓其產生足夠的推力,在這方面我之前已經做了一些估計,若是取保守一個數據的話,我想整個引擎的直徑,不應該低于200米,要產生足夠的推力,按照目前的技術,即便可以達到,但是要長期保持以這樣的推力維持一個向上的平衡升力并且穩定運行的話,將是我們建造整個引擎,需要克服的最難的部分!”
“依照你這邊的圖紙來看,我們應該將他的直徑擴至260米以上,這樣會有足夠的冗余,即使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亦或是過載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安全保證,這方面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負責引擎結構力學領域工程師何仁東認真表示到。
“當直徑達到260米的時候,它的可靠性將比200的時候提升百分之150的可靠性,而當引擎直徑提升至300米的時候,從能效比和穩定性的平衡點來看,將是最佳狀態!”
“盡管目前反重力領域已經開始普及到民用,但用于軍方的反重力引擎,大多是以個體的戰機,飛行器為主要平臺設計的,若不是這一次已經有現成的圖紙和參數的話,以目前的技術,根本不太可能造出如此龐大的動力系統,不過若一旦成功運行,這將是開啟人類宇宙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各帶頭負責人紛紛開始對此次工程做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這確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科技里程碑了。
針對設計圖紙,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團隊也開始根據提供的這些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并進一步確認此次計劃的可行性。
而僅僅是驗證工作,也在動員了大量人員的情況下,持續了近半個月之久,而宇軒也開始從頭到尾和他們一起在重要的部分實行跟進工作。
大量的工作人員在各地的光量子超算進行反復計算之后得出的結果是,以宇軒,星曜等人統籌完畢設計圖紙將整個引擎的部件構造出來之后,進行組建造,最后是完全可行的。
就像造房子一樣,第一步的設計成功,只是地基罷了,而接下去則是人類為此工程準備的各種工程部隊和器械的就位,他們必須把這片區域打造成一座集研發,生產,制造,裝配,實驗等各項大型工程為一體的秘密基地所在的超級城市所在地,而打造這座城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最終讓這臺反重力引擎在完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成功抵達地球大氣層當中的指定位置,扛起空中總部基地之城和人類未來命運的大旗!
為了使這片區域打造成一座目標明確的秘密基地城市,每天也有人源源不斷地從他們的國家進入這里,世界上各大重工機械工廠開足馬力,各種重型機械也不間斷地向這里前來,仿佛一個國度就此誕生。
在地球和平聯盟GDFA的決策下,率先將用于打造本引擎的納米鈦高強度金屬的制造工廠進行開工,同時加大這種超級金屬的日均產量。
作為被計劃用于打造引擎主體的最重要的材料,納米鈦是一種強度數百倍于當前世界通用鋼材強度但質量僅為它的百分之一,并具有較高的可塑性,極高的抗壓和耐熱的超級金屬。
一旦制成可以長時間地穩定本身的狀態,以目前人類的技術,需要打造成這樣的超級金屬,難度系數很高,而以目前的產量來看,若全部用于打造這臺反重力引擎的話,或許可以剛剛好可以完成,但一旦這么做的話,萬一其他地方需要用到的話,就沒那么容易了。
因此星曜向這些科學家們提議,主引擎部分以這種高強度金屬為主,尤其是里面的重點部分,耐高溫高壓部分以及需要強大壓力支撐的主體骨架部分之外,其余部分使用次級金屬進行混合打造。
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金屬疲勞度,又更合理地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獲得了科學界大佬們的一致認可,就連普德辛和胡格涅斯等眾多國家的元首們也對他贊賞有加!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這座絕密之城的各方面也日趨完善,各方面設施也漸漸成熟,各種工廠和研究中心也在接下去的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完成建造。
直到這個時候,在這座超級秘密基地城當中就職的各路人士,總數就已經超過了58萬之多,而這其中越有9成人,除了他們的日常工作之外,根本不清楚他們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出力。
這和一百多年之前的曼哈頓計劃有著如出一轍的規劃形式。
作為這個計劃的主導者,宇軒依照的也不僅僅只是他的圖紙,他非常注重各團隊之間的協作,若在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無論大小,他總是會第一個趕到現場幫助大家度過難關,同時他的想法總是站在大局層面上,做著更長遠的考慮和打算!
在他的帶動下,很多一開始對這個工程并不抱希望的人們,也開始迸發出自己的力量,即使很多東西依靠他們自己無法解決,但只要這個年輕人一出馬,即便過程是艱難曲折的,最后基本上都可以得以解決。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輕舟就是現實世界當中如BUG一般存在的人,在技術層面,就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可是你也完全看不出他和常人有什么不同之處。
一年之后,整座北極星超級基地城已經完全具備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上到各種材料研究所,生產工廠,模塊組裝塢,能源公司,后勤保障部,金屬礦業,甚至是軍隊,下到各種生活設施都一應俱全,幾乎包含了人們所需要的幾乎方方面面。
也正因為如此,整個工程的進度也是一天一個速度,在保證各方面安全的情況下不斷加速著,大家的目的非常明確。
整個引擎的主體部分在納米鈦的加持下已經基本成型,內部的各種管線也已經架設完畢,現在擺在大家眼前的一個最大的板塊,那就是可持續產生反重力的引擎核心轉子部分。
反應堆以及推進部分這些最重要的核心,一旦這些完成之后,那么繼續做好一系列的檢查和測試工作之后,這座超級反重力引擎就可以在萬眾矚目下,向著預定位置升空了。
當工程進度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高層再一次召開了綜合會議,以討論下一步的工程進展。
這一次的大會,所有人的目的都已經相當明確了,在完成了這顆引擎的基本結構之后,接下去就是對核心部分的研發和建造了。
反重力引擎的核心部分就是一個超巨型轉自,維持高速運轉的情況下向下產生與地球引力相反的力量,從而使被托起物長期升空,而這個轉子的穩定性,不僅對整個架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整個空中總部基地的基礎,一旦核心部分出了問題,小則也是動力不足,影響總部基地的各項性能,大則基地直接城毀人亡,因此這顆轉子在制造工藝和用材上面,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去考量。
他們首先按照圖紙,打造了一個超強磁場束縛裝置,在超大型聚變反應堆的驅動下,使內部產生大內能永動磁場,而引擎中部區域的這座反應堆的能量基本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其原理和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差不多,只是大小不一樣罷了,在這股能量的不斷驅動下,促使核心轉子穩定運轉,從而產生與重力相對的反重力,換句話說只要反應堆不熄滅,這個轉子的運作就不會停止,而這座反應堆的內部等同于一個小太陽,只要反應堆能量不耗盡,便可以一直運行下去,換句話說基本上是真正的無限期了!
在試驗場建造了一個縮小比例的模擬反應堆驅動轉子產生反重力的系統之后,科研人員開始對它的穩定性進行了多次實驗,這其中也經歷了多次坎坷,甚至是失敗。
當然每一次的失敗大多在于探索整套系統的可靠性而在各個階段的上限的問題上,每當一個階段克服之后,他們才會進行下一步行動,以確保每走一步都必須保證該階段的可靠性。
僅僅是這個步驟,就花費了這座城市又一個大半年,這其中的枯燥和挫折,沒有經歷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即便是那些領導者們,在多次材料承受不住之后,都有想過是否放棄,但若放棄,不僅是前面的工作全部前功盡棄,等于就是放棄了人類的未來,后面的一切也無從說起。
在多次建造,一次次反復實驗成功之后,他們的這套系統也在一次次的完善當中不斷探索著上限,從小型系統越做越大,再做小,再調整,直到不斷接近這座反重力引擎的尺寸,再進行不斷地完善和優化,就這么周而復始。。。
即使當中出現任何一個小問題,他們也絕不姑息!因為在星曜看來,任何一個小問題一旦忽視,最終一定會演化成全軍覆沒的大問題。
終于,一年之后,隨著最后一次實驗的全面成功,一顆外環直徑達到300米,內環直徑160米高度60米的超巨型轉子在反重力引擎的主塢裝配完成。
與之配套的巨型反應堆也被裝入轉子內環的核心區域的底部,而反應堆上方的巨大空間,則是一個全封閉式的用于超聚變壓縮磁場聚爆反應的真空艙室。
當反應堆為其提供聚變反應之后,巨大的能量促使磁暴產生與反應艙室之后,隨即以源源不斷的力量驅動這個超巨型轉子。
當核心轉子以極高的轉速運行時,強大的反重力立場由此產生,再可以根據基地運行的需要,對轉子的運行速度進行遞增或遞減,同時使其運行在一個安全范圍之內,以確保其擁有扛起整個總部的強大力場,這就是整個聚變反重力引擎的運作流程。
反重力引擎的核心部分完成裝配之后,參與此次工程的所有人幾乎都流行了激動的淚水,因為這個工程實在是震撼到直擊靈魂深處的感覺,而這一步的成功,也就意味著超聚變反重力引擎的裝備工作即將進入到了收尾階段,最后的成功,似乎已經在向他們揮著手!
此時的這座秘密城市,上上下下早已經熱血沸騰,當核心轉子部分和反應堆的驅動部分結束裝配后,總指揮施耐德將軍決定現在就可以點燃反應堆,讓引擎核心進行預熱,同時將這座引擎依靠強大的反重力升至距離總裝配塢地面20米的空中,有專門的檢測部隊,對這座巨無霸的各項指標進行升空之前的最后檢查工作,以確保萬無一失。
若站在這座超聚變反重力引擎的底部抬頭望著它那充滿壓迫感和力量的底部,看著中間那個巨大的力場發生環形區域,你會不由得感嘆人類的力量與決心之強,更不敢相信,如此龐大的世紀工程居然全程由一個年輕人從構想,到設計,協調一系列的研發工作到最后的成功,若是沒有他,相信這一切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長達半個月的全部檢測工作結束之后,宇軒向眾人宣布:超聚變反重力引擎的建造工程,圓滿結束,隨即便馬上決定準備發射工作。
“在每一個人的全力付出的情況下,這座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奇跡,最龐大聯合工程,甚至足以改變人類文明的終極動力系統,終于圓滿完成了!
現在開始,倒計時30秒!反重力引擎發射地點,已經鎖定至距離地球地面約50公里的太空!倒計時現在正式開始!”
總指揮施耐德下令后,基地倒計時開始,超聚變反重力引擎的轉速開始逐漸提升至正常升空狀態,從每分鐘3000轉開始提升。
當轉速逐漸提升至每分鐘6萬轉的時候,倒計時結束,引擎尾部帶著冷光終于以極高的速度沖出了這座孕育它的搖籃,向著它的崗位飛速而上!幾乎一瞬間便消失在了大家的視線當中。
不到5分鐘之后,這臺引擎終于成功抵達了指定地點,地面控制中心通過特制的訊號指令,將反重力引擎轉子的速度從每分鐘6萬轉,降速至每分鐘3.6萬轉,最后再對其角度進行了微調后,一座直徑3公里的超巨型反重力引擎,未來地球和平聯盟總部基地的地基,終于冉冉升起在了地球大氣層。
這座象征著地球人類的和平與未來,面向未知宇宙發展的第一塊里程碑終于成功地樹立在了太陽系第三顆行星的上空,銀灰色的引擎外殼猶如一顆璀璨之星,將為這個星球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