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體系工程與裝備論證系列叢書)
- 李小波等
- 1632字
- 2024-02-01 14:41:37
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戰爭呈現網絡化、體系化的發展趨勢,未來戰爭將成為作戰體系之間的對抗。繼機械化和信息化之后,在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的推動下,一個新的“泛在互聯、智能慧聚、信息主導、體系制勝”的體系化戰爭時代即將到來。在體系化戰爭時代,裝備系統作戰效能的發揮越來越依賴體系的整體作戰能力,成體系建設和成體系運用裝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軍事課題。裝備發展和運用的范式正在由“平臺中心”向“體系中心”轉變,因而需要從體系角度衡量裝備對于體系整體作戰能力的貢獻程度和地位,并以此作為裝備規劃論證、設計研制和作戰運用的基本依據。裝備系統對作戰體系的貢獻率(簡稱體系貢獻率)評估正是順應體系化戰爭時代的要求,推進裝備體系化建設發展與作戰運用的一項重要舉措。
體系貢獻率思想萌芽可追溯到戰國時代——秦國的軍功爵制。在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機構與機構之間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體系貢獻率思想對于作戰體系等使命組織的機構角色設置、人員激勵考核、事務流程管理和資產資源配置都有更重要的意義。體系貢獻率本質上研究的是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問題。作為使命組織發展的核心價值觀之一,體系貢獻率能夠根據戰略目標及其能力需求充分運用人、事、物等資源,實現組織整體目標和成員個體目標的內在統一,從人、事、物三方面有效整合組織資源,提高建設效益和運行效率。
本書主要探討裝備系統作為“物”的體系貢獻率和裝備項目作為“事”的體系貢獻率兩類問題,包括三篇內容:第一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理論,主要介紹體系貢獻率評估的相關知識及基礎理論、基準流程和指標框架;第二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方法,主要以典型的評估方法為基礎,介紹基于OODA的體系貢獻率能效綜合評估方法、面向使命任務的體系貢獻率能效綜合評估方法和面向規劃計劃的項目體系貢獻率評估方法;第三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應用,分別以巡飛彈系統和“馬賽克戰”為例,介紹裝備系統體系貢獻率評估應用案例和裝備項目體系貢獻率評估應用案例。本書可作為戰略規劃評估、裝備體系論證、裝備系統設計等系統工程從業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系統工程專業研究生實踐教學的參考書。
作者所在團隊在王維平教授和朱一凡教授的帶領下從21世紀初就一直從事體系工程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率先設立了體系工程與體系仿真博士招生方向,培養了一大批具備戰略視野和體系思維的博士研究生。體系貢獻率評估根植于體系科學和體系工程基礎研究,尤其是體系能力生成機制、鏈路對抗規律和動量制勝機理等研究。在成書之際,我謹代表全體作者向為本書研究做出“體系貢獻率”的其他團隊成員表示感謝:李群教授、楊峰研究員、雷永林研究員、侯洪濤博士、曹星平博士、梅珊博士、王文廣博士、李競杰博士、周少平博士、黃炎焱博士、仲輝博士、許永平博士、吳紅博士、石福麗博士、余文廣博士、賈全博士、李耀宇博士、李志飛博士、朱寧博士、徐俊青博士、何華博士、黃其旺博士、楊松博士、黃智捷博士、張杰博士、李兵博士后、王彥鋒博士后、李靜晶博士后。
體系工程研究是一個多部門、多領域協作的過程,作者所在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業內專家和學者的指導和幫助,特此向他們表示感謝:仿真專業組的李國雄組長、孫磊主任(推動團隊啟動體系貢獻率專項課題研究),體系重點實驗室的游光榮主任、黃建新總師、張建康總師、李瑞軍主任、卜廣志研究員、廖天俊博士、張躍東主任、姚廣豐高工、閆海港專家、胡正東博士(本書的主要框架源于他們的聯合攻關),航天科技集團七院的楊宇彬院長、劉正敏主任、楊俊波處長、胡愛虔高工(為理論驗證提供了實踐案例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任天助高工、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錢曉超主任、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的李際超博士(提供書稿素材),以及參考文獻的相關作者。
感謝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編輯的辛勤工作。感謝團隊張杰博士撰寫第10章!感謝鄒麗霞工程師對全書內容的修改完善和圖文編校優化工作!
最后,感謝愛人江小青和家人們對我工作的支持,以及對我家庭貢獻率的包容!
李小波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