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莊學究盯著沙盤,總結前宋滅亡,還有太祖后裔興起建立大梁,圣祖平定中原。后面大梁全盤繼承了前宋重文輕武,這讓莊賢佩服的是對史,他也是二十多歲后。才慢慢解除,沒想到趙仲惟才十歲出頭,有些過于早熟。
“老師,宗室雖然在封王名義上,會有長時間鍛煉,大量宗室會外放地方為官。會從稱呼為外放官,武職居多,監視文官,武將。有上奏本權利,這是對宗室鍛煉,到了出閣年紀,會授予地方團練史,團練副使,觀察使,觀察副使,防御使,防御副使。一些都是武將職位,就是巨鹿郡王,轉任地方多年,三十一歲才封郡王,封王之路是有多艱辛,從伯爵,侯爵,公爵,郡王,親王。封王都是望眼欲穿,我父本為陛下養子,三十五歲時崇寧帝無子,大臣勸解后過繼父親為繼子,卻始終不被立為皇子,后來我父的祖父去世,陛下陸續有三個皇子出生,我父被放還璞王府,現在又是三十多年過去。仁帝三子又夭折,變數再次打開,唯恐過繼風波在起,不知還有何人又會卷入從宗室過繼風波。”
“大梁基本吸取了前宋開國皇帝被弒君奪位,大梁成祖,圣祖在位期間制定了嚴格的帝位繼承法,帝王沒有兒子可在宗室過繼,保證了皇位合法交接,避免皇帝被殺,帝位易主。祖訓也明確規定了,父死子繼,無子過繼的鐵律。”
趙仲惟苦笑,自己這個老爹命運不怎么好。只有幾歲就被帶入了皇宮養著,崇寧帝一直安撫大臣,才有這個舉動。后來仁帝有了三個兒子,就將趙宗實放還回了璞王府。在外放做官二十多年,從伯爵慢慢晉升為郡王,用了二十多年,成為而立之年的中年趙宗實。
盛長柏咂舌,目瞪口呆,沒想到趙仲惟的父親命運曲折,緩緩嘆口氣道:“既然被放還,也就是不被皇上承認,現在又是三十年后,現在皇上必然有六十多歲,三個兒子又夭折,必然還是會從宗室過繼。”
“嗯!所以現在過繼誰?過繼幾人?這才是最大的變數,不說了。這些事情,涉及隱私,不能多說。”
“今日之言,所有官員都為立儲之事在背后,聯名其他大臣上書陛下,重新請立宗室子為繼,固不可參與儲君之位議論。”
趙仲惟知道有些了話可以在府邸說,有些話在外面場合說性質就不一樣了。
“多謝提醒!”盛長柏性格沉穩,經過提醒,煥然大悟,立儲君如此大事兒,會讓很多人不絕于口。
“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將沙盤撤去!”
趙仲惟領著一群人將沙盤撤去,丫頭仆人忙做一團,待書桌完全恢復原位。
“縣公可是在沙盤上推演了,大遼局勢,夏國軍事分布圖,我朝騎兵太少,如何才能有更多的馬匹?而且朝廷騎兵不過十萬,一下要如此多的騎兵北伐,要如何?”
齊衡緩緩點頭,對于趙仲惟說的事情基本認可。但是對于大梁王朝,禁軍中就是步軍就有八十萬。
“漢武帝繼位開始,全國騎兵不超過十萬,后來奪取了河套地區,常規騎兵二十萬,作戰騎兵十萬。多次打草原部落,出動十多萬人,沒有大量的騎兵儲備,如何敢與匈奴硬碰硬。”
“前面說了要先奪取西夏河套地區,在攻打吐蕃國,南征大理國,徹底解決后方,在舉國之力北伐,要學漢武帝一樣,先南后北。漸漸堅決問題后,才能和遼國開戰,需要一場如商君一樣的人物出面,有一位秦孝公一樣堅定不移的國君。處理舊貴族絲毫不留情,才有了秦國成為六國最強大的國,六代國君后具備秦滅六國的實力。秦和漢武結合才能治理大梁弊病,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要想反擊遼國,必須攘外必先安內,內不穩,外有遼國南下,家國破滅就在瞬間。要想徹底勝利,就要在平定大理,吐蕃后一股作氣滅了夏,對付遼國就簡單多了。”
趙頦清楚,齊衡出身國公之家,養尊處優,問國之大事兒,也是問了白問。齊家也不可能讓齊衡上戰場領兵,指揮作戰,齊衡沒有這方面的軍事才能。
“多謝!只是不敢茍同,這是要消耗大梁元氣,百姓會民怨沸騰!”
齊衡還是從儒家一面出發,有反對用兵之嫌疑,被儒家一套束縛了思維。
“哎!你要說這樣,秦皇漢武都做錯了!”
趙頦緩緩搖頭,對于齊衡如此想他是攔不住,想打勝仗。卻信了儒家全套。
從盛府回王府,趙頦坐在書房中,不斷閉目養神中。
“叮!超級大反派系統自動簽到,獲得白銀五百兩,黃金三萬兩,造反先鋒李自成,被冤殺名將韓信,武俠世界暗衛大夏喬峰。”
這就此時,看到了來自武俠世界的卡牌人士,無奈苦笑。
……
王府中,趙宗實坐立不安,丫頭,仆人不敢靠近,拿著毛筆開始寫下十五個名字,深深呼吸了一口氣。
趙仲惟,高滔滔回了府邸,只見趙宗實生著悶氣,高滔滔莞爾一笑,說道:“是什么讓王爺生氣了?”
“哎!陛下一下子封了二十一人為皇子,仲針你們五兄弟過來。”
此時趙宗實顯得異常疲勞,說道:“為父也被封為了皇子,以后風雨變化巨大,依次改名為趙項,趙顥,趙顏,趙頵,趙頦。被認為皇室之子,他們兒子也要改名,就是為父也改名為曙。”
趙宗實以后只能叫做趙曙,巨大的壓力讓他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感覺。
趙仲惟一愣,自己老爹就這樣改名為趙曙,還是被冊封的皇子身份。只是這不同原來知否世界,這個世界崇寧帝居然冊封了二十一位皇子。自己的名字只有老爹能改,莫名其妙就變成了趙頦。
幾個哥哥依舊是原來世界名字,一個都未太多的變化。
趙曙皺眉一小會兒,說道:“你們祖父同意過繼二十四子為皇子,但是璞王一脈需要有人繼承,需要一人回璞王府為繼。你們看你們五人中,有誰愿意回去。”
其他四兄弟無人應答,趙仲惟無奈苦笑,自己就這樣被老爹給改名為趙頦這個新的名字。心道:“那自己以后就是趙頦了,反正自己安心做一個藩王,有老爹和大哥罩著,其他都無所謂。”
趙頦緩緩上前,說道:“父王,孩兒愿意回去,繼承璞王爵位,孩兒沒有多大的志向,混吃等死就好!”
“好!其他二十多個兄弟,都想成為皇子,他們的兒子都想自己父親成為儲君。你既然想安于現狀,明天上本由你繼承璞王一脈,你祖父也算有了一個繼承人。”
趙曙見趙頦愿意回去,解決了璞王一脈沒有繼承人的危機。璞王爵本要從二十四個兄弟中,選擇一個繼承人,沒想到皇帝會全部將璞王二十四兄弟全部過繼了去。
璞王一脈就沒了繼承人,崇寧帝下旨有子弟愿意回去,立馬敕封為璞王爵,可告慰你爺爺在天之靈。不然璞王一脈就真的斷了傳承。
“好!如此!回了璞王府后,就是第二代璞王,出任平江軍節度使兼侍中,加位同平章事。等你十六歲時,可入朝參政。你其他叔叔,堂兄弟卻只盯著皇子身份。封郡王爵,虎視眈眈著儲君大位。璞王一脈由你繼承香火,可獲得忠,孝,仁,義之名,也能將你紈绔的名聲相好的地方轉變。為父看到了你轉變,發自內心的喜歡。”
趙曙見幼子有大局觀,內心深處發生了徹底改變,幾個兒子都在懵懂中,讓幼子給搶了先。
“父親!在朝中只管做差事,不要參與儲君之位爭奪,二十一位皇子,可是要出大事兒,即使以前是親兄弟,在儲君之位面前,都會變得人情冷暖,總有幾個人會暗中興風作浪。父親可自請外調,以功勞升親王爵,以辦差事獲得圣心,讓帝王明白誰有能力,誰有才干。才是奪嫡關鍵所在,帝王給你的儲君之位才是最穩妥的,如果不給你的,永遠都不會太平,其他兄弟都會想方設法搬掉儲君。兵權才是最重要,如何才有兵權,兩淮叛軍眾多,父王可南下督軍,避開朝廷儲君之爭。只需要隔岸觀火,只要活著才有資本。”
趙頦綜合歷史上奪嫡最后,往往做事不出聲的勝算更大,這是暗中幫助趙曙布局。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才是最重要的。
從以前的養子,到崇寧帝有子后,被還還璞王膝下,說明崇寧帝還是想親兒子繼位。
“嗯!你現在成熟了很多,比你幾個哥哥想得更深,明天為父為自請外調,南下平亂。”
趙曙緩緩嘆口氣,說道:“陛下這樣做又是為何?”
“大臣請立儲君,多次上朝中斷朝會,崇寧帝面子全無,故而不得不從重臣建議。一下子敕封二十一位皇子,考察誰能繼承皇位,就是大臣的事情,矛盾一下從帝王身上轉移到諸多皇子身上。崇寧也變得清閑自在,這是一招陽謀,君臣嫣然不知,掉進了崇寧帝的圈套中,父王如果南下,自然也就跳出了這個圈套。”
趙頦覺得說的太多,緩緩閉上口,不做多余的解釋,不能解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