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儒家軍陣
- 霸者雄途
- 溫柔一腳
- 2312字
- 2012-10-07 16:27:03
第一三九章儒家軍陣
魏無忌和魏越兩人灰溜溜的回安邑了。
他們不得不回去。現在魏楚邊境,太過危險了。前有項寧虎視眈眈,后忽然冒出一群馬匪,乘亂攻城拔寨,幾乎斷了魏無忌等人的后路。
魏無忌聽說馬匪趁火打劫,本是大怒,派肖魏某前去剿匪,卻不想又吃了一場百戰,導致整個軍隊,更無戰心。而后魏無忌聽聞駐守宋楚邊境的沈生領六萬大軍馳援而來。
沈生何人,本就是項寧部下。雖然此時與之平級,但魏無忌作為魏國高層,自然知曉,當初若非項寧有意讓攻,那神沈生說不一定還在項寧手下任職呢!
聽聞此,魏越先坐不住了。馬匪,項寧,沈生三方軍隊,幾乎對其形成了合圍之勢,若再不撤離,在此困守,怕是有死無生。何況,魏越本就被項寧一戰給打破了膽。
事已不可為!魏無忌此時手上不過數萬之兵,其數還不如項寧手中之兵。數倍項寧之時,尚且敗得慘不忍睹,此時跟吳勝算,留下也無異議。隨即領軍會安邑城了。
魏無忌回安邑,其戰敗之事,頓時傳遍天下,項寧之命在此震動。而魏國也隨即做出反應,魏國大司馬吳起領精銳軍二十萬,向項寧而去。
項寧逃脫之時,吳起曾言需精兵十萬,方可勝。可如今,項寧一戰滅魏無忌三十萬大軍,讓吳起不得不從新估算項寧軍的實力。何況,當時十萬精兵可勝,還是在項寧受重傷的情況之下。
吳起領軍親來,雖然沒有出乎項寧的預料。但真的面對的時候,卻不得不生出忌憚之心。不過,九州之上,統兵之人,誰不對吳起又忌憚之心。
吳起便沒有理會那趁機劫掠數城的那般馬匪,而是率軍直奔項寧而去。不過,他不留會那些馬匪,而那馬匪卻在得知吳起領軍攻楚,立馬棄舊跑。甚至有一些不方便攜帶的財物都沒有帶走。
吳起之名,直接將那些馬匪給嚇跑了。而吳起,自然看不上那些讓肖魏某還吃了敗戰的馬匪。不過,肖魏某之敗,不再于他,而是他手下之兵,被項寧一戰給打破了膽,毫無士氣,勉強一戰,還不是一擊則潰。
吳起領兵而來,項寧知道,真正的惡戰見開始了。他雖有傲氣,面對任何將軍,毫無懼意。此次面對吳起,依舊如此。只是,比之以往,少了些許信心,沒有了必勝的把握。甚至,沒有任何迎敵的策略。
項寧大帳之中,龔云和鐵牛兩人站在項寧兩側,而韓章此戰之中,表現極為突出,被項寧趁機提升為了校尉,位列那端木彧手下。此時,正站在下手端木彧身后。
不過,項寧手下之人,誰都知道,那韓章遲早會升上去的。項寧手下第一高手,且還是兵家修者,又對項寧有救命之恩,所以項寧旗下將領對其升官之快,卻沒有任何異議。不竟,人家本事在哪里擺著。
“端木彧,你乃儒家修為,名門之后,對儒家軍陣可否了解?”項寧看了看端木彧,隨即說道。
那端木彧乃端木賜之后,儒家一脈名門之道。雖然那端木賜儒商皆修,且商道更勝儒道,但其儒家之學,卻沒有任何人說起不精。而端木彧,未習商家之道,而習儒家之道,且參軍入伍,自然對儒家之學中的兵事有所了解。
知己知彼,乃兵家修者統兵之中常勢。那吳起出身儒家,乃九州最為有名的儒將。而就因吳起的的崛起,才打破儒家不通兵事的傳言。
儒家擅內政,尤擅教育。這是天下共知的,但對于軍事,卻不為世人所承認,哪怕當年孔丘與其多名子弟領兵擊退強敵,亦不被人承認。但吳起以儒家之道,參兵事,戰無不勝,數百年無一敗績,鐵錚錚的事實,讓世人不得不承認,儒家之學,不但能擅內政治理,還擅軍事。
“儒家軍陣,多是儒家修者從軍之后,結合儒家之道,自行領悟,沒有固定的形式。而儒將之中,擅陣戰者,除吳起之外,乃有孔圣弟子子路,冉求,但集大成者,非吳起莫屬!吳起擅陣,擅謀。其儒家軍陣,將兵家之道和儒家之道融會貫通,軍陣之道,散發出的氣勢,不是兵家的殺氣煞氣,而是儒家的浩然正氣。浩然正氣,乃至正至純之氣,對兵氣,煞氣和殺氣,有克制作用,所以儒家軍陣,在陣戰之后,有些先天的優勢,除非對手軍陣玄奧到了一個境地。”
端木彧說道,雖然沒有具體的說清楚,但項寧從其中也得到了不少信息,其中最為重要的,乃是儒家軍陣,散發出的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對煞氣殺氣有著天生的克制。
而這一克制,讓項寧眉頭不由一皺!項寧能完勝魏無忌三十萬大軍,其十二都天神煞大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有此看來,這個上古殺陣似乎根本就不能對吳起施展起來。
吳起擅陣,擅謀,天下皆知。其中陣戰之道,尤為厲害。將儒家之學,融入兵家戰陣之中,幾乎是將儒家軍陣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像儒將之中,子路勇猛,擅勇戰之道。而冉求擅謀,謀戰之術無雙。雖然兩人都通軍陣,但和吳起比起來,根本就一天一地的差距。哪怕在儒家一脈之中,他們兩人的輩分都高過吳起。
項寧此時覺得,面對吳起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憋屈感。項寧兵家知道,項寧擅陣戰,擅勇戰,略通謀戰。而吳起擅陣戰,擅謀戰。
陣戰,將被吳起克制,顯然強行為之,占著上古兵陣的玄奧,或許會占據些許上風,但起不到克敵制勝的效果,這肯定不為項寧所取。陣戰,不可取。
那么,謀戰!那就更不可取了,面對吳起,不被其謀所敗就已經不錯了,還想以此勝他,那幾乎不可能。項寧自傲,但卻也有自知之明。在謀略上,他還有所欠缺。
項氏兵法,項寧未得真傳,一聲所學,幾乎緣至蚩尤傳承。上古蚩尤士氣,兩軍對戰,幾乎就靠陣戰,靠勇戰取勝。謀略顯得微不足道。所以,蚩尤傳承之道中,謀略一項,幾乎沒有。
兵家謀戰之道,乃是從姜尚著《太公兵法》之后,才逐漸形成的。姜尚乃大周帝國開國國相,離蚩尤士氣十數萬年。項寧所謀,不過自行醒悟的,自然不能和吳起這種擅謀的名將比擬!
現在,只有靠勇武取勝了。以勇戰定勝負,但勇戰之道,必然會覺和陣戰之勢,才能將勇戰發揮到極致。而這,讓項寧也沒有十全的把握。
一時之間,項寧沉默了。而其下將領,也想不出任何辦法!
而就在這個時候,外面一親衛進來,行禮之后,隨即說道:“將軍,沈生將軍領軍前來支援,已在恭城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