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照亮旅程:得到名家大課(共2冊)
- 劉蘇里主編
- 2873字
- 2024-01-29 15:06:29
導語│為文明續命的偉大思想家
劉蘇里
我先談一些有關基督教和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的背景。
李筠在講讀《阿奎那政治著作選》時說,基督教從信仰上升到神學,最大的動力是應對古希臘哲學的挑戰。而我認為,來自基督教信仰群體內部的挑戰,對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至少一樣重要。而且,內部的挑戰,又跟世俗政權插手教會事務攪在一起,使局面更加復雜。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明白奧古斯丁神學思想的誕生,并非橫空出世,而是其來有自。也因此,奧古斯丁的出現,對整個西方人的生活世界有著巨大意義,對我們了解和理解今天的西方,自然就有了同樣重大的意義。
如果說不懂基督教就無法理解西方,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懂奧古斯丁就無法懂得基督教。因為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中間經過阿奎那的調和)對西方的影響從公元4世紀起一直持續到今天,超過了1600年。能跟他比肩的,除了《圣經》的作者們,恐怕就只有古希臘的超級思想巨星,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了。
我還要講講阿里烏、安波羅修,他們與奧古斯丁的出現密切相關。
阿里烏也是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公元311年在古埃及亞歷山大地區任教職,他挑戰正統派教義,其追隨者逐漸形成阿里烏派。阿里烏派跟正統派的根本分歧,是對耶穌基督性質的認定。正統派認為,上帝(圣父)、耶穌基督(圣子)跟圣靈(神的靈、真理和愛等)是“同受欽崇,同享尊榮”的三個位格,即是三位一體的。而阿里烏派認為,圣子、圣靈是圣父的造物,或者說,圣子、圣靈跟其他萬物差不多,都是上帝創造的。阿里烏派的說法,對基督教徒來說可謂天塌地陷,因為他們信仰的核心,跟耶穌基督的出生、受難、復活、末日審判、拯救等有關,耶穌基督亦是神本身,而不是上帝的造物。這場爭論不僅曠日持久,還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以及后來的很多任皇帝,都卷了進來,直到公元380年安波羅修的出現。
安波羅修原本是羅馬帝國米蘭地區的總督,在他上任不久,米蘭地區的主教出現空缺。同時,正統派與阿里烏派的爭論進入白熱化,而米蘭地區主教的重要程度,大概僅次于帝國首都羅馬和北非的迦太基。米蘭地區的穩定與否,跟帝國的安危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地方官的安波羅修不敢大意,親自參加了主教的選舉會議。眾多普通教徒前來參加選舉,為了平息會場的騷亂,安波羅修發表了演說。話還未講完,會場內突然有個孩子高喊“安波羅修,主教”,結果整個會場“安波羅修,主教!安波羅修,主教”響成一片。
安波羅修原本是來參加會議的,卻被選為主教。這個意外的結果,確實避免了一場危機,但也讓當時還只是慕道友的安波羅修登上他幾乎一無所知的主教職位。安波羅修接受了神的召喚,受洗并捐掉了個人財產,靠著過人的才智和勤奮,很快進入角色,開始了他的講道生涯。畢竟,此前他就已經是有名的修辭學大師了,他的講道,吸引了大批慕道友和教徒。
在安波羅修的追隨者中,有一位年輕的修辭學教師。這位教師在靈魂的朝圣之旅中,可謂歷經磨難,一波三折,遇到安波羅修主教正逢其時。安波羅修主教給這位年輕人施了洗,完成了他的歸信之程。他就是基督教歷史上偉大的神學思想家圣·奧勒留·奧古斯丁。基督教思想史家岡察雷斯曾說過:“安波羅修似乎并未意識到這位歸信者的非凡恩賜,有一天他將成為自使徒保羅以來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這句評語可不得了,因為提到了保羅這位最重要的基督教使徒,《圣經·新約》由27卷組成,其中14卷的作者都是保羅。
我們來看幾個時間點和地點。公元354年奧古斯丁出生在北非高原努米底亞的塔加斯特,這座古老的小城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境內,而在當時,努米底亞隸屬于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行省。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阿爾及利亞在地中海的西南岸,隔著海,左上方是西班牙,右上方是意大利。
雖然奧古斯丁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并且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歸信基督,但奧古斯丁直到33歲時才受洗。40歲那年,也就是公元394年,奧古斯丁開始創作《懺悔錄》,耗時六年完成。公元410年蠻族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羅馬帝國實際上已進入死亡倒計時。公元430年蠻族汪達爾人攻占了奧古斯丁的家鄉努米底亞,當年8月28日,奧古斯丁去世。奧古斯丁在世76年,創作《懺悔錄》時正值中年,那是他在尋求信仰旅程的21年之后,也是歸信基督七年的時候。
從上面的時間點可以看出,這部偉大的經典不是一時興起而作,而是奧古斯丁深思熟慮后的作品。創作這部作品時,羅馬帝國已步入末年,他目睹了帝國垮塌的第一個20年。
我還要談談請越勝老師講讀《懺悔錄》的幾個理由。
第一,如果“大課”只選講幾個人,奧古斯丁肯定是一個,講奧古斯丁就一定要講他的《懺悔錄》。西方文明來自“兩希”,一希就是希伯來,古猶太的另一個稱呼,最重要的文明果實是《圣經》;另一希是古希臘,古希臘的哲學和思想成就的最高代表,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把柏拉圖哲學整合進了基督教教義,之后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收編進了基督教道統,從此兩希文明徹底合流。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大約是800年,從奧古斯丁到阿奎那,大約也是800年。從阿奎那到今天,又快800年了。西方文明,大概就這么個線索,抓住了這四位偉大的思想家,就算抓住了西方文明的綱。
第二,1600多年來,大家公認《懺悔錄》是一部個人的精神傳記。可為什么這樣一部非常個人化的作品,恰好出現在那個時代,出于奧古斯丁之手呢?這里,我認為有三點原因:一是,基督教當時面臨猝不及防的危機。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臨死前,即公元337年(奧古斯丁出生前17年)受洗,被逼迫了幾百年的基督教在羅馬境內變得合法了,而且高貴、時髦了起來。之后,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上層的自傲和腐敗,等等。二是,基督教獨大后,面臨教內各種教義和外部異教的各種挑戰,生死攸關。三是,羅馬帝國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如何回應人們的恓惶、焦慮、絕望,如何堅定信仰以渡難關?奧古斯丁通過個人歸信的心路歷程,給當世、后世無數信徒,指明了一條絕處逢生的道路。事實證明,正是基督徒們在關鍵時刻的勇毅和智慧,挽救了無數天下蒼生的性命,還為西方文明的再度復興,保留了香火。
第三,我很想知道,像奧古斯丁這樣一位羅馬帝國偏遠省份的主教,是怎樣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延續西方文明香火的使命的?是玄機,還是某種歷史的邏輯在其中起了作用?他又是如何通過他的作品,征服了那么多世代的那么多人心的?
我想,說到這里,你已經著急想看趙越勝老師如何講讀了吧?下面先介紹一下趙老師。
趙越勝,1954年生于北京。1978年,在恩師周輔成先生鼓勵下直接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西方哲學。畢業后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9年赴法國巴黎。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少有的“奇才”,周國平曾說他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簡單說他是思想史家、作家,其實非常不準確。事實上,我無法對他做世俗意義上的定位。在他身上,的確有貴族的兩個基本特質,即品位和勇毅。貴族的勇毅,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國捐軀,一是為國續命,續文化香火之命。他的作品并不多,但篇篇精到,多被傳頌。如果想了解他更多,可以搜索2012年《南方周末》對他的專訪:《燈者,破愚暗以明斯道》,以及周國平的專文《天生的精神貴族》。能聽到他講讀這部書,是我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