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技術與文化辨析
文化源自人類的活動,文化的產生、傳播與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在生存競爭中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它們與時代演變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從技術視角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總呈現出新的方式、新的規律。
1.科技、工程與工業
科技指科學與技術。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技術的具體內涵因時而變,早期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的技藝,是勞動者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技能。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發展,技術主要表現為依據科學所揭示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材料、手段和方法,對物質、能量、信息進行變換和加工,以滿足人類社會需要的實踐活動。科學與技術有著密切聯系:科學是為認識世界服務的,技術是為改造世界服務的;科學是技術進步的理論基礎,技術是科學發展的應用實踐;科學更強調研究,技術更強調實用。
廣義而言,工程是一群(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在一個時間周期內進行協作(單獨)活動的過程。狹義來講,工程是指根據某種設想,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有組織的行為,將某個實體(自然的或人造的)轉化為具有預期目的的人造產品的過程。工程與工業相輔相成:工程與工業均會將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轉變為產品,形成物質財富;工程強調在一個時間周期內達到某個目的,而工業更強調產業化生產;工程試驗的成功往往是規模化生產的前提保證。
通俗地講,科學解決自然界中的現象“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有了科學發現后,有些知識就形成了技術,技術解決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人們應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做出產品的過程就是工程建設與工業生產。許多新產品在正式投產前,常常以工程項目的形式開展前期的概念規劃和研發設計,經過實驗室試驗、“小試”與“中試”階段,項目成熟即可開始量產,完成從科學、技術到工程、工業的產業化過程。實質上,工業生產前期的技術研發、工程試驗均可作為工業的組成部分。
工業活動主要體現為技術活動,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確立了技術即工業的本質的思想[1]。技術是工業之母,沒有一定的技術,就不可能有相應的制造業,也就談不上工業化。因此,發明與掌握相應產品的制造技術,就顯得尤為關鍵。工業依賴于技術而建立并發展壯大,工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技術的進步。歷史地看,技術先于科學出現,它是人類在實際活動中對事物直接接觸經驗的結果,是親身體驗的“手上技術”。但這種技術畢竟只是純粹的經驗,人們還沒有對它的實際技術過程與結果作出科學解釋。
[1] 韋文榮.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科學技術觀[J]. 經濟研究導刊, 2010(23): 232.
科學一方面是對既有技術的解釋,使既有技術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又發明創造出新的技術,使科學理論與思想能夠具體應用到實際的人類活動中。科學的意義在于探究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技術的意義則是利用這些運動規律,創制出符合人類需要的各種物品。比“技術”更接近實際制造活動的是“工藝”,它表示“制造的實際技藝”。比如在工業活動中,當發明了某項制造技術并以“專利”的形式公布于世后,這項技術還需要具體化為某個生產流程的工藝:如果這個工藝設計得精妙,則這項專利技術就可以發揮出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工藝設計得粗糙,那么這項專利技術所起的作用就受限。因此,科學與技術對工業制造的全部意義可以凝結到一定性質與水平的生產工藝上。先進的生產工藝,意味著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好、成本低,符合人類的經濟要求。相反,落后的生產工藝只能生產出品質粗糙的產品。一個國家的制造水平是否先進,可從它的生產工藝是否先進、是否以較低成本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來判斷。
2.文化起源與內涵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實現了手腳的分工,頭腦也發達了起來,同時產生了思維和語言。幾百萬年前,原始人與眾多物種在地球上同臺競爭,過著茹毛飲血,樹葉、獸皮遮體的日子。為了應對惡劣的環境、抵御兇猛的野獸、捕捉狡猾的獵物、砸碎堅硬的果實、切割收獲的食物,原始人被迫開始了穴居,逐漸聚集為部落,學會了使用木棍、石塊等工具。在嚴酷的生存斗爭中,產生了神話、巫術、圖騰、巖畫等文化形態。例如,原始人會有目的地在洞穴巖壁上利用動物血液和植物汁液作畫,有的描繪捕獵的場景,有的描繪舉行宗教儀式的情景,內容十分豐富,技藝巧妙,人物生動形象。后來,原始人會將所見所聞,用簡單的文字符號,記錄在洞穴的巖壁、動物的甲殼等某些特定的地方。
由于生存和交流的需要,以及對自然界的敬畏,原始人發明了手勢、語言、文字,并形成洞穴文化、漁獵文化、石器文化、部落文化等原始文化,這些文化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寫道:“在人類文化中,即使有退化的持續干擾,但它的主流,自原始到現代,都是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2]
[2] 泰勒. 原始文化[M]. 蔡江濃, 編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人類的各種文化,因為環境變遷、時代更迭而進退不一,它與社會形態演變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聯。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開始,石器這樣的勞動工具誕生了。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藝術,人物描繪栩栩如生,還出現了裝飾物。如距今37000~13000年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畫,其上的動物千姿百態、神情逼真,色彩至今仍鮮艷奪目,令人驚嘆。
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文化”意味著改造、完善人的內在世界,是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質的過程,也被理解為對公民參加社會政治活動能力的培養。到中世紀,“文化”開始有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區分。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文化”指道德完美和心智或藝術成就。
在東方,“文化”一詞很早就見于中國古籍中。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道,“文,錯畫也”“化,教行也”。漢代劉向《說苑·指武篇》首次把“文”和“化”連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其中,“文化”的含義均指“文治和教化”,與“武功”相對而言。隨著對“文化”一詞運用的不斷深入,“文化”這一概念的含義才逐漸明確起來。
17世紀,德國法學家S. 普芬多夫提出,文化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即文化是人的活動所創造的東西與有賴于人和社會生活而存在的東西的總和。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人提出,文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是人得到完善的社會生活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統一。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各類定義眾說紛紜,但大體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可用黑格爾的名言“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第二自然”來說明。狹義上,文化特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宗教、歷史、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行為規范、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人類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上發揮著整合、導向、維持秩序、思想傳承等功能和作用。對于文化的構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常見的是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層次說”。
(1)器物層次,指人類為了克服自然或適應自然,創造了物質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指工具、衣食住行所必需的東西,以及科技創造出來的產品等。
(2)制度層次,指為了與他人和諧相處,人類創造出制度文化,即道德倫理、社會規范、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典章律法等。
(3)觀念層次,指人類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上的焦慮和不安,創造了精神文化,如美術、音樂、戲劇、文學、宗教等。
文明是人類開始群居并出現專業化社會分工、人類社會雛形基本形成后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產物。文化和文明有時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幾百年來,一直有學者在研究其差異。一般認為,文化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其產生要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現、城市形成和社會分工之后形成的。
3.技術與非技術因素
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均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技術發展貫穿人類發展全過程。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萌芽期,祖先們通過最樸素的技術傳遞自己的情感,形成其對文化的獨特理解。即使這種文化影響可能更多是區域性的,但這就是文明的基底和雛形。在制造工具或武器的過程中,人類生產由業余逐步轉向專業,建立石器制造場并開展交換、交易活動,手工業文化就誕生了。在農業社會,人類經歷了一次技術的飛躍,工藝愈加精細,產品越來越多樣化,這使得人類產生了基本生存以外的文化思考。
但有一個重要現象不為人知或常被忽略:雖然文化的源頭均與人類活動相關,但從技術角度考量,部分文化的起源與技術、手工業沒有直接關系,如詩歌、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祭祀、宗教等文化形態的誕生,因為古人作畫可以在巖石上畫,祭祀活動可以用動物的骨骼,祈福時可以把石頭壘起來。
但是隨著古代手工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產品的普及,文化和技術建立起了聯系。石器產品得到廣泛使用并形成石器文化,于是,這一依托工藝技術、手工業發展而衍生的文化誕生了,并成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如青銅器制備方法的出現,使得青銅器的生產工藝更加精細,種類更加多樣,古人逐步發展出了對青銅器的審美要求,于是青銅文化應運而生。文化的發展又可以驅動技術的進步,這使得文化和技術的關聯性開始加強。
案例
原始兵器的演變
舊石器時代,人類先學會制造和使用的“兵器”是帶有鋒利邊緣的石器,例如具有鋒利邊緣的石斧,當時大多數“兵器”也兼具生產工具的作用。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磨制、鉆孔等加工技術,制造出了復雜的專門用于戰爭的兵器。據周緯《中國兵器史稿》統計,新石器時代具有兵器性質的工具包括石斧錛和石鉆鑿、石刀和石刃、石鏃、石戈與石鉞、石鏟和石鋤。尤其是在新石器時代末期,經過長期、頻繁的部落戰爭,初步形成了進攻性和防守性兵器,如弩、弓箭、投擲石球的“飛石索”等遠射兵器,木棒、石錘、石(骨)矛、石斧、石鉞等格斗兵器,石匕首、石刀等衛體兵器,豬皮做的盾、藤條做的甲胄及用石頭或骨頭做的護臂等防衛兵器。于是,兵器文化就產生了。
由于石器、采礦、建筑、青銅、鑄鐵、陶瓷、造紙、絲織、印刷、火藥等手工業作坊或工礦作場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手工業文化才得以誕生和繁榮。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文化形式。
宏觀層面,由于手工業制品的廣泛使用,形成了源自技術發明的文化形態,如青銅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鐵器文化、瓷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這些文化融入社會生活,逐漸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觀層面,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需求的擴大,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細化,且手工業文化要素逐漸清晰,陸續誕生了產品設計、工藝技術等物質文化,經營管理、質量管理、人員管理等制度文化,價值理念、意識方法等精神文化。